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俠遜 - 人物簡介
謝俠遜(1887.10.1-1987.12.22),中國象棋運動的開拓者,愛國象棋家,也是中國國際象棋的先驅,人稱“百歲棋王”。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以示個人愛好,后改字俠遜,號爛柯山樵。浙江省平陽縣人。出生于騰蛟鳳巢,定居于平陽縣城。自小承庭訓,13歲曾讀私塾,因家境貧寒而退學。1908年報考小學師資,任白沙小學教員,翌年任教湖門小學。后經戚友幫助,考入溫州師范學校,未三月,歷父病故輟學,后任教于龍湖小學,擔任教育會書記。
6歲從父學棋,10歲開始讀象棋古譜《韜略玄機》,棋藝享譽鄉(xiāng)里,人稱“棋中神童”。13歲與溫州棋魁陳笙戰(zhàn)成平手,名噪東甌。后與林奕仙互相切磋。青年時代曾把道光以來的國恥排成殘局,以傾吐愛國之心。1912年為上!稌r事新報》象棋欄撰稿。1915年,經黃群介紹,任上!稌r事新報》館辦事員,后受聘為《時事新報》、《神州新報》、《新聞報》、《大公報》象棋專欄編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獲中國象棋個人冠軍;1926年被推為全國棋壇總司令,稱“中國棋王”。1928年首創(chuàng)介紹象棋比賽實況、可供觀眾欣賞的掛式大棋盤,此創(chuàng)造后被推廣向全球。他觸類旁通,初學國際象棋即連獲勝局,上!叭f國象棋會”董事英人杰克遜(J.A.Jackson)不勝欽佩,破例邀請入會,成為“萬國象棋愛好”中第一個中國會員。1929年至1931年,三次國際象棋大賽中,斬關奪隘,勢如破竹,連連奪冠。1934年訪問新加坡,與英國軍人國際象棋冠軍亨特表演賽獲勝,轟動一時。1935年在廣州以18勝1和1負的成績獲得中、英、美、德、奧五國“銀龍杯”國際象棋大賽冠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作為國家特使只身兩度赴南洋諸國以弈棋形式,宣傳抗日救國,動員僑胞為祖國募捐,支援抗日,并動員3000余華僑青年歸國投身抗戰(zhàn),為祖國神圣的民族解放大業(yè)作出貢獻,被譽為“古今以來以象棋報國之一人者”,周恩來曾贊譽他為“愛國象棋家”。由于他積極宣傳抗日,曾遭國民黨特務毆打致重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謝俠遜歷任上海市體委委員、第一屆全運會棋類競賽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象棋錦標賽總裁判、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中國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
1985年,謝俠遜百歲壽誕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題詞“百齡高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賀。
1987年12月22日,一代棋王謝俠遜病逝于上海。
謝俠遜一生著作甚豐,有《國恥紀念象棋新譜》、《象棋譜大全》(12冊)、《象棋指南》等29本象棋專著傳世。擅于對聯(lián),所作聯(lián)語多與象棋有關。
謝俠遜 - 生平事略
1887年10月1日,謝俠遜出生于浙江溫州平陽縣鳳巢鄉(xiāng)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謝公出。后遷居平陽縣城西門。謝俠遜14歲時,遷居上海。謝俠遜馳騁棋壇近一個世紀,力挫國內外許多名家高手,被人尊為“棋王”。他的一生,是象棋活動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國近代象棋史上一個重要側面。
溫州地區(qū)文風昌盛,自古有棋鄉(xiāng)之稱。謝公出和哥哥謝公佑酷嗜棋藝,謝俠遜從小就從父學棋,讀書之余,嗜棋如命。一次,他偶得古譜《韜略玄機》,如獲至寶;逐局研究,棋藝大有長進。他不僅精于中國象棋,也刻苦鉆研國際象棋,造詣頗深。早在1903年上海就已成立萬國象棋會(國際象棋組織),會員都是外國人。謝俠遜進《時事新報》后,便加入了萬國象棋會。
1918年,上海舉辦全市個人象棋比賽,有六十多名棋壇高手,謝俠遜力戰(zhàn)群雄,名列第一。1926年,棋友們在上海成立“全國象棋司令部”,謝俠遜被推為總司令。他還委任了各軍長、師長、旅長,轟動一時。1934年,新加坡、印尼一帶棋友多次邀請謝俠遜赴南洋比賽,一路上僑胞對他熱情接待,優(yōu)禮有加。在新加坡表演時,英國皇家空軍司令亨特要求和謝俠遜對弈。亨特是1934年英國國際象棋賽冠軍、馬來西亞國際象棋冠軍,他并不把謝俠遜放在眼里,揚言愿意讓兩子。謝俠遜焉能忍受如此侮辱,執(zhí)意“平著”。臨時決定的“中英國際象棋友誼賽”在嘉東華僑游泳會舉行,謝俠遜沉著應戰(zhàn),亨特陣腳大亂,欲求和棋,俠遜不從,一舉擊敗亨特。當地華僑為之揚眉吐氣。接著又戰(zhàn)勝1929年國際象棋冠軍荷蘭名將溪簡氏。歸途中,謝俠遜參加在沙面舉行的中、英、美、德、奧五國“銀龍杯”國際象棋賽,以勝十八局、負一局、和一局奪得冠軍。
