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趙桐珊

    趙桐珊

    趙桐珊(1901-1966),以藝名芙蓉草聞名,京劇旦角演員,名久林(一作九齡),字桐山(一作桐珊),號醉秋,祖籍直隸東安(河北廊坊安次,一說現(xiàn)為廊坊市武清縣)。

    藝術(shù)經(jīng)歷

    他自幼熱愛戲曲,8歲時(shí),只身離家赴京學(xué)藝,拜趙庭璽為師,向麻子紅學(xué)梆子青衣,12歲時(shí)入三樂班(后改名正樂社)科班,同時(shí)向梆子名家大玻璃翠、冰糖脆及著名梆子旦角老五仙、老十三旦、崔靈芝學(xué)戲,常演《雙鎖山》、《汴梁圖》、《游湖陰配》、《七星廟》等戲。當(dāng)時(shí)正值京梆“兩下鍋”(合演)時(shí)期,在正樂社時(shí),趙桐珊就向王桂山(即五盞燈)學(xué)過二黃花旦戲,又曾得京劇名花旦田桂鳳指導(dǎo),學(xué)會了《戰(zhàn)宛城》等田的拿手戲,后又拜王瑤卿為師,成為王門弟子之一,《兒女英雄傳》、《雁門關(guān)》、《失子驚瘋》、《棋盤山》、《梅玉配》、《萬里緣》等劇都是王瑤卿親自教授的。

    他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又敏而好學(xué)、鉆研刻苦,未滿師時(shí)就嶄露頭角。他10歲時(shí)就與梆子名角崔靈芝、丁靈芝、李靈芝、任靈芝及還陽草同被列為“梆子六草”;12歲入正樂班后不久就又與尚小云、荀慧生同科,時(shí)有“正樂三杰”之稱。16歲在上海演出連臺本戲《女俠紅蝴蝶》(主演紅蝴蝶趙凌茹),以杰出演技馳譽(yù)春申,從此專演京劇。能演青衣、花旦、文武老生和小生戲。出科后加入春慶、福慶各班,以《花田錯(cuò)》、《辛安驛》、《紅蝴蝶》等劇享名。

    在他50年的舞臺生涯中,與之合作演出過的著名演員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趙君玉、李玉茹、童芷苓、黃桂秋、高慶奎、周信芳、馬連良、林樹森、陳彥衡、侯喜瑞、時(shí)慧寶、李永利等,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其表演藝術(shù)受到各地的歡迎好評。

    1919年隨梅蘭芳劇團(tuán)赴日本國演出,因劇團(tuán)人少戲多,他擔(dān)任多行角色,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他先后曾在南通伶工學(xué)社、華東京劇實(shí)驗(yàn)學(xué)校、東北戲曲學(xué)校、中國戲曲學(xué)校執(zhí)教,為培養(yǎng)京劇旦角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xiàn)。他長期在南方搭班,受時(shí)尚影響,不但專工旦角,而且一專多能,學(xué)會了老生、花臉、老旦幾個(gè)行當(dāng)。曾輔佐周信芳、荀慧生等。他在戲班雖然擔(dān)任二旦,在演出時(shí)能為主角錦上添花,而又不喧賓奪主。他是二路角色中的佼佼者。為許多科班所歡迎。

    藝術(shù)特色

    他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念白爽利,表演細(xì)膩,唱腔剛?cè)嵯酀?jì),刻畫人物細(xì)膩,以情取勝,擅演調(diào)動觀眾情緒,劇場效果極佳。

