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961年出生,1982年畢業(yè)于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之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主持“人與計算機交互”課程長達十年,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位教授,也是虛擬科技的先驅者之一,還撰寫了《世界百科全書》的“虛擬科技”條目。2006年9月,他被診斷患有胰腺癌。盡管進行了手術和化療,他還是于2007年8月被告知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肝臟及脾臟,至多可以再存活3到6個月。2008年7月25日,蘭迪·波許教授終因胰腺癌并發(fā)癥在家中去世,終年47歲,在生命中的最后時刻其妻子和三個孩子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經典語錄
·我們不能改變手中的牌,但可以決定如何出牌。
·不要抱怨更加努力地工作吧。
·請記住,那些阻擋你的障礙必定是有緣由的!這堵墻并不是為了阻止我們,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多想達到目標。這堵墻是為了阻止那些缺少渴望的人,也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熱愛生活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想在臥室的墻上畫畫,那么就讓他們去做吧!
·所謂經驗,是指當你沒能得償所愿時獲得的禮物
·人生路上有阻擋你夢想的磚墻,那是有原因的。這些磚墻讓我們來證明我們究竟有多么想要得到我們所需要的。
·永遠不要失去孩童一樣的好奇心。
學術造詣
1982年5月,波許在布朗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1988年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7年在弗吉尼亞大學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97年回到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任副教授。1998年同Don Marinelli一起創(chuàng)建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技術中心,并擔任中心主任一職。2000年升任計算機科學、人機交互及設計教授。
除教職外,波許還擔任Media Metrix,Inc.的董事,Google、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及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顧問,并在學術休假期間在華特迪士尼幻想工程及電子藝界從事研究工作。
波許是5本書的作者或合作者,發(fā)表過70逾篇論文,并發(fā)明了用于計算機科學教學的Alice語言及其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2007年,波許獲得了美國計算機協(xié)會(ACM)頒發(fā)的Karl V. Karlstrom杰出教育家獎,以及美國計算機協(xié)會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yè)組(ACM SIGCSE)杰出貢獻獎,同年他成為美國計算機協(xié)會資深會員(ACM Fellow)。匹茲堡市議會宣布2007年11月19日為“蘭迪·波許博士日”。
文學著作
Ⅰ.Learning to Program with Alice, Brief Edition(用Alice學習編程,簡明版,合作者Wanda P. Dann及Stephen Cooper)(2006) ISBN 0132397757
Ⅱ.The Last Lecture(中譯:最后的演講、又譯:最后一課,合作者Jeffrey Zaslow)(2008) ISBN 1401323251
媒體報道
2007年9月21日,蘭迪·波許被ABC世界新聞列為“本周人物”,他也得到了明鏡等國際媒體的關注。波許的“最后一課”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熱點,在發(fā)布一個月內被收看超過一百萬次。2007年10月22日,波許現(xiàn)身CBS的人氣脫口秀節(jié)目奧普拉·溫芙瑞秀,向數(shù)百萬的電視觀眾講述自己的現(xiàn)狀,并概要復述了他的“最后一課”。
2007年10月6日,匹茲堡鋼人隊在得知波許的童年夢想之一是參加NFL后,邀請他參加了球隊的常規(guī)訓練。
華特迪士尼公司所屬的亥伯神龍出版公司出資670萬美元購買了波許和華爾街日報記者Jeff Zaslow合著的《最后一課》的出版權,此書已于2008年4月8日發(fā)行。
電影導演杰弗瑞·亞柏拉罕在2007年11月發(fā)電子郵件給波許,邀請波許在將于2009年上映的Star Trek第十一部電影版中出演一個角色。波許欣然同意,并前往好萊塢參與了拍攝工作,導演甚至給他安排了一句對白。
2008年4月9日,ABC播出了一小時長的關于波許的特別節(jié)目:“最后一課,你生命的愛的故事”。
2008年4月21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刊登了波許對讀者十問的回答。
蘭迪十六問
2008年4月21日出版的《時代》周刊刊登了波許對讀者十六問的回答。
Q1:聽了您的課,感覺您是個十分謙虛的人,您覺得這樣的評價確切嗎?
