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威廉·吉奧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 1895~1982),美國物理化學家。1895年5月12日生于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城。受中等教育后,曾在電化學工廠工作兩年。1916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學習,1920年獲理學士學位,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即留校任教,1934年任教授,直到1962年退休。退休后,仍繼續(xù)參加科研工作,直到逝世。1982年3月28日卒于美國伯克利。
研究領域
吉奧克從事低溫化學熱力學方面的研究。他研究過磁場對物質的作用,根據(jù)磁場使順磁物質的熵值降低這一現(xiàn)象,利用熱機原理分析,于1926年獨立地提出順磁物質絕熱退磁可以獲得超低溫的新理論,并于1933年首先實驗獲得0.25K的超低溫,使超低溫技術取得很大進展(前人用液氦真空蒸發(fā),只能達到約1K)。他仔細分析氧的分子光譜,反復探索一些微弱譜線的起因,終于發(fā)現(xiàn)氧同位素O-17和O-18(過去質譜分析結果認為氧只有一種同位素O-16)。他指導了大量的低溫化學熱力學研究工作,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理論分析精確可靠,受到科學界的高度信賴。他因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特別是有關極端低溫下物質的行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獲1949年諾貝爾化學獎。他還獲得過很多其他獎章和榮譽。共發(fā)表過論文 190多篇。
科學成果
吉奧克常期從事化學勢力學研究,尤其是熱力學第三定律和超低溫下的化學熵變,他創(chuàng)造了接近OK的理想境界,被譽為制造"極冷反應"的發(fā)明家。 1925年,德拜獲得0.1K的低溫,1935年吉奧克獲10-4K低溫,使超低溫科學和技術邁進了一大步,榮獲1949年諾貝爾獎。 1957年他又獲得10-5K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