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進(jìn)士。由刑部主事洊升郎中,出為廣東惠潮嘉道,累擢江蘇巡撫。咸豐三年(1853年),守江寧,聞陸建瀛兵敗,退守鎮(zhèn)江。太平軍攻陷江寧后,分兵進(jìn)犯鎮(zhèn)江,副都統(tǒng)文藝集兵七百守陸路,楊文定自率艇船八艘、舢板十二只泊江中,被太平軍打敗,鎮(zhèn)江復(fù)陷,楊文定退江陰,詔革職論死。咸豐六年,免死減罪遣戍軍臺(tái),咸豐七年歿。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jìn)士及第共3名
汪鳴相-曹履泰-蔣元溥
第二甲賜進(jìn)士出身共100名
司徒煦-李恩慶-朱憲曾-朱麗宣-宗室崇文-沈映鈐-宋延春-郭樟-楊文定-黃慶昌
焦友麟-孟毓蘭-武天亨-王芳-何元杰-史策先-許楣-吳煒-王積順-鄧爾恒
廖惟勛-福暉-翟惟善-汪元方-華廷標(biāo)-唐潮-鄒新照-福濟(jì)-張邦佺-葉覲儀
史佩玱-花宴春-陳應(yīng)聘-黃鐘音-黃贊湯-陳光緒-陳完元-孔繼勛-王清選-邱景湘
唐金榜-蔡宗茂-費(fèi)公彥-曹銜達(dá)-車克慎-許梿-姚憲曾-朱允惇-林廷禧-施介曾
吳世驥-周有簠-張寅-程葆-宗室保清-王兆松-杜寶辰-萬應(yīng)新-韓曜-吳開陽
楊開會(huì)-張熙宇-鄭輝堂-王景銘-劉體舒-方大淳-許謹(jǐn)身-胡正仁-蕭良城-金云門
羅象晨-舒鼎-王壬-楊培-戴齊松-黃炳光-金樹本-安詩-沈秉荃-姚承恩
黎光曙-劉潯-陳文翥-車瀛-左喬林-周瑞圖-盧琳-蔣鐘麒-汪培基-吳守仁
韓椿-徐寶森-范鏞-彭作籍-徐文耀-董平章-胡嵩年-彭元海-楊寶樹-曾克敬
第三甲賜同進(jìn)士出身共117名
陰豐潤(rùn)-張炳-徐耀-王樹滋-王黻-陶春元-廣旉-董作梅-存葆-李恩霖
盧同伯-李烈文-吳士俊-唐簡(jiǎn)-王恩霈-李樾-王蘭新-高樞-高頡鴻-郭維鍵
毓科-雷五福-張鏡淳-蘇哷訥-王汝和-李翰昌-譚廷襄-葉俊昌-夏廷矩-博迪蘇
杜錫衍-喬邦憲-劉德熙-黃廷璠-談素勛-封躬-童翚-端木國瑚-吳湘-周其愨
宋載賡-溫予巽-章業(yè)-楊松磐-何家駒-戴鴻恩-桂超萬-裘寶鏞-羅衡-德齡
陳镕-雷侖-溫廷獻(xiàn)-宗室英瑞-何森林-劉用賓-張齡-吳林光-陳芝齡-徐清
張集鑒-張鵬翼-郎盼-張崇恪-德成-李維藩-詹璈-馬逢皋-王丕顯-王鼎彝
林上砥-袁銘泰-黃懋祺-晏承仲-唐金鑒-朱其榮-孔昭慈-蔣瑾-楊蔚春-盧贊虞
朱士廉-董正官-徐啟宇-高步蟾-袁鐘慧-魏玉峰-文在瀛-洪玉珩-杜浣-樊椿
王麟瑞-李步瀛-童輔-王鳳翥-蘇蘭第-王紹曾-吳保臨-葉式曾-劉文典-舒鈞
許本墉-張涵-施壽椿-李鈞-陳景良-王錫九-文秀-王槐-孔昭然-福昌阿
蔣士麒-春熙-蘇元峨-張樹本-翟宮槐-康孔昭-徐卓
楊姓起源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二、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后,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shí)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三、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shù)傳至宣王時(shí),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shí)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shí)才被封于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后為晉國兼并,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