    趙桐珊

    趙桐珊在道白唱腔、表演風(fēng)格、藝術(shù)創(chuàng)造等方面都深受王瑤卿的影響,演出頗有王氏風(fēng)范,青年時(shí)期在上海演出時(shí)就曾得“上海王瑤卿”之美稱。后來通過與南北各派演員長時(shí)期的合作演出,不僅對促進(jìn)南北藝術(shù)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他本人也從中吸取了各派各家之長,形成了他自身獨(dú)特的演出風(fēng)格。他所演的《烏龍?jiān)骸罚ㄩ愊ф、《喜榮歸》(崔秀英)、《回荊州》(孫尚香)、《棋盤山》(竇仙童、薛金蓮)、《樊江關(guān)》(樊梨花、薛金蓮)、《失子驚瘋》(胡氏、壽春)、《辛安驛》(周鳳英)、《梅玉配》(韓翠珠)、《萬里緣》(胡阿云)、《雁門關(guān)》(蕭太后)、《得意緣》(狄英鸞、郎霞玉)等劇中的人物,身份相殊、性格各異,他演來均有獨(dú)特,使人物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他會戲多、戲路廣、傳統(tǒng)戲、古裝戲、時(shí)裝戲、連臺本戲都能演。他精于旦行,青衣、花旦、刀馬旦樣樣行,且通其它各行,曾以“多才多藝、生旦凈丑無一不能”的“能派”而紅遍漢口、福州等地。他曾得著名紅生王鴻壽的親傳,并為王配演《走麥城》中的廖化,深得贊譽(yù)。他還曾經(jīng)貼演《空城計(jì)》(諸葛亮,老生)、《牧虎關(guān)》(高旺,凈)等劇,他演的小生戲(《斷橋》之許仙等)、武戲(《趴蠟廟》之褚彪等)、甚至丑行(《金山寺》之小和尚、《御碑亭》之報(bào)錄人等)亦很出色。是一位文武昆亂不擋的難得人才。

    不論配演大小角色,他都精心塑造,使每個(gè)角色都發(fā)出光彩。他為梅蘭芳配演的潘金蓮(《五花洞》),為程硯秋配演的楊玉環(huán)(《梅妃》),為荀慧生配演的樊梨花(《樊江關(guān)》)……無不令人稱譽(yù)。他塑造的呂雉(《魚藻宮》)專橫暴戾、陰狠歹毒,多次招致激怒的觀眾向臺上的他投擲桔子皮、香蕉皮以泄其憤;他刻畫的王熙鳳(《紅樓二尤》)笑里藏刀、陰險(xiǎn)毒辣,可謂入骨三分,因此曾得“活王熙鳳”之稱;他扮演的張金鳳(《兒女英雄傳》)、蕭太后(《雁門關(guān)》)、郎霞玉(《得意緣》)等人物更是堪稱劇壇典范。

    常演劇目

    多才多藝,常為名角挎刀當(dāng)綠葉!蹲啕湷恰分位、《玉堂春》之王金龍、《群英會》之周瑜,由他演來也十分出色。他擅演劇目有《臨江驛》、《辛安驛》、《十三妹》、《拾玉鐲》、《兒女英雄傳》、《雁門關(guān)》、《失子驚瘋》、《棋盤山》、《梅玉配》、《萬里緣》、《女俠紅蝴蝶》等。

    藝術(shù)傳人

    20世紀(jì)50年代后,他專心致力于戲曲教育工作,先后在華東京劇實(shí)驗(yàn)學(xué)校、東北戲曲學(xué)校、中國戲曲學(xué)校任教,把全部的技藝連同他寶貴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演出經(jīng)驗(yàn)都毫無保留地奉獻(xiàn)給戲曲教育事業(yè)。他教學(xué)很有方法,能示范,善啟發(fā),教學(xué)效果好,成材率高,不但教會學(xué)生唱念做打各項(xiàng)表演技能,而且使學(xué)生懂戲明理學(xué)會藝術(shù)創(chuàng)造。他還充分發(fā)揮他兼通各行的特長,在教學(xué)時(shí)親自為學(xué)生來回配演各類角色,以其情真意切的出色表演,通過交流引學(xué)生“入情”(身入到規(guī)定情景中去), “出戲”(再運(yùn)用藝術(shù)手段把“戲”演出來,以達(dá)最好成績的戲劇效果)。經(jīng)他教過的學(xué)生在唱念做打上,特別是在表達(dá)感情上無不大有進(jìn)步,多年來他教演的《臨江驛》、《兒女英雄傳》、《萬里緣》、《貴妃醉酒》、《得意緣》、《辛安驛》、《拾玉鐲》、《坐樓殺惜》及他親自參加編導(dǎo)的現(xiàn)代劇《劉胡蘭》等戲均為優(yōu)秀教學(xué)劇目。他的弟子有劉秀榮、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湯小梅、陳和平、艾美君、王小蓉、李維康等,都成為舞臺上和戲曲教育事業(yè)中的佼佼者。

