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是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代史英國左派史家大師,自14歲于柏林加入共產(chǎn)黨后,迄今未曾脫離。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霍氏是共產(chǎn)黨內(nèi)的活躍分子,與威廉士、湯普森等馬克思派學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chuàng)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背景雖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難,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jīng)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
研究
霍氏的研究時期以19世紀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qū)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yè)領域外,霍氏也經(jīng)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nóng)民運動和世界史范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家的頂尖之流,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
評價
如《新左翼評論》著名編輯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現(xiàn)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將波希米亞、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的生活寫成優(yōu)美哀怨的動人故事。在其逝世后,霍布斯鮑姆的家人在一份聲明中說:“霍布斯鮑姆將被人們深深懷念——不僅是他50歲的妻子瑪琳和他的三個孩子,七個孫子以及他的小曾孫,還有他不計其數(shù)遍及世界各地的學生與讀者。”可見霍氏在全球的影響力之大。
著作
霍氏著作甚豐,文筆曉暢,有多部專著問世,著作與編輯書籍約30種,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和《極端的年代》、《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另有《工業(yè)與帝國:英國的現(xiàn)代化歷程》、《盜匪》、《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爵士風情》等書,已有10多種漢譯。
2010年霍布斯鮑姆以93歲高齡出版的新書《怎樣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響。他在接受英國《衛(wèi)報》的相關訪談中指出:“工人階級仍然有可能成為更廣闊的社會變動的骨干力量。在左翼方面,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巴西,它擁有一個19世紀后期式的勞工黨,其建立在工會、工人、廣大窮人、知識分子、思想家以及各種左翼的聯(lián)盟的基礎上,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統(tǒng)治同盟。你不能說它不成功,在執(zhí)政8年之后,即將離任的總統(tǒng)仍有高達80%的支持率。今天,從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最讓我覺得自在的是拉丁美洲,因為在這里,人們?nèi)栽谶\用著19世紀和20世紀的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語言來談論、實施他們的政治主張!。
逝世
據(jù)英國衛(wèi)報消息,英國現(xiàn)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信奉共產(chǎn)主義的學者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于倫敦當?shù)貢r間2012年10月1日凌晨與世長辭,享年95歲;舨妓辊U姆于1917年出身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中產(chǎn)家庭。在他19歲的時候,霍布斯鮑姆在英國加入共產(chǎn)黨。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他始終都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悔改的共產(chǎn)主義者”;舨妓辊U姆曾在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全盛之時,與希爾等人創(chuàng)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xiàn)在》。
在完成其在劍橋大學的歷史專業(yè)的學習后,霍布斯鮑姆1947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1959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成為該校經(jīng)濟及社會史榮譽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及社會史榮譽教授。同時,在2002年,霍布斯鮑姆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院長;舨妓辊U姆曾在1998年被后來成為英國首相時任工黨主席的托尼·布萊爾任命為榮譽伙伴,為工黨提供建議。
霍布斯鮑姆的家人在一份聲明中說:“霍布斯鮑姆將被人們深深懷念——不僅是相伴他50年的妻子瑪琳和他的三個孩子,七個孫子以及他的小曾孫,還有他不計其數(shù)遍及世界各地的學生與讀者!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霍布斯鮑姆一直是英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作為歷史學家,他著述甚豐,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而其最為知名的著作恐怕是他在1994年出版的《極端的時代》,這部著作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包括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漢語,并得到了難以計數(shù)的來自國際的褒獎。
霍布斯鮑姆一直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聞名,這主要取決于他早期生活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德國的經(jīng)歷。他自14歲于柏林加入共產(chǎn)黨后,迄今未曾脫離。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霍氏是共產(chǎn)黨內(nèi)的活躍分子,與威廉士、湯普森等馬克思派學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chuàng)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背景雖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難,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jīng)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直到晚年,霍布斯鮑姆仍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以前一樣重要”,“社會不公仍然需要譴責和戰(zhàn)斗”。2010年,93歲高齡的他出版了最后一本著作《怎樣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故事》!』羰系难芯繒r期以19世紀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qū)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yè)領域外,霍氏也經(jīng)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nóng)民運動和世界史范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家的頂尖之流,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缎伦笠碓u論》著名編輯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現(xiàn)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將波希米亞、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的生活寫成優(yōu)美哀怨的動人故事。
2010年霍布斯鮑姆以93歲高齡出版的新書《怎樣改變世界: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響。他在接受英國《衛(wèi)報》的相關訪談中指出:“工人階級仍然有可能成為更廣闊的社會變動的骨干力量。在左翼方面,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巴西,它擁有一個典型的19世紀后期式的勞工黨,其建立在工會、工人、廣大窮人、知識分子、思想家以及各種左翼的聯(lián)盟的基礎上,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非同尋常的統(tǒng)治同盟。你不能說它不成功,在執(zhí)政8年之后,即將離任的總統(tǒng)仍有高達80%的支持率。今天,從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最讓我覺得自在的是拉丁美洲,因為在這里,人們?nèi)栽谶\用著19世紀和20世紀的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語言來談論、實施他們的政治主張!
霍布斯鮑姆離開了這個世界,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xù)堅持著他的信仰,我們感謝他為這個世界提供睿智犀利的思想,為抱有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年輕人和新興國家作出指導。
霍布斯鮑姆晚年將更多希望留給中國,就在今年4月,他接受了中國學者、春秋綜合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與陳平教授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