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二戰(zhàn)前
塔斯基生于一個寬裕的波蘭裔猶太家庭,原名阿爾弗雷德·泰特堡(Alfred Teitelbaum)。有人猜測他的聰慧繼承自母親羅莎·普拉薩(Rosa Prussak)。他的數(shù)學才能最初在華沙的私立高中Szko?a Mazowiecka得到加強。然而1918年進入華沙大學時塔斯基原本想讀生物學。
1919年波蘭從沙俄的統(tǒng)治下獨立之后,華沙大學在揚·武卡謝維奇、Stanis?aw Le?niewski和瓦茨瓦夫·謝爾賓斯基的領導下迅速成為世界領先的邏輯學、數(shù)學基礎和數(shù)學哲學研究機構。Le?niewski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塔斯基并發(fā)現(xiàn)了他的天才,因此說服他為數(shù)學放棄生物學。此后塔斯基修習了武卡謝維奇、謝爾賓斯基、Stefan Mazurkiewicz和Tadeusz Kotarbiński教授的課程,并成為唯一一位能夠從 Le?niewski 手下畢業(yè)的博士。然而塔斯基和 Le?niewski 的關系很快變得冷淡。在私底下 Le?niewski 有時用一些反猶太主義的詞來形容塔斯基。不過塔斯基一直熱情稱贊 Kotarbiński。
1923年阿爾弗雷德·泰特堡和他的兄弟瓦克洛(Wac?aw)發(fā)明了“塔斯基”這個聽起來更加波蘭化、更容易拼寫和發(fā)音的新姓氏,并改姓“塔斯基”(許多年后塔斯基竟然在北加州遇見一位和他同名同姓的人)。塔斯基兄弟倆還改信波蘭人的主流宗教——羅馬天主教,盡管阿爾弗雷德當時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阿爾弗雷德認識到他面臨畢業(yè),而一位猶太人很難在新的波蘭高校系統(tǒng)中謀取一份正式的工作。當時塔斯基擁有波蘭籍并且將自己視作土生的波蘭人。即便移居美國之后,塔斯基依然在家里講波蘭語。
1929年塔斯基和一位教師同事 Maria Witkowska 結婚。Maria Witkowska 是一位土生的波蘭人、天主教徒后代,在波蘭獨立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為軍隊當郵遞員。他們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揚·塔斯基后來成為一位物理學家,女兒嫁與數(shù)學家 Andrzej Ehrenfeucht。
作為當時華沙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畢業(yè)后,塔斯基在波蘭師范學院教授邏輯學、在華沙大學教授數(shù)學和邏輯學,并當武卡謝維奇的助手。由于這三份工作的薪水微薄,塔斯基還在華沙的一間高中當數(shù)學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歐洲,這種在高中教書的研究人才比比皆是。因此自1923年到1939年離開歐洲之前,塔斯基一邊通過在高中教書養(yǎng)家糊口,一邊撰寫了若干教材和很多論文,其中有些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塔斯基曾經(jīng)申請利沃夫大學的哲學教職,然而這個職位被伯特蘭·羅素推薦的Leon Chwistek取得。1937年塔斯基申請波茲南大學的職位;然而波茲南大學寧可廢棄此職位也不愿雇傭一位猶太人的后裔。
1930年2月塔斯基受 Karl Menger 的邀請訪問維也納大學做了三次演講,同時結識了庫爾特·哥德爾。得益于一項研究經(jīng)費資助,塔斯基1935年上半年再次訪問維也納和 Menger 的研究小組一起工作。他從維也納出發(fā)訪問了巴黎,并在維也納學派發(fā)起的科學統(tǒng)一運動第一次會議上講解了他的真值概念。哈佛大學因此邀請他赴美國參加1939年秋天的科學統(tǒng)一大會,也間接地從納粹手下救了塔斯基一命。塔斯基1939年8月離開波蘭所乘的正是德國發(fā)動波蘭戰(zhàn)役之前開往美國的最后一艘船。當時 Le?niewski 已經(jīng)逝世并留下一個教職空缺,塔斯基因此躊躇不決。他并沒有清楚意識到納粹的威脅,以至于離開時留下妻兒在波蘭,沒想到直至1946年才能團圓。二戰(zhàn)期間,塔斯基家族的多數(shù)成員都被納粹殺害。
美國經(jīng)歷
到美國之后,塔斯基先后擔任一些臨時的教學和研究職位,包括:1939年在哈佛大學、1940年在紐約市立學院,以及1942年受古根漢姆基金資助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并與哥德爾重逢于此。1942年塔斯基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聘用,他一直在伯克利工作至退休。1945年塔斯基加入美國籍。1968年塔斯基從伯克利退休,不過他堅持授課至1973年,并一直指導博士生直至逝世。在伯克利,塔斯基被公認是一位嚴厲的教師:
