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邢夢璜

    邢夢璜

    邢夢璜,名祿,字夢璜,海南文化名鎮(zhèn)黃流鎮(zhèn)第一位舉人,瓊南(黃流)地區(qū)傳播儒學的先驅者。邢夢璜系邢氏遷瓊始祖十二公肇周的第五代嫡孫,是邢氏遷崖始祖。邢夢璜系西周時期周公姬旦第四子姬苴的后裔(周成王封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轄河北邢臺一帶。上古時期黃帝曾居住在邢臺軒轅之丘也就是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fā)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此后邢地成為中華繁榮之地,后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黃帝姓姬,為姬姓先祖,姬苴子孫為弘揚先祖黃帝的鑿井筑邑之德,結合邢國之名,于是立“邢”為姓,尊黃帝為邢氏上古祖,周公姬旦邢氏太祖,姬苴為邢氏始祖,世稱姬苴為邢靖淵,邢氏郡望為河間)。宋咸淳(1265-1274)年間,邢夢璜舉文學,授崖僉判,升萬安知軍。居官廉介,吏畏民懷。淹貫經史,詩文有出廛之趣,著《平黎》、《摩崖》二記,載縣郡省志,丘文莊稱:“文學、政事著聲前代!迸潢惏踩耍幼硬、仲才、挺才、萬勝?荚針窎|黃流西南太返水井山。十三世孫舉人世炅立碑,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重修,光緒辛巳1881年二十三世孫詔申捐石鋪場。1983年又重修,加蓋豎樓。2012年至2019年在其墓地修建夢璜文化園。邢夢璜墓系《崖州志》所志的16個古墓之一。妣葬文昌青四小嶺北向。2018年至2019年,海南邢氏合族眾孫在黃流修建夢璜書院,作為祭祀和紀念賢祖邢夢璜的重要場所。


    簡介

    邢夢璜是宋、元時期海南特殊的歷史人物,他的《節(jié)錄摩崖碑記》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記》是迄今為止記錄海南元初二次平黎事件中最原始的文字資料。

    邢夢璜后裔海南青年文化社會活動家邢代洪先生曾寫大文化散文《薪火相傳話黃流》贊頌其對黃流文化教育的歷史性貢獻。

    墓文

    邢夢璜墓位于海南省樂東縣黃流村西南太返水井山,是《崖州志》記載的16個古墓之一。

    邢夢璜墓歷史上的幾次重修及現(xiàn)在豎樓詩聯(lián):

    A.重修情況:

    邢夢璜

    (1) 元初葬黃流村西南太返水井山

    (2) 明十三世孫文昌舉人邢世炅立碑

    (3) 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立碑

    (4) 光緒辛巳(1881年)二十三世孫邢詔申捐石鋪場

    (5) 1983年重修、加蓋豎樓

    (6) 2012年至2019年其墓地修建夢璜文化園

    B.豎樓橫額:

    峰高裔群

    詩聯(lián):

    (1)追溯淵源河北肇,緬懷故里汴梁初。

    (2)虎嘯高崗驚百鳥,鰲孳厚土育群英。

    C.牌坊主聯(lián):

    政貫宋元吏敬民懷厚德昭昭映萬代,

    文播瓊崖經傳史載鴻名鼎鼎垂千秋。

    碑文:

    大宋遷崖始祖授崖僉判升萬安知軍謚文學邢太公墳

    祖諱祿、字夢璜,十二公五世孫。十二公系出武經大夫,居河南汴地,建炎間,仕資政大夫,偕弟十三公宦文。十三公世胄俱顯。十二公傳二世仕宣議郎,三世仕參府,四世仕文昌知縣,五世分三支。長即祖,諱祿,仕崖僉判升萬安知軍,邱文莊公稱文學政事著聲前代,有志可考;次諱至,仕山東總管;三諱卿,仕按撫僉事。祖配妣陳氏,生四子。長子才,官校尉;次仲才,官千戶;三挺才;四萬勝,受命平崖,襲封土官。三才與祖妣住文,唯萬勝公隨祖官崖,因居焉。祖卒塟茲太返坐丑加癸,妣乃塟文。茲合祖派文邑子孫建祠瓊城,妥祖考妣,配享四支;崖派奮義加捐重修,備志所云。

    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季冬癸丑月初二癸酉日癸丑時合祖眾孫重修立。捐題名次在祠勒碑。

