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ffrey Rush
——奧斯卡影帝中文名: 杰弗里·拉什、杰弗瑞·拉什、喬弗瑞·拉什、喬夫瑞·拉什、杰弗利·拉什
英文名: Geoffrey Rush
性 別: 男
出生地: 澳大利亞
生 日: 1951-07-06
角 色: 演員
代表作:《加勒比海盜》1-3、《閃亮的風(fēng)采》(又名“鋼琴師”)、《莎翁情史》
榮譽:第69屆奧斯卡影帝(最佳男主角獎) 至07年共獲奧斯卡三次提名
生平簡介
作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著名戲劇演員,杰弗里·拉什憑著1996年在傳記影片《閃亮的風(fēng)采》/《鋼琴師》(“Shine”)中扮演戴維-赫爾弗格特一角的精彩演出,成為了奧斯卡影帝,引起了全世界影迷們的厚愛。隨后,他參與演出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莎翁情史》并再次提名奧斯卡。05年,杰弗里·拉什與大導(dǎo)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影片《慕尼黑》(又名“復(fù)仇”)中合作。而在03、06和07年《加勒比海盜》系列風(fēng)靡全球,拉什由于完美飾演“巴博薩船長”一角,進一步被世界影迷熟知。拉什自出生——2000年大事記詳細介紹
杰弗里-拉什1951年7月6日出生于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圖瓦巴,是個土生土長的昆士蘭人。父親羅伊-拉什(Roy Rush)是個會計師,母親梅林-拉什(Merle Rush)是一位售貨員。1971年他在昆士蘭大學(xué)獲得藝術(shù)學(xué)位以后,簽約昆士蘭布里斯班戲劇公司,開始了其戲劇生涯。除了參加一些名著的演出以鍛煉自己的演技以外,拉什還赴巴黎Jacques Lecoq啞劇學(xué)校學(xué)習(xí)了2年的啞劇。回到澳大利亞以后,拉什繼續(xù)了其舞臺生涯,與以前的室友梅爾-吉布森合作出演了影片《Waiting for Godot》。從那以后,兩位默默無聞的演員開始漸漸有了自己的演藝發(fā)展方向:梅爾-吉布森前往好萊塢開拓電影事業(yè),如今己成為影壇數(shù)一數(shù)二的票房巨星;而拉什則留在國內(nèi)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舞臺劇演員,登臺于七十多個不同的劇院,獲得過諸如澳大利亞“Sidney Myer Performing Arts Award”榮譽獎等許多戲劇獎項。8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他一直是導(dǎo)演吉姆-沙爾曼(Jim Sharman)主辦的"燈塔"(Lighthouse)劇團的一員。后來,他開始轉(zhuǎn)向電影。1981年,他拍攝了其第一部電影《欺騙》(“Hoodwink”),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是年輕的朱迪-戴維斯(Judy Davis)。這一期間,拉什不但在澳大利亞的電影和舞臺界頻頻露面,扮演角色外,還執(zhí)導(dǎo)了大量的戲劇作品。
1996年拉什受青年導(dǎo)演斯科特-?怂沟难,主演了反映當(dāng)代澳大利亞著名鋼琴師戴維-赫爾弗格特生平的傳記片《鋼琴師》。戴維是一位極有天賦、性情孤傲的鋼琴師,但整日精神沮喪、舉止怪異,在父親的關(guān)愛逼迫下,終于將夢想和天賦融于了一身。這是45歲的拉什第一次在電影中擔(dān)綱主演,他除了接受鋼琴彈奏訓(xùn)練外,還花了大量時間來研究和揣摩戴維的心態(tài)和舉止。拉什在影片中將這位心靈受到嚴(yán)重創(chuàng)傷的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催人淚下,將這位音樂天才的情感和悲傷演釋得出神入化,非常具有感染力。拉什也從一名舞臺劇演員一躍成為國際影壇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被認為是1996年國際影壇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他一舉囊括了紐約、洛杉磯、倫敦和澳大利亞四地的影評人影帝獎,以及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美國廣播影評人協(xié)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等多個影帝頭銜,為澳大利亞捧回了首個奧斯卡影帝獎杯。杰弗里-拉什周圍充滿了一片"鋼琴奇才"的贊美聲,于是拉什開始正式地走進大銀幕,在多部人物鮮明的影片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1997年拉什在吉列恩-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執(zhí)導(dǎo)的影片《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中,扮演奧斯卡的曾孫。1998年,拉什拍攝了夏克哈-卡帕 (Shekhar Kapur)執(zhí)導(dǎo)的英國史詩片《伊莉莎白》(“Elizabeth”),扮演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那位城府深奧、為人陰暗的密友----弗朗西斯-華星漢姆公爵,與同為澳大利亞的女星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大演對手戲,扶佐著這位女皇帶領(lǐng)英國成為當(dāng)時歐洲最富強的國家。拉什對弗朗西斯工于心計的性格特征把握得相當(dāng)準(zhǔn)確,表演頗見功力,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
同年拉什又參加拍攝了約翰-馬頓(John Madden)執(zhí)導(dǎo)的《莎翁情史》/《戀愛中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Love),扮演那位瀕臨破產(chǎn)的劇院老板菲利浦-漢斯勞,猬瑣狡猾的形象、收放自如的演技搶盡了鏡頭,并再次招來了一片贊揚聲。他在此片中的精彩表演為他贏得了美國國際電影評論協(xié)會和英國電影學(xué)院的最佳男配角獎,以及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金球獎和美國電影演員協(xié)會獎的提名。上述兩片的成功,使拉什精湛的演技深深地印在了許多觀眾的腦海里。緊接著,他還在比萊-奧古斯特(Bille August)改編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中扮演一個“法律的維護者”賈維特警官,塑造了一個富于激情但卻拒絕表達情感的人。整部影片揭示深刻、可看性頗高。
