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行者 - 生世及經歷
出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氣孕育而生;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赴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學會了七十二變和筋斗云
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定海神珍鐵如意金箍棒;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修改了生死簿,返回人間。
第一次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
第二次天界招安,封為齊天大圣;
偷吃蟠桃、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
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拜其為師,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歷經八十一難,終于大功告成,封為斗戰(zhàn)勝佛。
關于名字
孫行者——文言文的西游記中,多稱孫悟空為「行者」。
孫悟空——菩提祖師所取的名字。
美猴王——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后成為眾猴之王,因此自稱美猴王。
齊天大圣——孫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后,因自感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認該封號。
弼馬溫——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
兵器技能
如意金箍棒
七十二變
火眼金睛
筋斗云
文化影響
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戲曲、電影等。
日本漫畫七龍珠的主人公名字也叫作孫悟空。
西游新記:童恩正所著,講述西天取經一千多年后,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在美國留學的故事,非常幽默風趣,同時也對東西方社會上的腐敗現(xiàn)象做了一定程度的諷刺和揭露。
大話西游: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因其獨特的無厘頭風格,創(chuàng)造了周星馳電影的高峰。同時也對廣大的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xiàn)在基本上很大一部分中國的青少年都能都記得該電影的某些臺詞。
齊天大圣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小說《西游記》中的人物。但是除了小說在拜取真經后,如來佛祖敕奉“斗戰(zhàn)勝佛”外,其他的故事就很多人不知道了。
孫悟空在道教界中又名太乙散仙。是傳說中的“七圣”之一!捌呤ァ敝傅氖牵骸捌教齑笫ァ迸D;“復海大圣”蛟魔王;“混元大圣”鵬魔王;“移山大圣”獅駝王;“通風大圣”獼猴王;“軀神大圣”禺(左面需要加個反犬旁,這個字只有《中華字!泛汀犊滴踝值洹肥杖耄┽跬酰弧褒R天大圣”美猴王。
(附:金箍棒的別稱:如意金箍棒、神針、定海神針鐵、靈陽棒、九轉鑌鐵、天河鎮(zhèn)底神針)
孫悟空為什么叫“心猿”?
《西游記》中用孫悟空比喻人的心識(心猿)。人通過心識既能作惡,也能行善。人的本性則是真心佛性,只有通過棄惡行善的修持和領悟,才能降伏心猿,證悟真如佛性,故有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西游記中糅合了儒釋道的多種理念,比如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居住的地方就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兩句話其實也都是指的“心”.
孫悟空的真實性和出生地
一.玄奘取經圖研究新結論——“孫悟空”是甘肅人
1.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
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lián)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2.“石磐陀”說。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后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xiàn)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3.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fā)現(xiàn)的“玄奘取經圖”,其繪制時間比《西游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圣孫悟空“誕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xiāng)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于是有關孫悟空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孫悟空的形象到底來自何處,難道他真的是由一個甘肅胡人演變而來嗎?帶著些許好奇,記者采訪了著名古典小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胡小偉先生。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員介紹,《西游記》成書后,雖流傳數(shù)百年,但普通讀者對于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于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于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彼谟《茸罟爬系氖吩姟读_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游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于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fā)現(xiàn)“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后,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游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杰發(fā)表《新發(fā)現(xiàn)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xiàn)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并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后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游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chuàng)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jù)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xiàn)了“井噴式”爆發(fā)。他認為,按段文杰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chuàng)作為據(jù),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xiàn)了《西游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shù)段后世小說《西游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專題,圖庫)漢文文獻《樸通事諺解》中“車遲國斗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樸通事諺解》一書“約刊于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fā)現(xiàn)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后世《西游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lián),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fā)生“質的飛躍”,《西游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xiàn)“井噴式”爆發(fā),應當從當時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
據(jù)記者查證,關于段文杰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鐘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于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