    公元一九八三年癸亥年舊二月十五日辰時重修。

    邢夢璜詩歌

    《疏影橫斜水深淺》

    浮沉深淺自交加,枝向南橫又北斜。

    老態(tài)枕流還漱石,孤情欹岸更籠沙。

    小溪月引參差路,曲澗波搖冷淡花。

    疏影含香低拂水,夢魂應不遠故家。

    《暗香浮動月黃昏》

    月上初更色未沉,香扉百合見冰心。

    交情淡處何妨冷,臭味深時漸覺親。

    氣溢淸芬如可挹,魂飛白夜總難尋。

    暗投自有相知意,獨坐黃昏細細吟。

    《雪滿山中高士臥》

    花隱空山弄粉條,袁安高臥擬清標。

    陽春寡和情孤潔,明月無緣夢寂廖。

    冰欲洗心兼絮冷,玉方鏤樹耐風飄。

    人間共羨香名重,谷口尋來雪未消。

    有關寫夢璜的文章

    薪火相傳話黃流

    邢代洪

    公元1127年,一個壯年男子攜家?guī)Ь靵淼竭@里,他就是第一個踏進黃流大地的漢人黎克讓。一路向南,跨山越水,黃塵風沙,沉重的足跡進行著一次艱險的遷徙。此時已是傍晚時分,他正想著找個地方給全家棲宿。正放眸四顧,突然看到了恢宏的奇景:西邊天空飄著一帶翻滾的黃云,如同波濤洶涌的黃河。

    祖上遷自黃河流域的黎克讓,仿佛得到神的暗諭:這是他全家今后的寄身之地。他欣喜回頭對家眷說,這里從今往后就叫黃流吧,意謂黃帝后裔的流棲之地。據(jù)史書記載,黎姓出自周朝,為周文王所滅掉的黎國(在今山西城或山西長治西南),國君黎侯的后世子孫以原國名作為姓氏。公元998年,黎姓渡瓊先祖黎君用來瓊任文昌縣教諭,后升瓊州府教授。黎君用渡瓊任職并進行文化拓荒的精神在他的子孫中得到很好的傳承,他的子孫傳到第五代的時候,已遍布島北的許多地方。繼續(xù)進行文化拓荒的任務又落在黎君用的第六代孫黎克讓身上,性格堅韌的黎克讓大大突破了上代族人文化拓荒的范圍,選擇了島南僻壤之地。于是,便出現(xiàn)了黎克讓踏進黃流大地的一幕。

    不久,黎克讓的居屋在自力更生的叮當聲中落成了。他站在屋庭中央,思緒萬千,呼來長子,備好筆墨和紅紙。黎克讓揮筆寫下了“黃胄蕃滋輝北闕,流風遠播振南疆!泵髅牡年柟馔高^濃密的雞啄樹枝葉,柔和的落在挾持中原之氣的對聯(lián)上。

    伴隨著黎氏的墨香,大批祖籍河北、陜西、廣東和福建等地漢族移民,或逃避戰(zhàn)亂,或來瓊居官,或經商貿易,紛紛落籍黃流,瓊州西南的沿海一角,濃濃地吸納著北來的才情。于是,東西南北相融,豪放婉約交織,鑄造著一種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文化稟賦。

    黎氏遷居黃流后的170年間,黃流沒有設什么學館,但遷居黃流的漢人素有崇尚儒教的傳統(tǒng),重視經史上承下教常羨為“家學淵源代紹書香”之譽。因此黃流清新的空氣里一直零星地蘊涵著儒教的水珠,而讓這水珠滴成涓流的就是邢姓遷居黃流初祖邢夢璜。

    公元1298年春,也就是距黎氏遷居黃流171年,萬安城(轄今天的萬寧、陵水等市縣)陽光明媚,城門走出一位老先生和一位少年。老先生面容清癯、神情淡定,他手執(zhí)書卷,輕撩衣袍,信步前行。他就是剛剛卸任萬安知軍的邢夢璜,是我光榮的祖先,陪同他的少年就是他最疼愛的第四子邢萬勝(后任崖州寧遠縣丞)。邢夢璜是邢姓渡瓊先祖南宋資政大夫邢肇周(渡瓊后卜居文昌觀霄)的第五代孫,其父邢宣議是南宋文昌知縣。公元1265年至公元1298年間,邢夢璜舉文學并任崖州僉判后升萬安知軍,是當時萬安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