A:首先,我不贊同這樣講。任何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缺點之一就是自負。至于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時期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有這樣多的人為我加油,我的精神真是受到了極大地鼓舞。
Q2:您相信,您是那個能給人帶來希望的人嗎?
A:好吧,天哪,我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相信我只是一個倒霉的人。當然,如果我有得選,我寧愿選擇希望和癌癥都從未有過。我很高興自己能在這樣的處境中做到最好。但是我更希望這樣的處境從未上演。
Q3:您留下什么比較特別的信,或者影像給你的家庭嗎?
A:有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們知道,我愛他們。我在世時這樣明確告訴他們,我逝世后仍能讓他們看到的。
Q4:您同意您的妻子再婚嗎?
A:那不是由我決定的。但我會留這樣的告訴我的孩子們【分別為6歲、3歲以及22個月】:當她要再婚的時機已經成熟,你們可能會有一種復雜的情緒,你們要學會自己處理。如果你們想知道爸爸怎么想:他只希望你們的媽媽快樂。
Q5:我現(xiàn)在已經54歲了,并是癌癥晚期。我希望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最終卻做上了IT。我是否要工作至死?還是我應該辭職去藝校學習?還是去環(huán)游世界?我到底該怎做?
A:人和人是不同的。按你說的,我打賭你該去藝校。
Q6:我的姐妹患上肝癌了,生命危在旦夕。怎么樣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治療癌癥呢?
A:這個問題很難。只要制藥公司覺得有利可圖,他們將立即研制新藥來治病。但對于癌癥,我們只需要看下艾滋病(的治療情況)。(癌癥的)治愈方法應該還是用雞尾酒療法。
Q7:您嘗試過使用替代治療嗎?
A:我已經收到10000封e-mail——這真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其中很多人都告訴我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我首先懷疑的是,這些方法是否都作過臨床研究?幾個傳言并不是真正的數(shù)據(jù)。如果你知道三個人用替代療法治愈,那很好。但那與通過真正臨床診斷從而治愈的數(shù)據(jù)并不一樣。
Q8:在大學里我選了您教的計算機科學課,我覺得您是這方面的先驅。您希望那些順著您的足跡進行研究的后輩們在“虛擬實境”的研究中達到什么樣的高度?
A:“虛擬實境”迄今為止都偏重于奇特和趣味帶來的感官刺激。我希望他們能朝著真正的互動而努力。你會讓使用者怎么進行操作呢?這個微妙的問題需要很多聰明人投入更多的時間來研究。
Q9:學校怎么才能幫助學生使其夢想更遠大?
A:所有的大學本都應該有更好的措施來鼓勵學生選擇本專業(yè)以外的課程。夢想來源于擴寬你的視野以及與不同的人協(xié)作。
Q10:什么樣的音樂能讓您放松?
A:當你進行化療的時候,你可不能長時間聽搖滾。
Q11:我注意到您都樂于去度假。哪個地方給您的感觸最深?
A:在我和妻子蜜月的時候,我們去了泰國。在那我們去看了我們父母捐資建蓋的宿舍。沒有什么比看到幫助別人的善舉更讓人觸動。
Q12:我是一個俯臥撐狂人。在演講那天,如果您的俯臥撐一直做下去您能做多少個?
A:那天(笑)?我那時狀態(tài)不錯。我大概能做100個。也許一般能做25個,但是我覺得最多能做100個。
Q12:您生活中、以及工作上最快樂的時刻分別是何時?
A:生活中,是我向我的妻子求婚那天,沒有什么能比得上她說yes那刻更讓我快樂。工作上,我想起兩個瞬間,一是當我(在迪斯尼)做想象工程師的時候,那是件十分快樂的事情,以及當初 “建造視覺世界課”上所展示的作品。當那些年輕的孩子們所做的作品簡直超越你了的想象,那簡直是不可思議。
Q13:愛因斯坦曾說過,“經過正規(guī)教育后好奇心依然存在的話,那真是個奇跡!睂Υ四趺纯矗
A:這倒讓我想起馬克吐溫說過的一句話,“不要讓學校妨礙了你自身的教育!蔽乙恢备嬖V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把時間花在任何對他們學習有幫助的事情上。如果他們把我的課退了,我真的十分高興,因為他們將時間花得更有效。
Q14:您對您的孩子們寄予什么樣的期望?