1999年,拉什轉(zhuǎn)變了戲路,接拍了《神秘人》(“Mystery Men”),在片中扮演那個膽怯的卡薩納葦-弗蘭肯斯坦,出演此片的還有格雷格-金尼爾、簡安-加羅法洛、本-斯蒂勒和保羅-魯本斯等。同年,他參加了1958年威廉姆-卡斯特爾(William Castle)的經(jīng)典恐怖片《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的重拍工作,該片由威廉姆-馬龍(William Malone)執(zhí)導(dǎo),拉什在片中扮演一個行為反常古怪的百萬富翁斯蒂芬,邀請幾個朋友(伊麗莎白-赫莉、塔伊-迪格斯和彼特-加拉格爾等飾),在廢棄荒蕪的精神病研究所內(nèi)舉辦生日派對,陰森恐怖的大宅中發(fā)生了一系列毛骨悚然的事件。
2000年拉什與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聯(lián)袂主演了約翰-波爾曼(John Boorman)執(zhí)導(dǎo)的黑色喜劇懸念片《巴拿馬的裁縫》(“The Tailor of Panama”),在劇中扮演一個英國裁縫師哈利。這是一部描寫巴拿馬地區(qū)的一個間諜故事的影片,哈利為了保住自己的妻子及生活,于是編造了足以引起國際糾紛的虛假情報提供給“間諜”皮爾斯。此片是第一部在巴拿馬拍攝的好萊塢電影。
接著,拉什在好萊塢教父級的導(dǎo)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執(zhí)導(dǎo)的傳記片《鵝毛筆》(“Quills”)中,扮演十八世紀(jì)法國才華橫溢的著名情色文學(xué)作家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因為薩德侯爵撰寫的作品太過色情駭人,而被統(tǒng)治者拿破侖關(guān)進了教堂的瘋?cè)嗽簝?nèi)。但是他在獄中仍繼續(xù)寫作,并由教堂洗衣婦(凱特-溫斯萊特飾)把作品偷送出去出版。拉什在片中把薩德侯爵敢于挑戰(zhàn)道德及傳統(tǒng)倫理戒律的一生演釋得淋漓盡致,將情欲與道德、創(chuàng)作與迫害之間的沖突發(fā)揮到最高點。這是他繼《鋼琴師》之后,再次傾力出演的作品,他自己認為“完美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此片一經(jīng)上映即受到廣大影迷的關(guān)注,使杰弗里-拉什贏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和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雙料提名,但拉什沒能如愿捧回第二座奧斯卡影帝獎杯。
家庭
杰弗里-拉什的幸福家庭成立于1988年,妻子珍妮-梅尼羅絲(Jane Menelaus)是澳大利亞資深舞臺劇演員,向來很少觸電,只參加舞臺劇及電視劇的演出。但拉什出演《鵝毛筆》卻請出了夫人助陣,扮演薩德侯爵夫人,一同演釋變態(tài)夫妻。現(xiàn)在拉什家中有一對兒女:1992年出生的女兒----安吉莉卡-拉什(Angelica Rush)和1995年出生的兒子----詹姆斯-拉什(James Rush)
主要電影作品:至2007年底
2007 年 《伊麗莎白: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2007 年 《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6 年 《小甜甜》(“Candy”)
2006 年 《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005年 《慕尼黑》/《慕尼黑慘案》/《復(fù)仇》(“Munich”)
2004年 《彼得·塞勒斯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2003年 《凱利黨》(“Ned Kelly”)
2003年 《Harvie Krumpet》
2003年 《真情假愛》(“Intolerable Cruelty”)
2003年 《加勒比海盜1:黑珍珠的詛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年 《脫泳而出》 (“Swimming Upstream”)
2002年 《搖滾姐妹》(“The Banger Sisters”)
2001年 《馬纓丹》/《愛情無色無味》 (“Lantana”)
2000年 《鵝毛筆》/《性書狂人》(“Quills”)
2000年 《巴拿馬裁縫》(“The Tailor of Panama”)
1999年 《猛鬼屋》(“House On Haunted Hill”)
1999年 《神秘人》(“Mystery Men”)
1998年 《悲慘世界》/《孤星淚》(“Les Miserables”)
1998年 《魔鬼不設(shè)防》(“A Little Bit Of Soul")
1998年 《莎翁情史》/《戀愛中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In Love")
1998年 《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7年 《Twisted》
1997年 《奧斯卡與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
1996年 《閃亮的風(fēng)采》/《鋼琴師》(“Shine”)
1996年 《革命小子》(“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1981年 《欺騙》(“Hoodwink”)
主要獲獎記錄:至2002年
2001年因影片《鵝毛筆》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1998年因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獲得美國電影演員協(xié)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8年因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獲得美國國際電影評論協(xié)會和英國電影學(xué)院的最佳男配角獎
1996年因影片《鋼琴師》獲得紐約、洛杉磯、倫敦和澳大利亞四地的影評人最佳男演員獎,以及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美國廣播影評人協(xié)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