    “疏影橫斜水深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毙先f勝不顧路途勞頓,仍誦讀著父親布置的詩詞。邢夢璜滿意地看著兒子,輕捋美髯輕吟:

    浮沉深淺自交加,枝向南橫又北斜。

    老態(tài)枕流還漱石,孤情欹岸更籠沙。

    小溪月引參差路,曲澗波搖冷淡花。

    疏影含香低拂水,夢魂應不遠故家。

    邢夢璜以《疏影橫斜水深淺》為題吟作了這詩。兒子萬勝搖著父親手臂要求父親再以《暗香浮動月黃昏》吟作一首。

    月上初更色未沉,香扉百合見冰心。

    交情淡處何妨冷,臭味深時漸覺親。

    氣溢清芬如可挹,魂飛白夜總難尋。

    暗投自有相知意,獨坐黃昏細細吟。

    父親出口成詩,兒子萬勝暗暗佩服。公元2002年12月,我赴泰國曼谷采訪瓊籍華人華僑生活狀況,在一位姓邢的老華僑家中見到了明代海南邢氏子孫主修的《邢氏族譜》,在族譜中收錄有邢夢璜的三首詩,其中兩首就是《疏影橫斜水深淺》和《暗香浮動月黃昏》。

    父子倆就這樣在路上行行吟吟,半個月后,黃流迎來了第一位舉人邢夢璜。邢夢璜的到來,是黃流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早在西漢初期漢武帝欣然采納注重儒家教化傳統(tǒng)的董仲舒的建議,“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但是“設庠序以化于邑”在宋朝之前是與海南沒有一點關系的,唐朝楊炎筆下的海南還是“鬼門關”。就是到了宋代,也只有像瓊山等這樣的州府所在地才沾上辦學的運氣,而地處瓊南的黃流更是一片荒野。

    為官33年的邢夢璜卸任后定居黃流,對黃流來說是幸運的。舉人出身的邢夢璜憑自身的學養(yǎng)和聲望,在炎荒的黃流燃起了耀眼的儒學火炬,開始了星火燎原的歷史。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其重血親人倫、重現(xiàn)世事功、重實用理性、重道德修養(yǎng)的淳厚之風在華夏的思想史上獨樹一幟,為華夏文明舉起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大纛;儒家思想及其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文化傳承,樹立了炎黃子孫“有教無類”的教育典范,成為華夏立足天下的文化力量。這一點,舉人出身的邢夢璜是非常清楚的。卸任后邢夢璜成了黃流的儒學傳道者。河間堂中,講學授徒;酸豆樹下,勸農說禮。黃流自邢夢璜入籍開教之后,歷代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舉人和貢生將近60人。夢璜之風,山高水遠。

    邢夢璜定居黃流26年,26載的春風化雨,“習孔孟,儒風流衍;揮翰墨,詩書流韻”的文風在黃流悄然蔚起,難怪當代黃流文化人邢福壯先生曾嘆曰:黃流自古流流韻。邢夢璜的為政、為學、為事,備受明朝文淵閣大學士丘濬贊稱:“其顯而賢者耳所傳者,則有宋知軍夢璜,以文學政事著聲前代。”

    邢夢璜生前留下的《摩崖碑記》(現(xiàn)存部分)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記》二文,是迄今為止記錄海南元朝初期二次“平黎事件”中最原始的文字資料。此二碑記對缺乏文獻記載的宋、元朝代混亂交替時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補充,凸現(xiàn)它的史學及學術價值,同時也讓我們回顧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民族壓迫,越發(fā)感受到今天民族大團結的溫暖和可貴!

    《摩崖碑記》記載了咸淳三年(1267年),陳明甫、陳公發(fā)等人聚眾造反,自號“三巴大王”,占據(jù)臨川里(今三亞市區(qū)月川橋一帶)等地,擄掠村落,代收糧稅之事;咸淳十年(1274年),朝廷派大軍大舉鎮(zhèn)壓,陳明甫一度敗走黃流,然后逃亡占城和交趾,最終還是被俘,飽受酷刑之后身亡。

    《至元癸巳平黎碑記》寫的是元朝忽必烈接受下臣的建議,為穩(wěn)定海南島中部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主動發(fā)兵出征黎族民眾的史實。元兵打完仗后,還在五指山、尖峰嶺等地勒石紀念,今天的尖峰嶺山腳下,還有一處刻有“大元軍馬下營”的摩崖石刻,可謂歷史的見證!包S流”一詞見于最早的官方文章便是邢夢璜的《磨崖碑記》。

