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典故
清同治年間,廣東高明縣孔堂鄉(xiāng)人梁嶸椿(字茂生),因家境貧寒,受人歧視,不得已到廣西教學,并落籍梧州。中舉人后幾次京試不第,便絕了再試的念頭,回梧州一邊務農(nóng)一邊開館授徒,全心培養(yǎng)長子梁廷棟。梁廷棟以府學廩生于癸酉年拔貢于鄉(xiāng)試。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廷開科取士,梁嶸椿一心想為兒子梁廷棟博得功名,籌備盤川給兒子上京會試,于是向學生家長求助,學生家長們念其恩典,極力贊助,設法籌集銀兩,除梁廷棟赴考的資金外,還給梁嶸椿先生籌足一筆盤纏。學生家長們還替他們父子執(zhí)拾行李,結隊為其父子送行。兒子梁廷棟獲二甲第52名進士;梁嶸椿亦得三甲第119名,賜同進士出身。梁嶸椿父子同榜進士,一時轟動梧州,傳為佳話。另外,同一科中,梁嶸椿還有兩個學生 許壽生、鐘懿蓉兩人得中三甲同進士出身。一榜中四人,是有科舉以來梧州最好成績的一科。
人物生平
梁嶸椿以三甲進士榜下即用被派到山東,先后歷任同知銜山東范縣知縣、調補掖縣知縣,受封奉政大夫。他為官清白,勤奮,慈祥,平易近人,事必躬親,合理定案,公平嚴明,在當?shù)孬@得很好的官聲,并因兒子廷棟而獲晉封中憲大夫。隨后因年邁致仕返回廣西。
而28歲的廷棟則被入選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館后先到工部都水司任黃河督辦,后因在山東佐治黃河有功,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升任道員,獲賞雙眼花翎,授中憲大夫。正當仕途得意之時,梁父病逝,廷棟按例回鄉(xiāng)丁休守制,孝期滿后從此也不再復出,以母親年老要盡孝道為由辭官。
致仕后,朝廷念其功績,在梧州府大中路為其建造房屋,并授予“太史第”匾額。他先是在家做學問,過著散淡的生活,無意介入黨派之爭。但康有為在1894年和1898年先后兩次到梧州鼓吹變法,梁廷棟卻成為是康的超級“粉絲”。其受影響,廷棟決定從書齋中走出來,有所作為。他大力倡導實業(yè)救國,推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市郊塘源辦起示范性山莊寶豐園,培育名果名菜。
1905年至1907年全國各地的愛國士紳和學子為了和英法殖民者爭奪路、礦權,暴發(fā)“保路運動”。廣西士紳也計劃籌建“廣西鐵路公司”與法國殖民者爭奪鐵路權。 由廣西在京的全體官員和廣西全省士紳一至向廣西巡撫保薦,并經(jīng)朝廷批準,在籍工部主事梁廷棟為“廣西鐵路公司”協(xié)理(代行總理職務)。就任后梁廷棟極想為家鄉(xiāng)鐵路建設作出一番努力,但可惜當時衰弱腐敗的清政府已經(jīng)積重難返無力回天了,“廣西鐵路公司”終未建成。
辛亥爆發(fā)后,梁廷棟和周之濟、鐘萼等士紳一起積極響應。武昌起義后二十天,不顧清政府的層層控制,梧州得以先于廣州、桂林而宣布獨立。
個人作品
他還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梧城風鶴記略》,記述了梧州獨立的經(jīng)過以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詳盡,文筆細膩,成為不可多得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