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劉太行,男,重慶開縣人,1939年3月18日出生于太行山,父親劉伯承,母親汪榮華。1940年10月由徐向前帶到延安,進入延安保育院,后曾在延安抗小學習,抗戰(zhàn)勝利后從延安回到太行山,1947年入晉冀魯豫邊區(qū)邯鄲行知學校學習,以后離開行知轉(zhuǎn)入榮臻小學(今北京八一小學),進入北京后,畢業(yè)于北京八一小學;因父親調(diào)動工作而不斷搬家,中學先后就讀于北京101中學、南京師范學院附中、北京四中;大學畢業(yè)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后相繼在農(nóng)場勞動、下部隊鍛煉,直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才調(diào)回北京。在空軍雷達研究所工作15年,在軍事學院學習1年后,調(diào)到空軍指揮學院工作。退休時為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空軍少將,現(xiàn)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
名字來歷
劉伯承從前方給汪榮華寫信:孩子生下后就叫太行
劉伯承夫婦是在長征路上結(jié)的婚。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當時是紅四方面軍的女戰(zhàn)士,她出身貧苦,文化程度不高,人特別忠厚老實。劉伯承在感情上是個較為古板的人。他們兩人的相識與結(jié)合,純屬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了傳奇色彩。
1937年9月,原紅四方面軍在山西侯馬整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劉伯承擔任師長。在悲壯的忻口戰(zhàn)役、娘子關戰(zhàn)役之后,遵照中央建立晉冀魯豫敵后根椐地的指示,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區(qū)。劉伯承率部堅持敵后抗戰(zhàn),他與汪榮華組成的家庭自然就安到抗日前線。
于是,正在延安抗大學習的汪榮華于1938年5月來到太行山。不久汪榮華懷孕了。1939年3月,汪榮華在山西遼縣(今左權(quán)縣)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當時正趕上日寇進攻,劉伯承在前方無暇顧及汪榮華母子,但他知道自己有了兒子后還是十分高興。
于是,劉伯承在戰(zhàn)斗的間隙里抽空給夫人寫了封親筆信。信上除問候母子平安外,還簡單介紹了戰(zhàn)事情況。在信的末尾,他特意說:孩子生下來就叫太行。
當時因為環(huán)境艱苦,部隊指戰(zhàn)員結(jié)婚有嚴格條件限制。結(jié)婚的人少自然小孩子也就少,部隊里的孩子們都倍受珍愛。在太行根椐地,和劉太行同齡的孩子不少在家里都有昵稱,而劉太行家里家外從小到大都只有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太行。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承夫婦對子女情感上的嚴肅性和對下一代的厚望。
劉太行出世之后,汪榮華沒有奶水,只好找了一位奶媽。奶媽是個19歲的年輕母親,奶水很好。半歲以前的劉太行,長得又白又胖,人見人愛。凡是見了可愛的小太行,都忍不住要抱一抱,逗一逗。
劉太行半歲時,奶媽說家中有事突然走了。當時環(huán)境殘酷,根本找不到代乳品。于是劉太行每天的食物都是無法讓一個嬰兒吸收的東西,諸如野菜糊糊之類。那時的劉太行時常拉肚子,餓得整天啼哭。如今看他那時的照片,確是一副可憐相:細瘦的身子,大大的腦袋,一雙眼睛瞪得老大。
1940年10月,徐向前從山東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預備會議,途經(jīng)太行山,劉伯承就委托徐向前把劉太行帶到延安,說:“你把太行交給總司令就行了。”
幼年時期