    人物生平

    1916年9月,農(nóng)歷丙辰年:周信芳首演《英雄血淚圖》

    周信芳在上海丹桂第一臺演出《英雄血淚圖》,描寫的是林沖故事。合演者:王鴻壽、芙蓉草、王蘭芳、馮志奎等。

    1919年4月21日,農(nóng)歷己未年三月廿一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隨行人員

    演員:姚玉芙、姜妙香、貫大元、高慶奎、趙桐珊、何喜春、陶玉芝、董玉林、王毓樓。

    樂隊(duì):茹萊卿、陳嘉梁、何斌奎、孫惠亭、高聯(lián)奎、唐春平、馬寶銘、馬寶珊、傅榮斌、張達(dá)樓、曹悠軒。

    化裝師:韓佩亭、李德順等。

    還有齊如山、李濤痕和曾留學(xué)日本的許伯明、舒石父。

    1919年4月25日,農(nóng)歷己未年三月廿五日,9時(shí):梅蘭芳一行抵達(dá)日本

    梅蘭芳一行抵達(dá)日本東京車站。

    隨行人員

    演員:姚玉芙、姜妙香、貫大元、高慶奎、趙桐珊、何喜春、陶玉芝、董玉林、王毓樓。

    樂隊(duì):茹萊卿、陳嘉梁、何斌奎、孫惠亭、高聯(lián)奎、唐春平、馬寶銘、馬寶珊、傅榮斌、張達(dá)樓、曹悠軒。

    化裝師:韓佩亭、李德順等。

    還有齊如山、李濤痕和曾留學(xué)日本的許伯明、舒石父。

    1919年9月11日,農(nóng)歷己未年閏七月十八日:余叔巖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余叔巖老母六十華誕,在西河沿內(nèi)正乙祠舉辦一場盛大堂會。白天演出雜耍,晚上演出京劇。其間名伶反串,妙趣橫生。

    梅蘭芳在《轅門射戟》中反串小生呂布,風(fēng)儀俊美,唱工佳妙剛健委婉,一洗脂粉之氣,觀眾為之傾倒,乃該晚堂會中最為精彩之一出。梅此劇乃名小生朱素云所授。劇中第二場“看過了花箋紙二張”一段“二黃”,梅唱來抑揚(yáng)頓挫,曲盡其妙!皠倧(qiáng)怎比楚霸王”一段“二六”,嘹亮婉轉(zhuǎn),婀娜剛健兼而有之,宛然小生好腔。第三場“射戟”及“修書”,做派均極穩(wěn)練。末句“搖板”“從今后不管是和非”之“后”字,響遏行云,真欲去天三尺。該劇中梅唱工之繁妙足以壓倒正工小生。加之余叔巖配演劉備,亦為此劇生色不少。穆麻子扮演張飛,李壽山扮演紀(jì)靈。

    《春香鬧學(xué)》由架子花臉李壽山扮演春香,以其偉岸之軀強(qiáng)做少女嬌憨之態(tài),令人捧腹!洞蚋茏印酚傻┙擒饺夭莘创畯(qiáng)盜張三,武花臉錢金福反串村婦,竟用沙啞之嗓念柔媚之音,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演到村婦用計(jì)誆過杠子之后,他一反“常態(tài)”,恢復(fù)其武花臉的表演,揮舞木杠,上下翻飛,有奇峰突起之妙。

    此次堂會的第五出為余叔巖、王長林的《問樵鬧府》。開場是郭仲衡、賈福棠的《百壽圖》,第二出是《八蠟廟》,余叔巖飾朱光祖,系反串武丑。

    1926年2月,農(nóng)歷丙寅年:周信芳轉(zhuǎn)更新舞臺

    周信芳轉(zhuǎn)更新舞臺,演《飛龍傳》,與楊小樓、芙蓉草合演,頗受歡迎。

    1927年11月3日,農(nóng)歷丁卯年十月初十日:馬連良首演《戰(zhàn)宛城》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戰(zhàn)宛城》。郝壽臣、王長林、趙桐珊、鮑吉祥合作演出。馬的這出戲基本走余叔巖的路子。

    1928年2月23日,農(nóng)歷戊辰年二月初三日:馬連良首演《臨江館》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部《臨江館》。姜妙香、趙桐珊、馬富祿合作演出。

    1928年3月1日,農(nóng)歷戊辰年二月初十日:馬連良首演全本《浣花溪》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本《浣花溪》。郝壽臣、趙桐珊、黃桂秋、馬富祿合作演出。

