寧封筆也不因人寫曲
莫汝城從20世紀50年代參加 粵劇工作以來,畢生留下精品佳作不少。其中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與 楊子靜等人合作編寫《搜書院》、《山鄉(xiāng)風云》,幾十年來歷經(jīng)多次重排而長盛不衰。而他根據(jù)古典名著改編的《李香君》一劇,主題曲《香君守樓》已成為了紅腔名曲,廣為流傳。
在 粵劇界,莫汝城有一樁廣為人知的軼事:
約30年前,《搜書院》第一次到香港公演, 馬師曾和 紅線女擔任主角,當時頗有名氣的 陳笑風擔正小生。馬、紅主演的戲,向來小生的戲份很少,但唱家 陳笑風要求在“書房會”一場中加一小段唱。作為“書房會”的執(zhí)筆者,莫汝城對“大腕” 陳笑風提的要求一口拒絕:“因人寫曲乃 粵劇的陋習(xí),加一段曲容易,但要我遷就這一陋習(xí),則絕無商量!”雖然當時 紅線女以及其他人也一再勸說,莫汝城還是毫不松動。有關(guān)方面只好讓另一編劇加了一段曲,莫汝城得知,不悅,聲稱“今后再不寫 粵劇”。在莫汝城看來,“作品是作者的第二生命。除非你能說服我,否則豈能說改就改!
“其實,他到底熱愛 粵劇的,哪能說戒就戒呢?” 潘邦榛說,這三十年間,莫汝城曾應(yīng)好友 紅線女之請創(chuàng)作劇本;若有同行晚輩寫出一個基礎(chǔ)較好的本子后,他也熱心為之親筆修改,又不署名,不謀利,令大家十分敬重。
粵劇界的第一位研究生
莫汝城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戲曲專業(yè)的研究生,是 粵劇界的第一位研究生,他不僅是 粵劇編劇,也是國內(nèi)著名的 粵劇研究專家。已逝的著名編劇 楊子靜曾評價莫汝城“是真正的讀書人”。 潘邦榛說,莫老的記憶力強得驚人,對 粵劇歷史上的名人名事如數(shù)家珍,是“ 粵劇的活字典”。
上世紀70年代末,莫汝城發(fā)表了《 粵劇弋腔淺探》、《 粵劇昆腔牌子小考》及《 粵劇聲腔的源流和變革》等一系列頗有見地的研究論文,后又參加了作為國家藝術(shù)科研重點項目的《中國戲曲志·廣東卷》的主編工作,撰寫了50多萬字的有關(guān) 粵劇史論的文章;上世紀90年代, 紅線女藝術(shù)中心成立后,紅派藝術(shù)成了他的研究、推介的一個重點;至晚年,他仍然筆耕不輟,他與 潘邦榛等人合作編纂《 粵劇大辭典》,是廣東省首部涵蓋 粵劇源流、音樂、劇目、大事記等內(nèi)容的 粵劇工具書。
七八十歲時仍致力于 粵劇研究,莫汝城也時常感到精力不濟,但又覺得“這些工作有意義,我總又覺得自己有責任,只有做下去”。
與紅線女成莫逆之交
莫汝城長期過的是獨居生活,在外人看來,頗有些遺世獨立的“老夫子”姿態(tài)。
他的女兒莫柔說,因為父親從不用手機,家里不裝電話、也不裝門鈴。有一回, 紅線女有事找他,不得不請 粵劇院老院長翻墻進來敲門。作為莫汝城不多的至交之一,女姐曾寫信勸他:“找個阿姨負責家務(wù),阿姨煮了飯,可以邀孫兒們一起來家吃飯,享一下天倫之樂!
莫汝城喜以詩詞抒情。去世前,他聞知廣東 粵劇院正在籌備舉行慶賀 粵劇藝術(shù)大師 羅品超百歲誕辰的活動,就在病榻上寫了一首題為《慶祝鑒哥百歲上壽》》的賀詩。詩曰:藝壇一代展雄姿,銀幕舞臺樹大旗。救弟寫書存典范,名高北斗壽期頤。
這一生,莫汝城留下許多名篇佳句,卻不曾為自己的人生賦一詞一字詠嘆!叭绻赣H的一生可以凝聚成一句詩,那就是,u2018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u2019!迸畠耗岣心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