1939年劉太行出生,根據(jù)家譜,他屬于u2018太u2019字輩的,又生在太行山,所以就起了這個名。 當時太行山條件艱苦,戰(zhàn)爭也很激烈。1940年下半年,徐向前去延安開會,經(jīng)過太行山,劉伯承將1歲多的劉太行托付給他!八怯尚煜蚯昂蜅钌欣У窖影,交給朱德總司令代養(yǎng),所以他小時候叫朱德為朱爸爸!敝钡1943年,劉伯承夫婦回到延安,劉太行才和父母真正在一起生活,“他很不習慣叫爸爸,而叫劉爸爸!1945年夏天,劉伯承又到太行山,再次把兒子交給朱德照顧。
劉太行幸運地在延安長大,比他小一歲的妹妹劉華北卻沒能見到抗戰(zhàn)勝利的陽光。在日本投降前兩個月,只有5歲的小華北,在延安保育院里,被半夜?jié)撊敫G洞的敵人殺害了!鞍职忠恢庇X得對不起這個大女兒,可他從不提起!眲⑻谢貞浾f,父親只是在臨終前偶爾清醒的時候,對夫人汪榮華說:“我太對不起大女兒了,沒有把她養(yǎng)大。”
寄養(yǎng)時期
徐向前到延安后把劉太行交給了康克清,經(jīng)康克清一年多精心調(diào)理,劉太行體質(zhì)明顯增強。于是康克清將他送到延安保育院。
劉伯承說:太行這孩子養(yǎng)夾生了,得嚴加管教
在劉伯承夫婦幾個子女的幼年時期,劉太行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少:不到兩歲離開太行山到延安,直到四五歲時才在延安見到親生父母。當時劉太行對父母已沒有任何印象?悼饲鍖λf:“太行,你的親爸爸和親媽媽來看你了,快叫爸爸媽媽呀!”可劉太行低著腦袋怎么也張不開口。他平時叫慣了“康媽媽”、“朱爸爸”,對別人從未稱呼過“爸、媽”二字,再加上他的個性特別倔,所以一段時間內(nèi),他和爸媽親近不起來,叫媽媽都叫“汪媽媽”。
少年時期
劉太行的少年時代,正趕上抗日戰(zhàn)爭的大反攻和解放戰(zhàn)爭,劉伯承指揮的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揮師橫掃大西南。作為隨軍家屬,劉太行的生活動蕩不安。在小學時期換了多少學校,連劉太行自己都記不清了。他6歲離開延安保育院之后,就在延安上了“保小”(即后來的北京育才學校前身),沒多長時間,因為劉伯承在前方打仗,汪榮華帶孩子們隨部隊轉(zhuǎn)戰(zhàn),劉太行只能在戰(zhàn)斗的間隙就讀于當?shù)剞r(nóng)村小學,直到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已成為絕對穩(wěn)定的后方,在晉冀魯豫軍區(qū)關照下,建立了行知小學,他才得以安定地讀了一段書。后來,又因家庭隨部隊遷移,他還在解放了的鄭州、開封等城市的小學里讀過書。
讀書時期
在劉太行的記憶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劉伯承元帥,在家是一位“對孩子成長非常負責”的父親!白x小學五、六年級時,語文課要背《社戲》、《故鄉(xiāng)》、《鴻門宴》等許多課文,書都被翻壞了。爸爸雖然眼睛不好,但自己動手幫我補書!
劉太行在哈軍工讀書時,劉伯承每個月都用毛筆給兒子寫一封信,關心他的成長!靶诺膬(nèi)容很樸實,教育兒子要聽黨的話,聯(lián)系群眾,不要搞特殊化,遵守紀律,好好學習,準備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服務等!
劉伯承對孩子們的要求也很樸實: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有條件的情況下為國家做些事情。劉太行至今記得父親在臨終前留下的遺囑:“爸爸要求我u2018自食其力,實實在在為國家為人民做些好事u2019!
兄弟姐妹
弟弟
二弟劉蒙曾任總參參謀,少將軍銜,愛好文學,參與了《劉伯承傳記》的編寫工作,創(chuàng)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青年劉伯承》;
三弟劉太遲,少將軍銜,空軍司令部裝備部副部長;
妹妹
劉華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時被敵人暗殺;
劉彌群,少將軍銜,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劉解先,北京總后勤醫(yī)院第一門診部醫(yī)生;
劉雁翎,解放軍總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北京醫(yī)學會核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