A:我沒有留給孩子們什么夢想。但是我強烈地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夢想,那樣他們將盡心工作,他們將去追逐夢想,他們將盡其所能為做某事付出自己一生。我個人認為,對你的孩子做的最錯誤的事情莫過于你告訴你的孩子,“我的夢想是希望你能去做…..”因為,如果你不是那么幸運,沒有剛好挑中他們自身的意愿及傾向。那你只是(在彼此間)設立了一種十分尷尬并且很難調和的處境。
Q15:您曾經在您的演講中提到,通向成功的前提中,有一個是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生活難道不該是勞逸結合的嗎?
A:我希望曾在演講中明確過,這個前提只是指我單身時候。當我結婚之后,并且有了兩個孩子時,你晚上十點不會在辦公室見到我。
Q16:您最喜歡的書籍是什么?
A:我比較喜歡《A Wrinkle in Time》,我最喜歡的是《Flowers for Algernon(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還有一本是沒有出版的手稿,但即將出版了。那是英年早逝的Rich Gold所作。書名叫做《The Plenitude(夠了! 創(chuàng)意)》,那是一本我未曾提及的文獻,但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本書能被更少地提及。
最后一課
◆事件回顧
美國很多高校在資深教授退休前都會為他們安排講授一堂面向全校學生的“最后一課”,表達學校師生對其的崇敬和感激,讓教授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卡內基梅隆大學將其命名為“旅程”,希望演講者能和聽眾一起分享自己的個人或學術旅程。鮑什雖然還沒有準備退休,但是鑒于他的病情,他在2007年9月18日做了題為:“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的最后一課,這也是“旅程”系列的第一課。
“最后一課”是2007年9月18日,蘭迪u2022鮑什在得知自己胰腺癌轉移、醫(yī)生判定只有3~6個月的存活期后為大學講的最后一課。課堂上的他幽默風趣,“談夢想和人生的喜悅,談誠實、正直、感恩和永不放棄,談他人生的無數(shù)道灰磚墻壁,談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永不丟失兒童的好奇心....”。
在他的“最后一課”上,他向在座的500多名學生和同事展示了他的CT膠片,告訴他們腫瘤正在攻擊他的胰腺,他的生命將在數(shù)月后結束。但是這節(jié)課,他不談癌癥,不談死亡,因為死亡并不構成他的“獨特性”;他不談妻子與3個幼子,因為他無法談到他們而不流淚;他也不談靈魂和宗教。他談他的童年夢想,從在嘉年華上贏得超大型的動物玩偶、體驗無重力的環(huán)境、參加全國橄欖球聯(lián)盟的比賽、當《星際迷航記》中的庫克船長、為大英百科全書寫詞條,到設計迪斯尼樂園的云霄飛車。從最嚴肅的理想,到最異想天開的念頭,是這些夢想定義了他46年的生命。
短短的70分鐘里,他談夢想,談人生的喜悅,談誠實、正直、感恩、永不放棄,談他人生的無數(shù)道灰磚墻壁(這些墻壁不是為了阻攔他,而是告訴他,他是多么渴望墻后的世界),談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永不丟失兒童的好奇心……直面死亡,這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我快死了,但我很開心。剩下的每一天,我會一直這樣。”
在講臺上,他看上去那么年輕、健康、激情四射,幽默得讓人心酸。他看上去不可征服。臺上臺下的笑聲和淚水,就像真實版本的《死亡詩社》,這是他與世界說再見的方式。此后,他計劃蝸居在家中,與家人平靜地度過剩余的所有日子。本來,這是他的故事終結的方式,但是,那天的聽眾中,有一個他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校友——杰弗里·查斯洛(Jeffrey Zaslow),他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記者,那天他驅車300里前往匹茲堡聽蘭迪的講座,被徹底折服。他在第二天的專欄里介紹了這最后一課,稱它是“一生難覓的一堂課”,并在《華爾街日報》的網(wǎng)站上貼了講座的片段視頻。