    據(jù)史料記載,南遷黃流的邢夢璜居住地屬今天的黃流鎮(zhèn)黃西村,F(xiàn)在的黃西村是海南有名的“教授村”,邢夢璜的后裔華中師范大學邢福義教授、北京大學邢峰教授、中山大學邢詒剛教授等均出自該村!豆饷魅請蟆否v海南記者站長魏月蘅女士曾專程前來黃西村進行采訪,并在該報發(fā)表了題為《文化飄香教授村》新聞報道。

    公元1324年80多歲的邢夢璜病逝,葬黃流鎮(zhèn)黃西村水井山。邢夢璜墓是《崖州志》中所記載的十六座古墓之一。如今,大凡到黃流的人總渴望尋覓到一片歷史的遠影,總想熏染到一絲邢夢璜的遺韻流風。

    邢夢璜逝世47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平素慕名黃流儒風的崖州學正陳莊卸任后攜眷落籍黃流,這是黃流的又一次幸運。陳莊原籍福建莆田,是崖州的第二任學正。陳莊繼承了邢夢璜遺風,創(chuàng)辦了黃流義學。在這位當過崖州最高教育行政長官的老人眼中,天底下沒有任何一種事業(yè)比教育更重要、更光輝,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視著地處瓊州西南的人文綠洲黃流,時刻打聽從那里傳出來的各種消息,最后決定將黃流作為他晚年事業(yè)的新的起點。黃流當然也成為他的終宿之地。于是,黃流文風骎骎日上,一時書聲朗朗而起。

    古代黃流,因不是政府衙門的所在地,這注定了黃流的文化教育必須要走以民間力量推動的道路。加上黃流人特有的堅忍性格、頑強毅力、進取欲念與開拓精神以及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決定了黃流長期以來存在著文化教育抱負。但是由于沒有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持,所以古代黃流文化教育的歷程是艱辛的。無論邢夢璜還是陳莊,他們必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學養(yǎng),來完成黃流民間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使命。這樣的路途灑滿了他們的汗水和帶著血痕的深深的足印。也正是這樣,邢夢璜、陳莊和后來熱心黃流文化教育的士子成為黃流的跨時代的精神楷模。

    最令人欣慰和感動的是,黃流在艱難的歲月中,仍不乏出飽學之材,仍將詩詞和民歌吟唱得清麗絕俗,仍將花燈嬌植成中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這些全完歸功于黃流民間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從公元1992年起,完全通過民間力量創(chuàng)辦的黃流鎮(zhèn)詩文社社刊《流韻》,如今已成為國內罕見的水準較高的鄉(xiāng)鎮(zhèn)級文化刊物,不能不說是古代黃流以民間力量推動文化發(fā)展的精神傳承。

    話還是回到陳莊吧。黃流當代青年詩人黃澤超有詩云:

    黃流義學/又創(chuàng)私教之風/之呼者也開始充斥在渴求的眼睛里/頹垣的矮墻下/朗朗書聲/經久未絕……

    相信大家讀到這里的時候,將同詩人再次返回到由陳莊老人帶讀的朗朗書聲里。為了黃流的文化教育,為了黃流的學子,陳莊是何其偉大。以義學為爐,以教化為功,為黃流的文化教育篳路藍縷。這是一種文化良知,這是一種文化自覺,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思想使然。公元2009年12月,在黃流著名書法家林爾謙先生的陪同下,我踏訪黃流義學舊址,與高潔的學魂默然對晤,恍惚間見到陳莊飄逸的身影。

    黃流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不但書聲不輟而聲名日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流迎來當代文化教育的春天。上世紀60年代初,黃流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僅次于海南首牌重點中學海南中學。還有其創(chuàng)建于公元1989年的朝華文學社,曾以其自身的影響力名列中南六省重點中學文學社團之一,在中學校園文學轉入低潮的今日,竟一枝獨秀艷映瓊南大地。公元1991年,黃流中學以不俗的成績被國家教委評為中國名牌中學。

