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姓名:張?zhí)魄?/p>
性別:男
出生年月:1010
卒年:1037
國籍:中國
時代:宋朝
籍貫:山東青州
民族:漢族
身份:狀元
個人經(jīng)歷
張?zhí)魄涫邭q,曾以詩文拜謁韓琦,韓琦對其才華甚為推重。
中狀元后,張?zhí)魄渫ㄅ嘘冎荨F陂g,處事干練,決斷如流。
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
在安葬父親時,此人恨母親不能與父親同穴,遂掘墓盜尸,將母親尸骨與父親同葬一處。
事發(fā),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張?zhí)魄鋸蛯,言:“不過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彼灬尫糯巳。
不久,張?zhí)魄涓赣H病故,因悲痛過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僅二十八歲。時人對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韓琦含淚為其撰寫了墓志銘。
張姓起源
黃帝的孫子(一說為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jiān)管制造弓箭的官),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
遠祖始于上古始期。東夷部族首領(lǐng)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揮,因發(fā)明箭被賜姓張。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有解張,封張侯,子孫以其封爵名為姓。
改姓
政治原因:漢初三杰的張良本姓姬,后因刺殺秦始皇不成,遂改姓張避難。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原姓聶,先人為西漢山西馬邑巨商聶壹,曾獻計武帝于馬邑圍捕匈奴軍隊。
宗教原因:與道教興起有關(guān)。張角、張魯為著名的道教領(lǐng)袖。
關(guān)于張姓起源、張氏祖居地的說法,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河北清河說,二是山西太原說,三是河南濮陽說。
孝義狀元張?zhí)魄渑c《孝義天齊嬤嬤幢》
張?zhí)魄涫邭q,曾以詩文拜謁韓琦,韓琦對其才華甚為推重。中狀元后,張?zhí)魄渫ㄅ嘘冎荨F陂g,處事干練,決斷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親時,此人恨母親不能與父親同穴,遂掘墓盜尸,將母親尸骨與父親同葬一處。事發(fā),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張?zhí)魄鋸蛯彛裕骸安贿^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彼灬尫糯巳恕2痪,張?zhí)魄涓赣H病故,因悲痛過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僅二十八歲。時人對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韓琦含淚為其撰寫了墓志銘。
張?zhí)魄溥z著不多,史料中有如下記載:
十二年春,余受皇恩,放青州令。有老者獻文,乃狀元張?zhí)魄渲謺,名《孝義天齊嬤嬤幢》
《齊諧》曰:天齊淵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嬤嬤幢。石幢者,齊地遺風也,莫知起時。古人享祭神靈,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達天聽。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齊嬤嬤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太公時,齊地有婦吳氏。子非,不孝。非耕于峪,見樹上鳥噪。有老雀銜食,幼雛待哺。非頓然嘆曰:燕雀尚如此,況人乎?旋見母將飯至,非疾步迎之。母見狀,疑為非怒,甚恐,撞石而亡。非大慟。嬤嬤念其悔,遂采前山五松之籽,又兌嶺上天齊之水,救吳氏一命。非大徹,事母至孝!苯ㄔg,有東方朔者,祠天齊,遇耄耋老者。老者曰:“此去般陽縣東,有山,曰五松之山,山后有嶺,曰天齊嶺,嶺上石幢,吾家也。有家書累之!奔爸量h治,果見五松之山。山后有嶺,嶺上石幢,幢側(cè)石堰,堰下石門,門內(nèi)石室,有老嫗以禮迎之。茶畢,引朔入甬道,有內(nèi)室,容萬人。室內(nèi)珍寶無數(shù),遍地流金。嫗曰:“承遞家書,無以為報,但有好者,隨汝自取!彼分x而拒之。臨行,嫗將出黃豆一盤,曰:“且以此為贈!彼忿o再三而受之。及出,洞門自閉,蹤跡全無。又見盤中黃豆,竟為燦燦黃金。朔大驚,知為神仙點化。遂磬其金銀,挖地為室,刻石為像,成齊地一絕。后嬤嬤屢顯,登山求神者不絕如縷,許愿石、還愿碑堆積如山。
太祖初年,嶺下有婦張氏,寡居。有子二,曰冕、曰璜。冕、璜事母至孝,日輟耕嶺上。時財神與土地、山神為鄰,見二子勞作,甚苦。土地曰:“上仙掌天下金,何不舍他些須,以孝其母?”財神問:“其福淺,怎當大富貴?“山神曰:”彼誠心事汝,上仙何出此言?“財神曰:”豈不聞家貧出孝子乎?直為其母計矣!巴恋卦唬骸皡s施舍,乃信”。財神曰:“福兮禍所依也,罪將出,爾之過!彼焐峤鹩趬派稀C嵋,示于璜,大喜,曰:“老母之幸也”。及回,冕婦曰:“金乃冕所見,多屬吾”。璜婦曰:“見面及一半也,何由多屬汝”。遂起爭執(zhí),對簿公堂。老母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嬤嬤曰:“草菅人命者,汝之罪也!比裣擅婷嫦嘤U!
貞觀中,有臨淄房玄齡者,訪嬤嬤幢。贊曰:“齊地孝義為先,有江革行傭供母,文姜事姑至孝,亦有浪子回頭者,實教化之功耳。昔地藏救母,欲度盡眾生,方證菩提,至誠至孝至極者也。吾當塑其真身,以教世人!,遂依曼倩之法,筑地藏之殿,香火日盛。
《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豈不然乎?
鑒贊曰:張?zhí)魄湔,字希元,至孝,景祐間甲戌科狀元,官授陜州通判。有吳忠者,其父病亡,其母改嫁。翌年,母亦歸天,忠乃盜其尸骨與父合葬。事發(fā)入衙。卿曰:“忠罪當刑,然其孝心昭然。可著其負荊于原告,再無事生。若有它罪,重罰之”。卿父病故,卿悲痛難當,竟臥床不起,吐血而亡,時年二十有八。世人無不敬其孝心,惜之早逝。恩師韓琦揮淚為其撰墓志銘。人稱孝義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