    1928年3月18日,農(nóng)歷戊辰年二月廿七日:馬連良首演《范仲禹》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部《范仲禹》。郝壽臣、趙桐珊、王長林、馬富祿、劉玉泰合作演出。

    1928年9月2日,農(nóng)歷戊辰年七月十九日:言菊朋首演《應(yīng)天球》

    民興社在華樂園演出,言菊朋、郝壽臣創(chuàng)排《應(yīng)天球》首演。壓軸由關(guān)麗卿、芙蓉草合演《五花洞》。

    未幾,因營業(yè)不佳報(bào)散。

    1928年9月20日,農(nóng)歷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艷秋首演《梅妃》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梅妃》。程艷秋飾江采萍,郭仲衡飾唐玄宗,趙桐珊飾楊玉環(huán),李洪春、周瑞安、王又荃合作演出。

    1929年,農(nóng)歷己巳年:楊寶森第一次灌錄唱片

    楊寶森倒倉息影五年,嗓音雖然逐漸恢復(fù),但仍不理想,為生活計(jì),經(jīng)友人資助,重金聘請胡琴圣手孫佐臣操琴,在蓓開公司灌錄唱片《七星燈》、《馬鞍山》、《青石山》、《上天臺》、《失街亭》、《捉放曹》計(jì)4張(8面)。這些唱段仍具譚派風(fēng)格。

    同年又在大中華公司陸續(xù)灌制唱片《摘纓會》(2面)、《戰(zhàn)宛城》(1面)、《斷臂說書》(1面)、《烏盆記》(4面)、《鎮(zhèn)潭州》(1面)、《打鼓罵曹》(1面)、《天雷報(bào)》(1面)、《陽平關(guān)》(1面),與芙蓉草合灌的有《珠簾寨》(2面)、《四郎探母》(2面)、《梅龍鎮(zhèn)》(2面)、《寶蓮燈》(2面),計(jì)共10張(20面)。

    1930年5月26日,農(nóng)歷庚午年四月廿八日,晚:黃桂秋首演《姜皇后》

    黃桂秋班社在西城中天電影院演出夜戲。其中《姜皇后》為新排首演。

    演出劇目

    壓軸:《法場換子》(言菊朋)

    大軸:《姜皇后》(黃桂秋,芙蓉草)

    1931年2月24日,農(nóng)歷辛未年正月初八日:言菊朋與關(guān)麗卿新組一班

    言菊朋與關(guān)麗卿新組一班,于元興堂宴客,角色有孫毓堃、芙蓉草、張春彥、王又荃、馬富祿、劉硯亭等。

    1931年6月9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shí):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shí)開演

    《天官賜!诽祗溉

    《金榜樂》(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shí)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jiān)宄,尚小云?/p>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云,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后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云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quán))

    1931年6月10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shí):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時(shí)開演

    《富貴長春》(麒麟童,趙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曉籟)

    《空城計(jì)》(郭繼云)

    《宇宙鋒》(季小姐)

    《群臣宴》(孫化成)

    《慶頂珠》(王庾生,小楊月樓)

    《安天會》(劉宗楊)

    《北湖州》(鄭永泉)

    《狀元譜》(張?jiān)宄剑鹬偃剩?/p>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慶奎,姜妙香,張春彥)

    《定軍山》(譚富英)

    《坐宮》(王少樓,華慧麟)

    《兩將軍》(李萬春,藍(lán)月春)

    《罵殿》(程艷秋,貫大元)

    《獨(dú)木關(guān)》(李吉瑞,小桂元,苗勝春)

    《賣馬》(王又宸)

    《長坂坡》(楊小樓飾趙云,高慶奎飾劉備,雪艷琴飾糜夫人,雪艷舫飾甘夫人,劉硯亭飾張郃,劉奎官飾張飛,蔣寶印飾曹操,劉斌昆飾夏侯恩)

    《全部紅鬃烈馬》:

    《彩樓配》(徐碧云)

    《三擊掌》(尚小云,貫大元)

    《別窯》(麒麟童,王蕓芳)

    《探寒窯》(程艷秋,龔云甫)

    《趕三關(guān)》(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蘭芳,譚富英飾前薛平貴,言菊朋飾后薛平貴)