很快,《最后一課》的完整版視頻出現(xiàn)在YouTube上,并在各網(wǎng)站之間瘋狂流傳,成千上萬人被感動得流淚。他是一個垂死之人,但全世界都在從他身上獲取生命的激情和能量,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有人不再自怨自艾,有人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與他一樣面臨死亡的人振作起來,試圖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正如他在講座中所說的,“我活著,就好像馬上就要死去;但同時,我活著,就好像我還好好活著”。
看到這段視頻時,我正在醫(yī)院的癌癥病房輾轉反側,目睹無數(shù)千瘡百孔的靈魂和肉體。病人的神情總是凄涼絕望,一個人對著天花板發(fā)呆,默默無語,他們也有憤怒,但因為沒有可指責的對象,于是對自己生氣,對身邊的親人生氣。癌癥對精神的摧殘更甚于對肉體的折磨,無論科學、上帝,或者一個好心的醫(yī)生,都無法平復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在死亡面前,人的需求和欲望都變得異常簡單,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多活一天是一天。但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們中間不是沒有看淡生死的人,但那是萬事皆休的萬般無奈,往往沒有人有心力去追究生命的意義。
在一次采訪中,蘭迪說,他無意告訴這個世界應該怎樣生活,他真正關心的聽眾始終只有3個人——他的3個孩子,6歲的迪倫(Dylan)、3歲的洛根(Logan)和2歲的小女兒克洛艾(Chloe)。他們還這么小,卻不能在他的保護和陪伴之下成長,這是他最大的痛楚。他多么希望將未來30年該為他們說的話、做的事情,濃縮到6個月內完成。這種痛楚和渴望如此強烈,如果他是一個畫家,他會畫出來;如果他是音樂家,他會譜出一支曲子;但他是一個教授,他只能選擇講課。所以,這最后一課,甚至不是對那400名學生和同事講的,他只是借此將自己裝在了一個瓶子里,有一天它會被沖到海岸,被他的孩子們撿到,到時候,他們會明白一個父親的心意。
“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xiàn)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正確引領你的一生,因緣自會帶來一切你所應得的。夢想會來找你!弊詈笠徽n的最后一段話,他的聲音已經哽咽,幾乎無法繼續(xù)下去。他大概是在想象若干年后,迪倫、洛根和克洛艾長大成人,看到這段視頻,聽到父親的這段話,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最后一課”后,他帶著一家人離開匹茲堡,搬到弗吉尼亞,因為那里離他妻子的娘家更近,她能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支持。癌癥沒有改變他的性情,他仍然開朗、樂觀、幽默,喜歡拿癌癥開玩笑。他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妻子和孩子。他帶兒子和海豚一起游泳,這樣他就永遠不會忘記。他為每個孩子寫下不同的人生建議,比如“如果我只能給你三個字的建議,我會說,u2018說實話u2019。如果還可以加個限制,那就是u2018永遠u2019(All the time)”。他為2歲的小女兒克洛艾留下的話是,“如果將來有一個男人喜歡你,不要管他說了什么,只看他做了什么”。她長大的過程中不會有父親的記憶,但他希望她知道,她的父親是世界上第一個愛她的男人。
每天,他都在小區(qū)內騎自行車1個小時鍛煉身體,只有這1個小時他不能與孩子在一起,他就一邊騎車一邊與《華爾街日報》的杰弗里·查斯洛通電話,談他的講座、生活、夢想和家庭,由杰弗里整理成文。53個小時的交談后,他們出了一本書,就叫《最后一課》,很快爬上了《紐約時報》書評版的暢銷書排行榜,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
在這本書的開篇,他這樣寫道:“我有一個工程問題!