蘆溝橋事變發(fā)生一個月以后,上海發(fā)生“八·一三”事變,日冠大舉侵華。謝俠遜雖年已半百,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決心為抗日救亡盡一份力量。他將妻兒送回平陽老家,只身來到南京請纓救國。無奈國民黨當局對此置之不理,謝俠遜報國無門,心急如焚。后逢國民黨政府準備派五位巡回大便出國募捐,其中赴歐美四人已定,惟去南洋的苦無適當人選。謝俠遜找到邵力子,毛遂自薦。邵力子為他憂國憂民的精神所感動,答應為之保薦,并題詞相贈:“勝者所用敗者之棋,明乎此義,復興中國何難哉!”張治中也贈題詞一幀:“雖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戰(zhàn)到底,必得勝利而后已。”馮玉祥手書“象棋國手”以勉。
謝俠遜離開廣州,轉道香港,乘船直航菲律賓。謝俠遜在菲島同許友超、李秋庵等棋壇名將連戰(zhàn)連和。他事后談及,此行目的是團結僑胞,一致抗日,內部以和為貴,而不以搏殺成敗為樂。正在此時,南京失守消息傳來,謝俠遜和僑領商定,當即召開大規(guī)模的“全菲華僑抗日救亡大會”,并親自擬就一副對聯(lián),高懸大會講臺兩側:“廿年霸越,三戶亡秦,抗戰(zhàn)奮前途,莫辜負菲島潮聲,岷江蟾影;漢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應急效班超投筆,卜式輸財。”會上群情激奮,當場認捐。
在檳城時,當地籌賑組織借用體育場地劃為棋枰,招募男女青年各十六人為“活棋子”,當謝俠遜和棋手們比賽時,男女青年進退自如,煞是好看。觀眾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謝俠遜從菲律賓到印尼,又從印尼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取道緬甸回國,從1937年11月至1939年,歷時兩年。謝俠遜以弈棋形式在僑胞中宣傳抗日救國,為慰勞抗日傷兵、救濟難民募捐,計得捐款5000多萬元,及許多金銀行珠寶首飾。先后歸國參加抗戰(zhàn)的華僑3300余人。
1939年夏,謝俠遜回到重慶,已鬢須斑白了。常在東方協(xié)會內與愛國民主人士對弈象棋,還為《大公報》副刊《象棋殘局》專欄撰寫棋稿,每日刊登一局。一天下午,忽傳周恩來先生特來協(xié)會,有請棋王。謝俠遜又驚又喜,一時不知所措。周恩來同謝俠遜緊緊握手,噓寒問暖,和藹可親。周恩來提出對弈,謝俠遜欣然從命。于是一面品茗,一面下棋,三局皆和。周恩來棋法嫻熟,守得平穩(wěn),攻得銳利,著法多變,頗有大將風度。謝俠遜對此大為驚異,詢問如何研究的。周恩來親切地告訴他:毛澤東主席提倡發(fā)展體育,活躍文藝。象棋設備簡單,群眾喜愛,故此項運動在延安很普及。他們還一邊談論古今棋譜優(yōu)劣短長,從《橘中秘》重“當頭炮”,談到《梅花譜》重“屏風馬”,從對古代名家,談到對今日高手的看法。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明人重馬,清人重炮,我們應該重兵卒。”謝俠遜回答說:“馬,雖有八面威風,但可用兵卒制馬!敝芏鱽戆菏状笮Γ实卣f:“對!對!兵卒就是群眾,抗日救國就是要廣泛發(fā)動群眾啊!”后來,謝俠遜把第二局殘局命名為《共抒國難》,發(fā)表在重慶《大公報》副刊《象棋殘局》上,以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會見。
此后,他常去曾家?guī)r,向周恩來請教。在《大公報》副刊《象棋殘局》上,他連續(xù)發(fā)表《士兵至上》、《鋤奸誅偽》、《興中掃日》、《內戰(zhàn)自殺》等局名,宣傳抗日,反對內戰(zhàn)。國民黨特務向謝俠遜發(fā)出警告信、恐嚇信,他都置之不理。特務終于對他下手了。他在上曾家?guī)r途中遭到毒打,第四根肋骨被打斷,傷及左肺,口吐鮮血,昏倒在地。后來被曾家?guī)r通訊員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搶救。事后,重慶《新民報》作了詳細報導,引起社會極大憤慨。周恩來親自趕到醫(yī)院慰問。
抗戰(zhàn)勝利之后,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悍然向解放區(qū)進攻。駐重慶的中共代表團也被迫撤回延安。謝俠遜趕到曾家?guī)r為周恩來等送行,不覺潸然淚下。周恩來笑道:“別時容易見亦易,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相信,少則三年,多則五年,又可相會了。”兩人互道珍重話別。謝俠遜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十分不滿,以《止戈為武》、《救民水火》、《制止內戰(zhàn)》、《懸崖勒馬》、《暴政必敗》等為殘局題名,來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和倒行逆施。他1947年離渝回滬,旋返平陽老家,重新起用過去的別號“爛柯山樵”,欲與棋枰為伴,終了此生。
正當謝俠遜心灰意懶之際,平陽解放了。次年,他又回到上海,同棋壇老友見面。在周恩來總理的大力推薦下,謝俠遜被上海文史館聘為館員。任首、二屆全國象棋賽總裁判長,國慶十周年參加天安門觀禮。并先后被任命為全國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中日象棋協(xié)會副主席和上海棋類協(xié)會副主席。
1981年,他聽說全國棋類聯(lián)賽在溫州舉行,興奮不已,以九十三歲高齡執(zhí)意赴會。在會上,謝俠遜見到新中國第一代象棋冠軍楊官璘,第三代冠軍柳大華,感到象棋事業(yè)后繼有人,心里十分高興。他還與溫州棋壇老將沈志弈舉行公開表演,一時傳為佳話!
