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湯來賀文武全才,他率兵堅守城池固若金湯,起義軍屢攻其城而不能破則自解圍而去,因功遷刑科主事,旋任禮部主事。因其政績卓著,深得朝廷器重,時逢國家用人之際,邊廷缺力臣則出湯來賀為廣東按察司僉事。在政期間斷案公正無冤獄,民譽其為“包龍圖”,其政績上聞,遷升廣東布政使。
相關(guān)事件
明崇禎17年(1644年)3月義軍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師,明思宗于煤山(景山)自縊而死,明祚乃亡。5月明福王朱由崧聞知思宗已死則在南京登基,改年號為“弘光”,與北方李自成大順王朝分庭抗禮,史稱“南明小王朝”。湯來賀號召廣東軍民“深挖洞,廣積糧”,為復(fù)明大業(yè)積蓄力量,并調(diào)集錢糧支援剛剛誕生的南京新政權(quán),受到朝廷的依重。
明崇禎17年5月明平西伯寧遠(yuǎn)總兵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guān),先于山海關(guān)擊敗李自成主力,隨即攻陷北京;10月?lián)砬逯鞲ER登帝位,改國號為“清”,改元“順治”。清廷欲攏絡(luò)前朝遺老,厚葬明思宗于思陵,并發(fā)兵南征。因南明王朝發(fā)生內(nèi)訌,明將左良玉起兵攻南京,要求清君側(cè),史可法奉命勤王京師,清軍趁勢從史可法讓出來的縫隙渡過長江。明崇禎18年(1645年)5月清軍攻破南京,于蕪湖俘獲逃亡的弘光皇帝朱由崧送京處斬。湯來賀聞知弘光帝遇害,為圖恢復(fù)大計,其與明眾遺老共推唐王朱聿鍵于福州登基,改元“隆武”,號召江南諸省抗清。隆武帝初立,因庫中無餉銀,難于支撐時局,湯來賀早有準(zhǔn)備,立即由廣東抽調(diào)10萬兩運抵福州以濟(jì)之。隆武帝賴湯來賀支持暫得以維持,湯來賀亦因功而遷戶部郎中,他于艱難之中籌措用度,苦心維持南明隆武小朝廷。
軼事典故
明隆武2年(1646年)8月因鄭芝龍降清,清軍乘虛攻取福建建寧,隆武帝退保福建汀州,戰(zhàn)事危急,隆武帝急需忠臣保駕,乃遷升湯來賀為兵部侍郎兼廣東巡撫,令其督練粵軍保駕護(hù)航。湯來賀練得3000精兵,奉命駐守南韶,汀州被清軍攻破,隆武帝被俘,押解福州處死。同年11月隆武弟朱聿钅粵于廣州稱帝,改元“紹武”;桂王朱由榔亦于廣東肇慶稱帝,改元“永歷”,兩帝為爭正統(tǒng)相互攻伐,同室操戈至使廣東境內(nèi)大亂。湯來賀雖為廣東巡撫,亦無力阻止家庭糾紛,只好上書勸諫二帝“讓為上,和為次,爭斯下矣”。
清軍見廣東南明小朝廷發(fā)生爭位之亂,乘勢發(fā)兵攻打廣東,湯來賀雖有文武全才,亦難應(yīng)付內(nèi)外之患。12月21日清軍攻破廣州,俘殺紹武帝朱聿钅粵,永歷帝朱由榔見廣東已不保則率余部退保廣西梧州。湯來賀率兵至肇慶勤王,并送來救急軍糧,然首輔大臣丁魁楚懷疑湯來賀是紹武帝的人則閉門不納,湯來賀遂走廣寧,輾轉(zhuǎn)至懷集。永歷帝派使臣敦請湯來賀前往梧州任職,他見明廷內(nèi)亂,諸王相殘,大臣相猜,難于成事,則拒絕永歷帝之詔,棄職匿隱于山洞之中,后回歸故里南豐,秘密籌建反清組織”洪門幫”,為洪門幫主,化名為殷洪盛。清順治5年(公元1648年)洪門幫遭到朝廷鎮(zhèn)壓,湯來賀命令洪門幫轉(zhuǎn)入地下活動,自己則歸隱于南豐暗中調(diào)度。清廷重臣范文程、洪承疇久慕湯來賀之名,聞其歸隱力薦江西督撫聘湯來賀出山共謀新朝大業(yè),但湯來賀恪守名節(jié),嚴(yán)詞拒之。
平定三藩之亂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于緬甸俘獲永歷帝朱由榔,押至昆明用弓弦絞殺,南明徹底滅亡,清王朝統(tǒng)一中國,康熙帝憂心于手握重兵的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決心轍藩收兵權(quán)于中央。清康熙12年(1673年)10月吳三桂因不滿朝廷的轍藩之舉,起兵叛清;次年耿精忠在福建亦舉兵響應(yīng)吳三桂,并出兵攻打江西。耿精忠知湯來賀深得兩廣民心,想依湯來賀之聲望鞏固其地位,故遣使攜重禮至南豐迎請湯來賀出山,但湯來賀知其不可舊存,因而婉言拒絕。清康熙15年(1676年)10月耿精忠果然再次降清。清康熙17年(1678年)8月吳三桂因獨木難支,在內(nèi)外交困中病逝;清康熙20年(1681年)清軍攻克云南昆明,殺吳三桂之孫吳世才,平定三藩之亂。
作品一覽
湯來賀隱居鄉(xiāng)里不問外事,潛心著述,其先后完成《鹿洞邇言》、《廣陵敬慎錄》12卷、《廣陵欽恤錄》12卷、《粵東鄉(xiāng)約全書》2卷、《粵政薦草》6卷、《奏議存草》、《評點孟學(xué)》7卷、《評校呂公實政錄》2卷、《養(yǎng)蒙元音》、《評校政治盡心錄》20卷、《閨訓(xùn)邇言》、《廣陵粵東政備》14卷、《居恒語錄》20卷、《內(nèi)省齋文集》32卷、《都御史周定礽傳》等宏篇巨著,文名遍天下。
史籍記載
清初天下一統(tǒng)百廢待舉,朝廷急需人才,江西巡撫安世鼎欲重振江西學(xué)風(fēng),乃親赴南豐敦請湯來賀出山任白鹿洞主講,然卻碰了閉門羹;安世鼎深知湯來賀清守名節(jié)之志,則以入白鹿洞內(nèi)是“入山非出山”也,終將湯來賀說動;清康熙24年(1685年)5月湯來賀出任白鹿洞書院任主講。白鹿洞書院是宋代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其教育質(zhì)量始終位居中國第一,四方學(xué)者聞知湯來賀入洞主講,竟相入洞拜師,其中有干特、干建邦父子和湖北潛江七旬進(jìn)士莫大岸均拜于湯來賀門下,因而被士林稱為美談。湯來賀教學(xué),重在“躬行”,秉承程朱遺旨,并親立《白鹿洞書院學(xué)規(guī)》,使白鹿洞書院重振昔日雄風(fēng),成為全國書院教育的楷模。清康熙26年(1687年)康熙帝御賜白鹿洞書院“學(xué)達(dá)性天”匾以示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