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他的第一部小說《印第安納來的紳士》(The Gentleman from Indiana)(1899年),描寫一位鄉(xiāng)村編輯反抗政治腐敗的故事。他在三部曲《混亂》(1915年)、《偉大的安伯遜家族》(1918年;1919年獲得普利策獎)以及《中部人》(1923年)中反映了社會變遷對一個中西部家庭三代人的影響!都拍夹摹罚1921年;1922年獲得普利策獎)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下層家庭的浪漫女孩幻想破滅的故事。塔金頓出生于印第安納波利斯。他在普渡大學就讀了一年之后就轉學到普林斯頓大學,但沒有獲得學位就輟學了。1902-03年他擔任印第安納州眾議院議員!
代表作
《博凱爾先生》(Monsieur Beaucaire)(1900年),是塔金頓的短篇小說,講述了18世紀一位假扮為理發(fā)師的公爵的故事,塔金頓以此書改編的戲劇廣受歡迎!都亦l(xiāng)來的男人》(The Man from Home)(1907年),講述一位誠實天真的美國人在復雜的歐洲環(huán)境下生活的故事,是一部過度傷感的著名戲劇。該劇是塔金頓與哈里·萊昂·威爾遜的幾部合著作品之一。 在《彭羅德》(1914年)中,塔金頓塑造了一位12歲男孩,與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十分相似。在《17歲》(1916年)中,他以幽默而同情的口吻描寫了初戀的創(chuàng)痛。講述美國男孩彭羅德12歲這年過得非同尋常,這是他童年惡作劇事業(yè)的高峰,在這一年里他榮獲“全城最糟糕男生”的稱號。因為他弄砸了《圓桌騎士》的表演,說彌天大謊,上課走神,不受女生青睞,自制天花藥水給伙伴喝,唱難聽的歌曲,用瀝青制造兒童大戰(zhàn),趕走追姐姐的牧師……事故頻頻發(fā)生,名聲逐漸擴大,冒險不斷升級,幽默層層疊加。在一連串馬不停蹄的事件中,作品試圖對12歲這個特殊年齡段的成長以及更廣泛的成長問題做出探討。彭羅德的“煩惱”,并不是表面可見的惡作劇帶來的懲罰,事實上,彭羅德是在找尋一種對自我的定位,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初的懵懂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