作為虛擬現(xiàn)實領域的一流學者和迪斯尼樂園云霄飛車的設計師,蘭迪·鮑什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夢想工程師,所以他以一個工程師的方式對待即將到來的死亡——工程不是關于一個完美的方案,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正如他在“最后一課”中所說,“我們不能改變手中的牌,但可以決定如何出牌”。
他的生命所剩無幾,他尋求一切可能的治療方案,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他不僅要與家人開心度過每一天,同時也為他們未來沒有他的日子做準備。他說,“厄運很快就會把我的家庭推下萬丈懸崖,我無法抓住他們,這讓我心碎,但我至少有時間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網(wǎng)”。
化療和放療延長了他的生命,也導致了心臟充血和腎臟衰竭,他越來越虛弱,但6個月后他還活著。2008年3月13日,他出現(xiàn)在美國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化療使他的臉有些水腫,但頭發(fā)沒有掉,看上去仍然不像是個病人。他代表胰腺癌行動組織(Pancan)發(fā)言,要求國會撥款1.7億美元,尋找胰腺癌的治愈方案。過去30年,胰腺癌在醫(yī)學上沒有任何進展,關于這種疾病的起因人們一無所知,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預防胰腺癌。2/3的患者在70歲以上,但他才46歲,他從不抽煙,也不喝酒,每天鍛煉,飲食得當。他拿出自己的全家福,指著妻子說,“這是我的遺孀,這是一個你不會習慣的詞。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疾病,是你在患上之后就知道必死無疑的”。
2007年,他被ABC新聞網(wǎng)評為“年度人物”,《時代》周刊將他列入影響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大學所在的城市匹茲堡將11月9日定為“蘭迪·鮑什日”。他收到了一份布什的來信,感謝他提升了數(shù)百萬美國人的靈魂,“您的努力反映了美國人靈魂中最好的一面”。
蘭迪只有一個童年夢想沒有實現(xiàn)——沒能成為職業(yè)橄欖球運動員。匹茨堡職業(yè)橄欖球隊教練聽了他的演講后,特別請他參加球隊訓練,幫助他圓最后一個未完成的童年夢想。
一位網(wǎng)友說得好:“他沒有選擇47歲死去,但他真正生活過了!
◆演講內容
演講分為三個部分:
1.波許自己的童年夢想及他是如何逐一實現(xiàn)的;
體驗零重力
參加NFL比賽
編寫大百科全書條目(其中特別提到了維基百科全書)
成為Star Trek中的柯克船長
贏取游樂場的毛絨玩具
成為迪士尼幻想工程的工程師
2.波許如何通過開設“構建虛擬世界”課程、創(chuàng)建娛樂技術中心和開發(fā)Alice軟件幫助別人實現(xiàn)夢想,并感受其中的快樂;
3.關于生活態(tài)度、學習、團隊合作等的人生經驗。
演講過程中,波許風趣幽默,將人生哲理寓于淺顯事例,甚至還在臺上為觀眾表演了俯臥撐。
波許講完后,西柏特宣布電子藝界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將創(chuàng)立波許紀念獎學金,獎給學習計算機科學的女性,紀念波許對女性在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習的支持。
卡內基梅隆大學校長杰瑞德·柯亨高度贊揚了波許的人格,稱他對學校和教育的貢獻非凡出眾,并且宣布學校將在計算機科學系和藝術中心之間架設一座以波許命名的天橋,以紀念波許對連接計算機科學和藝術設計兩個學科的貢獻。波許在布朗大學時的導師安迪·范·丹也發(fā)表演講,贊揚波許的對抗癌癥的勇氣和非凡的領導才能,稱他行為楷模。
◆演講句摘
最后的一課中的名言:
1. 英迪拉沒告訴你們的是,這個系列講座以前被稱為“最后的講演”。意思是如果你死前最后做一次演講,你會講什么?我想,得,這我可對上號了,但他們又改名了(旅程系列講演)。
What Indira didnu2019t tell you is that this lecture series used to be called the Last Lecture. If you had one last lecture to give before you died, what would it be? I thought, damn, I finally nailed the venue and they renamed it.
2. 我們無法改變它,我們只需要決定如何回應。我們不能改變我們手里的牌,但能調整如何出牌。
We can’t change it, and we just have to decide how we’re going to repond to that. We cannot change the cards we are dealt, just how we play the hand.
3. 當你搞砸,卻沒有人愿意責備你時,這代表他們放棄了你,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When you’re screwing up and nobody’s saying anything to you anymore, that means they gave up.
4. 批評的人告訴你,他們還在乎你,還愛你。
Your crirics are your ones telling you they still love you and care.
5. 經驗是在你無法獲得想要之物時才學到。
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
6. 請記住,阻擋你的障礙必有其原因!這道墻并不是為了阻止我們,這道墻讓我們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道墻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Remember,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7. 有些阻礙是由血肉之軀所構成的。
Some brick walls are made of flesh.
