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
幼年時 家居王江涇鎮(zhèn),后住 江蘇盛澤鎮(zhèn)。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入浙江求是書院。二十六年春夏間,與 蔣方震、 敖嘉熊等在杭州成立浙會,后因受清政府查辦,改名為浙學會。二十七年官費留學日本,先后入東亞商業(yè)大學和早稻田大學。二十八年,參與 章太炎提議的“支那亡國240周年紀念日”,為發(fā)起人之一。紀念會雖未能按計劃舉行,但影響甚大,是留日學生走向反清革命的重要一步。同年冬,東京留學生發(fā)起組織中國青年會,當選為干事,又與 陳仲權(quán)等組織旅日學生學會。二十九年,浙江同鄉(xiāng)會成立,為會刊《浙江潮》的編輯與發(fā)行者(主要撰稿人有 魯迅等)!墩憬薄肪庉嫴棵x上設(shè)在東京神田區(qū)學生會館,實際常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附近樐絹蹺澇⑺斜轡窕疃,覅ⅹ镐燑志士秘盟G嶂。同妮彫中国青年粛*繏扉俄国侵逻h保笄逭⒓炊遠硇劍⒃詼┙躉怨菡倏粞宕蠡,讬┋拒俄义勇稒熏后改称学生军,维忱?黃興、 陳天華、 方聲洞、秦敏鎏等均加入。后學生軍被日方強行解散,維忱等15人隨即發(fā)起成立秘密的反清革命團體軍國民教育會,以“養(yǎng)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以“鼓吹、起義、暗殺”為斗爭的主要手段。不久,受命去南洋一帶活動;同年秋,由南洋返東京,與浙學會成員 蔣尊簋、 沈瓞民、 許壽裳等10多人,兩次策劃武裝起義。三十年參加長沙起義,事泄,遭清兵追捕,身中槍彈,帶傷避居 盛澤家中。傷稍愈遄返日本。三十一年任光復(fù)會東京分部負責人;又與黃興等簽寫盟書,加入同盟會;后去南洋宣傳革命,并在爪哇泗水埠中華學校任教。三十二年,萍、瀏、醴起義,維忱回國,在上海與章太炎、敖嘉熊、 秋瑾、 陶成章、 龔寶銓等人會商響應(yīng)事宜,后因起義失敗,避居于嘉興馬厙匯。
成就
1912年1月,王維忱任浙江省軍政府秘書,改任浙江省高等學堂教務(wù)長,后去北京任教育部僉事,與魯迅、許壽裳等同事。1922年2月2日,因腹部槍傷復(fù)發(fā),嘔血而逝。其靈柩遷返嘉興時,沿途均設(shè)祭吊儀式。其墓在嘉興郊區(qū)荷花鄉(xiāng),今無存。1931年,嘉興建 辛亥革命烈士紀念塔,王維忱列為七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