    《算糧》(譚小培,雪艷琴)

    《銀空山》(譚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龔云甫)

    1934年,農(nóng)歷甲戌年:李雯溪拜趙桐珊為師

    李雯溪拜趙桐珊為師。

    1934年2月14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初一日:言菊朋三次赴漢演出

    言菊朋三次赴武漢演出,演于新建之漢口大舞臺。此前一年春言曾到漢,章遏云看準(zhǔn)武漢人喜歡言派的獨(dú)特風(fēng)味,就安排在過年這個(gè)休閑娛樂的日子,再次把言菊朋請來。從初一演到十六(3月1日),中間竟加了8個(gè)日場,足見賣座不錯(cuò)。配演的有青衣花旦胡菊琴、青衣芙蓉草、武生張德俊,花臉蔣少奎。

    16天24場全部戲碼(沒有一場重復(fù)):

    《打金枝》、《捉放曹》、《御碑亭》、《托兆碰碑》、《汾河灣》、《打鼓罵曹》、《寶蓮燈》、《失空斬》、《珠簾寨》、《馬義救主》、《洪羊洞》、《甘露寺》、《桑園寄子》、《白蟒臺》、《定軍山》、《忠孝全》、《游龍戲鳳》、《吞吳恨》、《法門寺》、《瑜亮差》(《黃鶴樓》至《吊孝》)、《大登殿》、《鼎盛春秋》、《三讓徐洲》、《探母》(帶回令。

    1936年8月21日,農(nóng)歷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馬連良首演《胭脂寶褶》

    馬連良排一本《胭脂寶褶》,就是把老戲《遇龍館》和《失印救火》貫串起來,增益首尾,加些情節(jié)而編成的一出本戲。馬連良前飾永樂帝,后飾白懷,唱并不多,前邊二黃,后邊西皮。但是永樂帝重念,白槐重做,而身段的邊式利落,那更是一時(shí)無兩,菊壇一人。初演時(shí),配角是葉盛蘭的白簡,馬富祿的金祥瑞,芙蓉草的韓若水女兒,劉連榮的公孫伯,茹富蕙的閔江。

    1939年2月,農(nóng)歷己卯年:章遏云赴滬演出

    章遏云赴上海演于黃金大戲院,掛頭牌,楊寶森掛二牌,其他演員還有葉盛蘭、芙蓉草、馬富祿、劉連榮、貫盛習(xí)、劉斌昆、李克昌等。

    這期自2月19日開始,至5月14日止,演期近三個(gè)月,以合作群戲《雁門關(guān)》(1至8本,分兩天演完)受歡迎,楊寶森飾楊四郎,葉盛蘭飾楊八郎。章遏云、楊寶森合作戲有全本《御碑亭》、《雙姣奇緣》、《牧羊卷》、《四郎探母》、《薛平貴與王寶釧》、《打漁殺家》、全部《驪珠夢》(自正德帝游巡大同起至禮葬鳳姐止)等。楊寶森單挑戲有《珠簾寨》、《擊鼓罵曹》、《失空斬》、《全本烏龍?jiān)骸罚ㄅc于素蓮、劉斌昆等)、《捉放曹》、《奇冤報(bào)》、《托兆碰碑》、《打棍出箱》、《洪羊洞》等。

    1939年11月,農(nóng)歷己卯年:王玉蓉赴滬演出

    王玉蓉在老師王瑤卿陪同下南來上海演于黃金大戲院。此前在滬休息的楊寶森,加入王玉蓉班合作演出,裘盛戎也同時(shí)參加,其他合作者還有金仲仁、吳彥衡、芙蓉草等。演期從11月4日至12月17日。楊寶森冠以“紅極一時(shí)余派傳人正宗須生”頭銜,并由姑父王瑤卿親自把場。

    王玉蓉與楊寶森合作戲有《王寶釧》、《四郎探母》、《雙姣奇緣》、《汾河灣》、《王春娥》、全部《李艷妃》(扶幼主起至斬李良止,裘盛戎花臉)、全部《孫夫人》等。楊寶森單挑戲有《定軍山》、《陽平關(guān)》、《連營寨》、《失空斬》、《捉放曹》、《托兆碰碑》、《擊鼓罵曹》、《珠簾寨》、《八大錘》、《法場換子》、《奇冤報(bào)》、《洪羊洞》等。