8. 我不知道如何不快樂過生活,我都快死了,但我依然很快樂。剩下的人生中,我每一天我都要繼續(xù)快樂過生活,因為這是我唯一知道的方法。
9. Sil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后,終于明白,當男人為你著迷時,其實邏輯很簡單,忽略所有他們講的說話,只需注意他們所做作為既可,就是這么簡單,就是這么容易”。
10. 你要如何讓人們幫助你?你不可能獨自一人完成一切,你必須要有人幫助你。
11. 我相信善有善報,我相信好心有好報,要讓他人幫助你,你必須說實話,要誠懇。
12. 一個好人和一個誠懇的人,我寧愿選擇誠懇,因為好人是短期的,誠懇是長遠的。
13. 當你搞砸的時候要道歉,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14. 真正困難的地方是愿意傾聽,任何人都可能因為護短而迷失,只有極少的人能說:“天啊,你是對的!”。大部分的人都會說:“等等,是有原因的。。。!。
15. 當人們給你回饋時,請珍惜,并且善用、要深存感激。
16. 要專攻,這讓你更有價值。要努力工作,我提前獲得終身聘,新老師經常問我:“哇!你的秘訣到底是什么”?很簡單,周五晚上十點打到我辦公室,我就告訴你。
17. John Snoddy 告訴我的其中一件事情是:“有時你必須要等的夠久,可能是好幾年,但人們終會展現(xiàn)出好的一面,請你耐心等待,不管要花多久時間”。
18. 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惡人,每人都有好的一面,只要耐心等,就會看到的。
19. 隨時做好準備,幸運其實只是妥善準備遇到機會而已。(Be prepared:Luck is truly where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20. 如果你能好好過人生,人生自會為你尋找答案,你的夢想自會實現(xiàn)。(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karma will take care itself, your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21. 你看出第二個隱藏的真相了嗎?這場演講不是為你們準備的,而是留給我孩子們的叮囑。
22. 還記得用來證明我們執(zhí)著的障礙嗎?它是為了區(qū)別我們和那些并不是真心想完成兒時夢想的人而存在的。
23. 為所應為時(Doing the right thing),好東西自然就會出現(xiàn)。
24. (蘭迪:知道我這個講演真正想講的東西嗎?)Itu2019s not about how to achieve your dreams. Itu2019s about how to lead your life.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以下摘引李開復在《引領你的一生》中對《最后一課》的一段評價:
“前不久,我的同學蘭迪·波許教授在我們的母?▋然·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xiàn)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wǎng)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度A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u2018一生難覓的最后的講座u2019。在美國一些高校里,u2018最后的講座u2019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課。蘭迪教授并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u2018最后的講座u2019了。
他演講時,你完全看不出這是一位已經知道生命結束將至的人,他樂觀地把自己的反思和大家分享,他不是告訴你怎么做,而是說自己如何做的,然后情況是怎樣的,判斷在于自己。
你會覺得他是一個特別特別健康的人,他讓你感動的不只是他的幽默,不只是再次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你會突然嚴肅地問自己,現(xiàn)在我所努力的一切是不是自己最初的目標?為什么不去試一試呢?我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網(wǎng)友評價
1、欽佩這樣的告別方式
對一個人的紀念不是從他死亡之后開始,不是蓋棺定論的悼詞,不是虛無縹緲的贊美,而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期間,給他一個表述的機會,也讓他知道人們是多么懷念他,為他的理想成立了基金會,在學校的規(guī)劃中,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跨接藝術和科學的橋梁,強過任何死后的贊美。
2、欽佩他面對死亡時的坦然
整個講座歷時70多分鐘,從頭到尾笑聲不斷,蘭迪u2022鮑什以他的魅力感染了大家,也感染了全球觀看過這個視頻的人們。講座開始,他就給大家展示了他的癌癥切片,告訴大家他活不了很久,但緊接著做了雙臂和單臂俯臥撐,告訴大家他目前的身體驚人的健康,誰想可憐他先比試俯臥撐。這樣的幽默,這樣的坦然,吸引我下載和看完了所有的視頻。
3、欽佩他對別人的感恩和贊美
整個講座,他都在感恩與贊美別人,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他的導師、同事和上級,他的合作伙伴和學生,讓人感到這個世界很溫暖。
。ㄒ陨线x自“胡吃海喝”的新浪博客,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