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
馮寶,字君珍,號元善(一說字柱石,號廷臣),北燕皇族后裔。約生于梁天監(jiān)六年丁亥(公元507年),自曾祖父馮業(yè)浮海歸宋,到祖父,父親三代均為朝廷命官。父親馮融是梁羅州刺史,公自小耳濡目染,受儒家思想熏陶,受孔孟禮教的影響,養(yǎng)成善良君子品行,自小勤奮好學(xué),青年時又被送到京城建康太學(xué)讀書,交游很廣,二十歲左右就考取了功名,被粱朝廷委任為高涼郡太守。公年青得志,風流倜儻,本可以娶漢族名門閨秀為妻,但身為羅州刺史的馮融深知自己是北方南下的漢官,要在俚獠等少數(shù)民族占優(yōu)勢的高涼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推行政令,不團結(jié),依靠當?shù)氐暮缽姶笮帐切胁煌ǖ模谑侨诠哒斑h矚,打破傳統(tǒng)偏見,說服兒子取俚人大首領(lǐng)冼氏女為妻,開創(chuàng)漢俚聯(lián)婚的先河。馮寶和冼夫人成婚之后,因要依靠冼氏家鄉(xiāng)落藉一一高州良德縣、擇地建居、稱為馮家村,因此便說馮寶是高涼或高涼良德人,其子馮仆,孫馮盎等均一致記為高州良德人,到馮盎的曾孫高力士,雖然已遷到潘潘州居住,許多史籍仍記載他為"高州良德人。"
冼聯(lián)婚后,馮寶作為一郡的行政長官,除了繼續(xù)治理好高涼郡外,還抽空給俚人為辦理詞訟,教民耕織,傳播漢人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用鐵器農(nóng)具代替落后的刀耕火種,幫助人民興修水利,用牛耕田,還在高涼郡內(nèi)開辦士林學(xué)館,吸收俚人子弟入學(xué)讀書,寶公還親自開壇講學(xué),向俚人傳授漢人的先進文化,如今民間還流傳有"馮公指令讀書詩"的詞句。
當時俚人都很迷信,人民有了病,往往求神占卜,信神不信醫(yī)。馮太守經(jīng)常派出軍隊中的醫(yī)生到群眾中去宣傳防病治病的道理,幫助群眾治病,并將常見病的簡單驗方傳授給他們,當?shù)厝嗣癜疡T寶當作救命恩人,親切地稱呼他為"馮公寶"。
梁簡文帝,高州刺史李遷仕反。假邀馮寶前往州府議事,馮寶欲前往,被冼夫人勸阻,并揭穿其陰謀,若前往,必被扣留作人質(zhì),然后逼你出兵,參與叛亂。馮寶聽從夫人勸告,靜觀其變。后來李遷仕果反。冼夫人又假言"輸賧",運用奇計智取高州(具體見<譙國夫人傳,后來終于擒獲了李遷仕,押往南康斬首、平叛后,馮寶被梁簡文帝封為保護侯,冼夫人封為保護侯夫人。后又聽從冼夫人的意見,大力支持陳霸先,平定叛亂,建立了陳朝。
在隋開皇十年,因冼夫人及孫馮盎助隋平定嶺南功,拜馮盎為高州刺史,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馮寶為了搞好民族團結(jié)。放下漢官的尊嚴,毅然與俚人首領(lǐng)聯(lián)婚,婚后又積極幫助各族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實事,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擁戴,他不愧是民族融洽的典范。
公于陳永定二年(558年)逝世,終年五十一歲。卒葬高州良德東十五里之鳳凰山磨盤嶺,坐巽向乾兼巳亥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