    1941年9月,農(nóng)歷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與楊寶森并掛頭牌,其他主要合作者有姜妙香、俞振飛、芙蓉草、劉連榮、艾世菊等,楊寶忠亦參加為楊寶森操琴。這期演出自10月1日起,至11月13日止,一個(gè)半月。于11月返京。

    1941年10月11日,農(nóng)歷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演于黃金大戲院,與楊寶森并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

    《宋江鬧院》(楊寶森飾宋江,芙蓉草飾閻惜姣,艾世菊飾張文遠(yuǎn))

    1941年10月26日,農(nóng)歷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演于黃金大戲院,與楊寶森并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jié)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fù)劇目。

    演出劇目

    《打漁殺家》(楊寶森,芙蓉草)

    1941年11月9日,農(nóng)歷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硯秋首演《女兒心》

    程硯秋于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女兒心》,此亦即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天。程硯秋飾百花公主,顧玨蓀飾江六云,趙桐珊飾江花佑,張春彥飾鄒化,苗勝春飾安西王,劉連榮飾巴喇鐵頭,曹二庚、李四廣、劉斌昆、韓金奎、蓋三省、慈少泉、李小龍、楊善華分飾瞎、老、啞、瘸四對情侶。

    1943年8月,農(nóng)歷癸未年:寶華社二次赴滬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于黃金大戲院。本次分兩期,第一期自8月11日起至9月20日,先與李玉茹等同臺;第二期與章遏云再度合作。這兩期其他演員基本相同,有芙蓉草、俞振飛、袁世海、高盛麟、婁振奎、高德松、哈寶山、艾世菊、孫盛武、劉斌昆、李盛泉等。

    1943年8月11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七月十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8月12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七月十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8月13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七月十三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擊鼓罵曹》(楊寶森,婁振奎)

    《拾玉鐲》接《法門寺》(楊寶森飾趙廉,李玉茹飾孫玉姣、宋巧姣,俞振飛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艾世菊飾賈桂,袁世海飾劉瑾,哈寶山飾宋國士,芙蓉草飾后劉媒婆,劉斌昆飾劉公道)

    1943年8月27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七月廿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guān)、打御史、清官冊、調(diào)寇準(zhǔn)、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8月28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七月廿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9月8日,農(nóng)歷癸未年八月初九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guān)、打御史、清官冊、調(diào)寇準(zhǔn)、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9月9日,農(nóng)歷癸未年八月初十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9月16日,農(nóng)歷癸未年八月十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七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guān)、打御史、清官冊、調(diào)寇準(zhǔn)、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9月17日,農(nóng)歷癸未年八月十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后寇準(zhǔn),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后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后潘洪

    1943年9月20日,農(nóng)歷癸未年八月廿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四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即與李玉茹合作的第一期最后一天,演于黃金大戲院。此后休息一周。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9月30日,農(nóng)歷癸未年九月初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五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十一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楊寶森,章遏云,俞振飛,芙蓉草,艾世菊)

    1945年10月31日,農(nóng)歷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

    在上海天蟾舞臺舉行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由上海戲劇聯(lián)合會主辦,會長梁一鳴。

    演出劇目

    《蟠桃盛會》(周菊舫飾豬龍婆)

    《九龍杯》(程少余飾黃三太,楊盛春飾計(jì)全,葉盛章飾楊香武,高盛虹飾鄒應(yīng)龍)

    《雙姣奇緣》(言慧珠飾孫玉姣,姜妙香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馬富祿飾賈桂,袁世海飾劉瑾,何潤初飾國太,顧正秋飾宋巧姣,張盛利飾宋國士,楊寶森飾趙廉,劉斌昆飾劉公道,趙桐珊飾后劉媒婆,馬世嘯飾劉彪)

    《龍鳳呈祥》(李少春飾趙云,譚富英飾劉備,周信芳飾喬玄,韓金奎飾喬福,李盛泉飾吳國太,林樹森飾魯肅,劉連榮飾孫權(quán),孫蘭亭飾賈華,梅蘭芳飾孫尚香,李世霖飾諸葛亮,趙如泉飾張飛,葉盛蘭飾周瑜)