    歷史的煙云舒展著溫馨的畫卷,批批優(yōu)秀的黃流學子從“扁豆鮭”的苦樂歲月中走來,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著名學者孫勁草、著名航天專家陳河梧、著名雕塑家林毓豪、著名作家張躍虎、著名國學家邢福壯、著名金融專家黃虎、著名詩人李孟倫、世界體操冠軍胡富芬等等,他們以黃流人世代傳承的“扁擔精神”,在社會各個領域挑起了重擔,挑出了中堅。還有現(xiàn)在的國內外黃流籍優(yōu)秀文化人,以《流韻》文化雜志為主陣地,正在黃流大地上掀起一場“流韻文化運動”,砥礪激發(fā),交相輝映,努力提升黃流的文化精神品質,實現(xiàn)黃流作為一個中國鄉(xiāng)鎮(zhèn)的和諧與文明。

    黃流,世人仰慕的文化高地。瞻前顧后,令人不得不佩服陳莊的文化視野和歷史遠見。

    公元1474年,響徹了106年書聲的黃流義學易名為黃流萃英社學,成為當時崖州十六所社學之一。黃流義學完成了它的文化歷史使命,創(chuàng)辦一個世紀之久的義學人才輩出,文人詩賦清流汩出。黃流上空文星璀璨,照亮了從樸野到文明的文化歷程。接著,黃流文化教育的淙淙流水,又由萃英社學叮咚地流了下去……。

    說及萃英社學不得不談乾隆年間的陳德昌拔貢。陳德昌出生于黃流一個貧寒農家,自小聰明,勤奮苦讀,才智超人,當時萃英社學設在舊廟里,是陳德昌長年讀書的地方。有一年元宵節(jié),陳德昌在社學里勤讀詩書,直到中午還沒回家吃飯,他母親便從家里把年糕、白糖送到社學里去催促他吃。由于他讀書過于癡迷,把年糕沾上香灰當白糖吃了下去,被站在門邊的母親看見喝聲阻止。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777年陳德昌中拔貢,當武英殿校錄,參與校錄《四庫全書》。

    《流韻》文化雜志有寫關于陳德昌的文章,開頭一段為:

    公元1783年秋天,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乾隆王朝迎來了一次隆重的慶典,紫禁城的保和殿內氛圍熱烈,喜氣洋洋,重檐歇山頂上的琉璃瓦在陽光中顯得金碧輝煌,威震海內外的乾隆皇帝正坐在雕鏤金漆寶座上翻閱著歷經10年編纂完成的《四庫全書》,并向《四庫全書》的編纂人員表示祝福。在些編纂人員中有一個膚色微黑,精神飽滿的拔貢,他叫陳德昌,黃流人。

    我之所以整段摘錄下來,是因為這段文字不僅讓大家讀得愉悅,還能深深感受到黃流人弓弦在字里行間的自信:一個從地處南陲、封建王朝曾目之極境異域的黃流走出的陳德昌竟然同乾隆皇帝和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聯(lián)系在一起。

    夜寂更深,月華如水,燕京帝城,悄然入睡。為校錄《四庫全書》繁忙了一天的陳德昌應該歇息一下了。但此時的陳德昌無法入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代詩人李白的低吟穿越時空依稀傳來。京城的喧鬧靜謐下來了,濃濃的鄉(xiāng)愁又上來了。萃英社學燭光還在亮著吧,學子還在夜讀吧。萃英社學,陳昌德心中的圣園,一個讓他為飽學之士的圣園。陳德昌曾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目睹了各地的文化教育狀況,深感萃英社學簡陋得不再簡陋了,黃流的求學士子太難了!盀榱它S流,為了黃流學子,我要在京城發(fā)起集資擴建萃英社學,作育人才”,陳德昌握緊了拳頭。陳德昌以文明薪火傳衍不息、文化精神綿衍無盡為目標,視之為黃流的福祉。難得的一位拔貢,難得的一份情懷。

    又是一個祥和的黃昏,北來的腳夫向在社學中等候多時的社學負責人遞上那個淺綠色的包袱,社學負責人小心翼翼地將包袱打開——銀子,又是京城寄回的捐銀。哐哐哐,清脆的銀子碰撞聲奏響著黃流文化教育的魂曲。據(jù)史料記載,擴建后的萃英社學是一所三進室,兩旁有橫廊,四周有圍墻的比較完整的學校。后來還開辟習武教場,使朗朗書聲中多了一份習武吶喊的陽剛。公元1800年和公元1807年,萃英社學學子陳國馨、陳國昌兄弟先后中了武舉。

