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吳庠(1879─1961),原名清庠,后去清字,字眉孫,別號寒竽,江蘇鎮(zhèn)江人。少讀詩書,后來又攻讀新學(xué),30歲時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xué)。清末,詩文與丁傳靖、葉玉森齊名,人稱“鐵甕三子”。他尤工于詞,“豪邁而不失之傖,沉駿而不失于放”。是南社社友。民國4年(1915年)到北京交通銀行任秘書。后隨總行遷上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又遷香港,旋受總行派遣又回上海修行史。香港淪陷,他蟄居上海。每年“七七”或“八一三”,都寫《鷓鴣天》紀念。他年輕時曾與趙聲為友,趙聲邀他同去參加廣州起義,他因母老辭。其后常致疚悔。民國后一度任梁士詒秘書,搜集袁世凱帝稱和張勛復(fù)辟有關(guān)文獻甚多,留備編民國史之用。藏書數(shù)萬卷,頗多善本,后在困居上海時賣掉不少,其余先后讓歸公家。他的著作生前不愿刊刻,世無傳本,F(xiàn)在有部分手稿還藏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