    其中《法門寺》趙廉一角,本擬請馬連良,但因被卷入所謂“漢奸”官司,一時(shí)不便登臺,改請楊寶森。

    1946年,農(nóng)歷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zhàn)勝利后赴滬演出

    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硯秋先應(yīng)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于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yīng)王準(zhǔn)臣先生之請續(xù)演營業(yè)戲兩期共六十六天于天蟾大舞臺,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云集。硯秋把從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以來創(chuàng)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fèi)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于舞臺,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fēng)格的傳統(tǒng)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shù)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jié)性質(zhì)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6月20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臺演出

    黃桂秋與馬連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維廉等受邀在天蟾舞臺合作演出一期,本日首演,三千觀眾座無虛席。

    演出劇目

    全本《四進(jìn)士》,

    1946年6月21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五月廿二日: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臺演出

    黃桂秋與馬連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維廉等受邀在天蟾舞臺合作演出一期,三千觀眾座無虛席。

    演出劇目

    全部《蘇武牧羊》

    1946年6月22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五月廿三日: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臺演出

    黃桂秋與馬連良、芙蓉草、高盛麟、袁世海、高維廉等受邀在天蟾舞臺合作演出一期,三千觀眾座無虛席。

    演出劇目

    全部《三娘教子》

    1946年8月,農(nóng)歷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本月中,黃桂秋與王琴生、俞振飛、高盛麟、芙蓉草、梁一鳴、李金鴻等演于黃金戲院,并邀楊寶忠操琴。此次打泡戲是“黃三出”,即《春秋配》、《別宮祭江》、《蘇三起解》。特別是與高盛麟合作首演《廬城俠侶》連演連滿,電臺還進(jìn)行了實(shí)況轉(zhuǎn)播。

    1946年11月,農(nóng)歷丙戌年: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

    楊寶森隨梅蘭芳劇團(tuán)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tuán),雖為梅挎刀,但有時(shí)排名并列,雙掛頭牌。其他主要演員還有蕭長華、姜妙香、俞振飛、劉連榮、芙蓉草、楊盛春、王泉奎、哈寶山、何潤初、劉斌昆、葉盛茂、韓金奎等。演出自11月2日起,至次年1月8日,期間12月24至28日因梅蘭芳赴京參加演劇,停演。

    1946年11月10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月十七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九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九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tuán),雖為梅挎刀,但有時(shí)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日場

    《法門寺》(梅蘭芳飾宋巧姣,楊寶森飾趙廉,劉連榮飾劉瑾,蕭長華飾賈桂,芙蓉草飾劉媒婆)

    夜場

    《洪羊洞》

    1946年11月22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月廿九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二十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tuán),雖為梅挎刀,但有時(shí)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宋江鬧院·坐樓殺惜》(楊寶森飾宋江,芙蓉草飾閻婆惜,劉斌昆飾張文遠(yuǎn))

    1946年12月1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八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三十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tuán)演出第三十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tuán),雖為梅挎刀,但有時(shí)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日場

    《御碑亭·金榜樂》(梅蘭芳,楊寶森,蕭長華,姜妙香)

    夜場

    《打漁殺家》(楊寶森,芙蓉草)

    1947年1月13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二月廿二日:梅蘭芳、楊寶森義演《御碑亭》

    梅蘭芳和楊寶森等在上海天蟾舞臺義演《御碑亭》,其他演員還有姜妙香、蕭長華、芙蓉草等。

    1947年5月,農(nóng)歷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臺演出

    周信芳要提攜總掛“特別牌”的高盛麟,決定接下來由當(dāng)年32歲的高來挑班頭牌唱大軸。當(dāng)時(shí)上海由于有麒老牌、李玉茹掛頭、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當(dāng)時(shí)高在京劇界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太大。再者當(dāng)時(shí)北京正紅的兩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臺是譚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戲院,一臺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臺。高對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則慧眼獨(dú)居,為高拍胸:一切有我!這樣,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勵才下頂下這個(gè)“雷”。

    經(jīng)過他們一番策劃,以武生聞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戲打炮:頭天《戰(zhàn)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軍山》,頭天打炮,高盛麟飾花云,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漢王。當(dāng)天傾盆大雨而劇場觀眾爆滿,臺前臺后水泄不通,劇場氣氛熱烈,效果極好。當(dāng)天李少春也唱《戰(zhàn)太平》,侯玉蘭的二夫人,孫盛武的花安,高維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漢王,陣容頗佳,一時(shí)觀眾真有顧此失彼之感。