1985年,國家體委和上海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百壽大慶,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亞洲棋協(xié)會長霍英東及港澳、美國、新加坡、荷音各棋社教派代表來祝賀。江澤民為題了“百齡高手,記葆青春”的祝詞。國家體委特在他百歲壽辰時授予“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謝俠遜被譽為“百歲棋王”。晚年回顧九十年“戎馬”生涯,常常激奮不已。他在贈給平陽后輩的題詩中寫道:“人生百歲行程易,爛盡樵柯樂此身。”表達了終身獻給祖國象棋事業(yè)的不渝之志。
1987年12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壽101歲。臨終以“生育平陽,歸土故鄉(xiāng)”為囑,1990年其骨灰由子女護送回平陽安葬。
謝俠遜一生積極推廣棋類教學,桃李滿天下。其中國內杰出國際象棋青年教練楊海南,就是師承于謝俠遜先生,是其第三代傳人。
謝俠遜 - 主要作品
謝俠遜平生著作甚豐,共出版棋譜十余部二十九冊。
專著:
1.《象棋譜大全》:1922年起,謝俠遜精心研究前人的棋譜,集其精華,在中華書局陸伯鴻的幫助下,于1929年出版了我國象棋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棋書《象棋譜大全》。該書分共12冊,計200余萬字,出版后大受歡迎,至1945年,已再版九次。
2.《國恥紀念象棋新譜》: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時,他用30局殘局排成“莫忘國恥”字形,并出版了《國恥紀念象棋新譜》一書。
3.《圍棋象棋譜》
4.《新編象棋譜》
5.《南洋象棋專輯》
6.《海內外象棋新譜》
7.《金鵬梅花訣著棋譜》
8.《象棋新譜》
9.《新編象棋譜》
10《象棋初步》
11.《象棋心得》
12.《象棋指要》:1983年,謝俠遜集90年從事象棋的心得,編寫了《象棋指要》出版。當年97歲的謝俠遜成為我國最高齡的棋書作者。
譯著:
為使象棋走向世界,謝俠遜與丹麥人查理士·葛麟瑞合作,把300余殘局的著作譯成英文,這是中國第一次用英文版本向世界介紹中國象棋的書籍。
殘局:
《共抒國難》殘局:
在《大公報》副刊《象棋殘局》上,抗戰(zhàn)期間,寓居重慶,為《大公報》副刊的象棋殘局專欄撰稿。周恩來曾和他弈棋兩局,他把與周總理的對弈殘局命名為《共抒國難》在報上發(fā)表。
其他殘局:
《士兵至上》、《鋤奸誅偽》、《興中掃日》、《內戰(zhàn)自殺》、《止戈為武》、《救民水火》、《制止內戰(zhàn)》、《懸崖勒馬》、《暴政必敗》等。
謝俠遜 - 棋王碑林
百歲中國棋王碑林坐落在全國象棋之鄉(xiāng)平陽縣騰蛟鎮(zhèn)的臥牛山南麓,是棋鄉(xiāng)人民為了紀念百歲棋王、愛國象棋家謝俠遜和弘揚中國象棋文化而修建的文化設施,收藏著20世紀政界、社會名人、書法家為謝俠遜先生題詞的60塊碑。
碑林占地1800平方米、主碑是江澤民同志為謝俠遜百歲壽誕的題詞及周恩來同志在重慶與謝俠遜對弈的《共抒國難》殘局。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人民日報》社長邵華澤為碑林題名,《人民日報》副總編、騰蛟人周瑞金撰寫碑林題記,近代名流粱啟超、于右任、章士釗、李濟深、馮玉祥、李宗仁、林森、孫科、張治中等60余人留跡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