塔斯基在伯克利的討論版很快變成邏輯學的發(fā)電站。他的多數(shù)學生現(xiàn)在都已成為杰出的數(shù)學家,在他們的記憶中塔斯基運用他可怕的精力狡猾地引導他們做出最好的工作,并總是要求最高標準的清晰和精確。"Timesobituary."塔斯基性格外向、思維敏捷、意志堅強、精力充沛而言辭尖銳。他喜歡合作研究——有時和某位同事徹夜工作——and was very fastidious about priority." (Gregory Moore, "Alfred Tarski" in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塔斯基是一位有魅力的領導和教師,他的思維十分嚴密而講解時卻欲言又止。塔斯基用可怕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但有時也善于鼓勵,特別是對女性。有些學生被他嚇跑,但有些學生留下來,其中很多成為相關領域世界知名的數(shù)學領袖。" 塔斯基一共指導過24名博士,其中5名女性,并且深刻影響了 Alfred Lindenbaum、Dana Scott 和 Steven Givant 的博士論文. 他的學生包括:Andrzej Mostowski、Julia Robinson、Robert Vaught、 Solomon Feferman、Richard Montague、J. Donald Monk、Donald Pigozzi、Roger Maddux,以及模型論經(jīng)典教材的作者 Chen-Chun Chang 和 Jerome Keisler。塔斯基先后在這些地方講過課:倫敦大學學院(1950, 1966), 巴黎亨利·龐加萊研究院 (1955), 伯克利米勒基礎科學研究院 (1958-1960),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67) 以及智利天主教大學(1974-75)。塔斯基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科學院院士,并于1944-1946年、1956-1957年先后擔任符號邏輯學會和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盟主席。
數(shù)學貢獻
在數(shù)理邏輯學家中塔斯基的數(shù)學興趣特別廣泛。他的論文集長達2500頁,多數(shù)論文是關于邏輯以外的數(shù)學分支。
塔斯基19歲時發(fā)表第一篇論文,內(nèi)容集合論。1924年他和斯特凡·巴拿赫合作證明了一個球面可以被切割成有限塊后拼接成一個更大的球面,或者和原來球面一樣大小的兩個球面,F(xiàn)在人們稱之為巴拿赫-塔斯基悖論。
在《初等代數(shù)和幾何的一個判定方法》 一文中,塔斯基運用量詞消去法證明只有加法和乘法的實數(shù)一階理論是可判定的。(雖然塔斯基遲至1948年才發(fā)表這個結論,但他早在1930年即完成證明并在1931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這個結論之所以有趣,在于阿隆佐·邱奇在1936年證明了一階邏輯中的真命題是不可判定的。1953年塔斯基和他的合作者們一起在《不可判定理論》一書中證明了很多數(shù)學公理系統(tǒng)(包括:格論、射影幾何、內(nèi)部代數(shù)、群論)是不可判定的。
1941年,塔斯基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二元關系的重要論文,開啟了他對關系代數(shù)及其元數(shù)學的研究。盡管塔斯基進一步的研究以及羅杰·林登(Roger Lyndon)的相關工作揭示了關系代數(shù)的一些重要局限性,他也證明關系代數(shù)能夠表達多數(shù)集合論公理和皮亞諾算術公理。1940年代末,塔斯基和他的學生們發(fā)展了圓柱代數(shù),其相對于一階邏輯的重要性就如同二元布爾代數(shù)相對于命題邏輯。
歷史評價
阿爾弗雷德·塔斯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之一。在到美國之前就取得了重要成就。最著名的是巴拿赫塔斯基難題。塔斯基早期另一成就是用實數(shù)算術語言寫下句子的決定程序。這些句子可用整數(shù)范圍的變量、運算符號加和乘、等于和序號及非、和、或、蘊含和存在符號寫出。塔斯基生成了一種能決定這種句子是否為真的算法。
對于哲學家來說,塔斯基最大的成就是他對真理概念的猛烈抨擊。他能在適合條件下精確定義某種語言句子為真。條件是該語言完全是形式化的并且具有明確的語法。其中生成真理定義的語言一般要與那種句子的真值要經(jīng)證明的語言分開。哥德爾提出一種語言可做為它自己的元語言。但在這種情況下,塔斯基能證明他關于真理不可定義性的著名定理:在一般情況下,一種語言的句子的“真值”的概念無法在同一語言中進行定義。
塔斯基生活不羈。做為教師對學生嚴格,他的24名學生成就卓著。他使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校方相信邏輯的重要性從而得到足夠的資源使貝克萊數(shù)學系成為了世界邏輯中心。
著有作品
巴拿赫-塔斯基悖論
模型論
T-約定
塔斯基公理
實數(shù)的塔斯基公理化
塔斯基分割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