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胡毓筠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29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武昌府武昌縣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經(jīng)歷
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舉人。
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三名進(jìn)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十年(1860年):翰林院散館,授編修。
十一年(1861年):翰林院編修,充功臣館纂修、國史館協(xié)修、實錄館纂修。
同治元年(1862年):翰林院編修,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二年(1863年):升翰林院撰文,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三年(1864年):五月十五日奉旨記名以御史用。
四年(1865年):三月補(bǔ)授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
五年(1866年):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八月改江西道御史。
六年(1867年):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十月改河南道御史。
八年(1869年):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內(nèi)授禮科給事中。
十一年(1872年):以禮科給事中稽察興平倉。
十二年(1873年):升吏科掌印給事中,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十三年(1874年):以吏科掌印給事中巡視中城。
光緒二年(1876年):以吏科掌印給事中稽察海運倉,外授浙江督糧道。
四年(1878年):浙江督糧道,加按察使銜。
五年至九年(1879年-1883年)丁父憂接丁母憂。
十年(1884年):起用山西雁平道,后加二品銜、二品頂戴。誥授資政大夫。
胡姓起源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滿受封于陳國(河南淮陽)后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為氏。
2、出自“歸”姓。以國名為氏。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被楚國所滅。其國人有的以“胡”為氏。
3、為鮮卑族復(fù)姓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fù)姓“胡骨氏”(為魏獻(xiàn)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
4、據(jù)《周書.李遠(yuǎn)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5、李改胡姓。大唐王朝皇室后裔,因家族皇權(quán)敗落,最后一位太子在于幼年逃亡于江西途中由家臣托付寄養(yǎng)與一對好心的胡姓夫婦,自此隱姓埋名。并為其后祠立下家規(guī),不得與李姓通婚等,后祠子孫興旺,分支甚廣,于元末明初時期自江西鄱陽湖瓦片壩一帶逃避戰(zhàn)禍至今安徽、湖北、陜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