    高頭天滿堂,下兩場《打棍出箱》、《定軍山》又座無虛席,三天過后,高換戲歸行,大演楊派武生戲和蓋派武生戲,戲碼不斷翻新,觀眾處之若騖。又演過了半個(gè)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雙出,前演《戰(zhàn)長沙》、《定軍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遙津》等,后就演《一箭仇》、《四杰村》、《洗浮山》、《鐵籠山》、《挑華車》、《四平山》、《長坂坡》等。就這樣,高盛麟和譚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兩月的對臺戲,上座始終不衰,天天爆滿,皆大歡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7年9月3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一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法門寺》(楊寶森飾趙廉,張君秋飾宋巧姣,裘盛戎飾劉瑾,劉斌昆飾賈桂,芙蓉草飾劉媒婆)

    1947年9月8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廿四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六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六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原定只演五天,后續(xù)演五天。

    演出劇目

    《法門寺》(楊寶森飾趙廉,張君秋飾宋巧姣,裘盛戎飾劉瑾,劉斌昆飾賈桂,芙蓉草飾劉媒婆)

    1947年9月12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即續(xù)演第五天,也即最后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

    《四郎探母》(梅蘭芳飾鐵鏡公主,李少春[坐宮]、周信芳[交令、過關(guān)、巡營]、譚富英[見弟、見娘]、馬連良[見妻、哭堂、回令]分飾楊四郎,芙蓉草飾蕭太后,姜妙香飾楊宗保,馬富祿飾佘太君,馬盛龍飾楊六郎,高玉倩飾四夫人,劉斌昆飾大國舅,韓金奎飾二國舅)

    1963年6月6日,農(nóng)歷癸卯年閏四月十五日:整理改編京劇傳統(tǒng)劇目小型座談會召開

    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徐平羽召開整理改編京劇傳統(tǒng)劇目小型座談會,被邀請參加的有老舍、吳晗、田漢、馬彥祥、周巍峙、剪伯贊、周貽白、文懷沙、徐蘭沅、趙桐珊、張夢庚等。會上,夏衍傳達(dá)了周恩來總理關(guān)于一年內(nèi)整理改編100出京劇傳統(tǒng)劇目的指示,并將工作組初步擬定落實(shí)到人的改編計(jì)劃,送請與會者閱提意見,據(jù)此,田漢提出擴(kuò)大作者隊(duì)伍的建議。

    會后,馬彥祥與任桂林率工作組,于6日15日、6月22日和6月29日先后召開會議,商定了整理改編計(jì)劃;并擬定由北京市文化局代部擬稿,向周總理報(bào)告此項(xiàng)工作的進(jìn)展情況,同時(shí)報(bào)送落實(shí)到人的整理改編計(jì)劃。為了落實(shí)周總理的指示,個(gè)人決定改編京劇《花田錯(cuò)》,當(dāng)年冬與樊楝卿合作完成初稿。

    名人推薦
    • 鄭多云
      鄭多云,男,京劇丑角演員。名連福,號桐秋;1860年【咸豐十年(庚申)】出生,北京人。原籍蘇州。凈香堂鄭蓮桂之子。出徐小香之岫云堂,隸四喜部,...
    • 朱金琴
      京劇老生演員。生于北京,出身梨園世家,其祖父朱文英、父親朱桂芳都是著名武旦演員。 1921年【農(nóng)歷辛酉年】出生,2004年9月7日【農(nóng)歷甲申年七月廿...
    • 朱福
      京劇葉派小生,中共黨員,云南省京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云南省青聯(lián)常委,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 鄭法祥
      鄭法祥(1892~1965),男,京劇武生演員。字涵寧。河北故城縣鄭口鎮(zhèn)人。10歲在上海隨父鄭長泰(河北梆子武生演員,人稱“賽活猴”)學(xué)藝,11歲便...
    • 張少樓
      人物簡介  張少樓,著名坤生演員,是言派藝術(shù)優(yōu)秀繼承者。生于1924年,祖籍江蘇徐州。
    • 趙如泉
      趙如泉(1881~1961),京劇演員。河北保定人。7歲學(xué)演京劇。初習(xí)老生,后改武生。12歲時(shí)作練習(xí)演出。后因演出致傷,改為文武老生、紅生,并能兼演武凈...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