    陳德昌又繼邢夢璜和陳莊之后,艱辛地實現(xiàn)了黃流文化教育的歷史性接力,成就了黃流文化教育史上功貫今古的事業(yè)。

    按陳德昌的提議,這些捐銀還得用來建造一個書塔。書塔就建在萃英社學門口的教場岸上,主要供黃流學子燒化舊書廢紙使其不讓隨地掉棄,以示崇儒。我在邢福壯先生主編的《黃流村志》讀到這段記載的時候頗為感動。

    古代黃流教育除了有義學、社學等學校,還有黃流鄉(xiāng)紳辦的私塾、學官祠和學堂。公元1776年,黃流孫氏鄉(xiāng)紳在黃流孫氏汝杰公祠創(chuàng)辦了學官祠;公元1909年又有鄉(xiāng)紳在黃流文昌廟創(chuàng)辦文昌學堂。

    河間堂、黃流義學、萃英社學、私塾、孫氏學官祠、文昌學堂汩串成一條溪流,堅韌地淌過沙灘,穿過山地,執(zhí)著地尋追充滿希望的蔚藍大海。

    中國歷史進入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的末年。張雋舉人和邢定綸拔貢兩位才子成為當時的黃流的文化代表。公元1900年5月,曾在萃英社學讀過書的黃流籍張嶲舉人和邢定綸拔貢主修《崖州志》,志有疆土沿革、氣候潮汐、風土人物、典制藝文等,纂集頗詳,頗有史料價值。公元1962年郭沫若先生重游崖縣,寓鹿回頭椰莊,始得閱此書,贊稱:“在地方志志書中尚屬佳制!睆钠D難中走出的黃流學人主修《崖州志》,震動了整個崖州文化界。

    黃流,終于躋身瓊州文化教育重鎮(zhèn)的隊列。

    撫今追昔,我們領略了自宋至清黃流文化教育歷史主線的重要節(jié)點上的靈魂人物,觸摸到黃流歷盡艱辛而成為海南文化教育重鎮(zhèn)之一的脈絡。黃流先哲尊儒重學、兼收并蓄、博藝開能,黃流前賢敷揚文教、耕讀傳家、造福桑梓,千秋萬代的不懈努力為現(xiàn)在的黃流成為文化名鎮(zhèn)奠定了厚實的文化基石。走近他們,你將感受到一種如天風海濤又如潤物細雨般的力量在精神的世界里回旋,向生命的深處鍥入,這力量是黃流靈魂的象征,它是一代代黃流人在歲月的風雨中甘愿有所擔當?shù)膽{恃。

    今晨,我查閱《黃流村志》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新石器時代,黃流已有人類活動。公元1957年,廣東省文物普查隊在黃流海邊原煙墩遺址附近,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遺物,有石珠,圓形中穿孔,Ⅲ式溝石形陶網墜等,屬灰砂粗陶系,紅色造型。

    黃流,這是一個何等壯闊的文明磁場!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晃動的身影;文明的火種,早就在藍色的海風里宣布受孕。

    我不由自主地從書房的椅子上站了起來,向南眺望,但無法眸及黃流。

    (邢代洪,邢夢璜后裔,作家,海南省樂東縣黃流鎮(zhèn)高道村人)

    TAGS:
    名人推薦
    • 阮甘俠
      阮甘俠,廣西南寧地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第八期函授班學員,廣西大新縣文化館工作。
    • 沈公堯
      沈公堯,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美術學博士、書畫家。
    • Bill McKinney
      Bill McKinney是一位演員,是當時屏幕上最出色的惡棍之一,他于1931年9月12日出生于田納西州查塔努加(Chattanooga)。主要作品有《第一滴血》、《Sherwood Horror》、...
    • 雅克·拉菲特
      雅克·拉菲特(Jacques Laffitte,1767年10月24日-1844年5月26日),法國銀行家和政治家。木匠之子,早年在巴黎佩爾戈(Perregaux)的銀號中當簿記員,1800年成為股東,1
    • 斯坦尼斯拉夫·格羅斯
      斯坦尼斯拉夫·格羅斯(Stanislav Gross),捷克前總理。1969年10月30日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1984至1988年就讀于布拉格職業(yè)運輸學校,1988至1990年在奧洛穆茨工作。他1..
    • 狄娜·肖爾
      狄娜·肖爾是一名演員,1916-02-29出生,國籍美國。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