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偰玉立(1290-1365年),字世玉。 新疆畏兀兒人。先世是回紇人,后世遷居高昌郡(故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東),出身 摩尼教世家,偰玉立本人不信仰摩尼教。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中進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議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總管升任泉州達魯花赤。泉州府城東和橋南有偰玉立祠。
經(jīng)歷
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中進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議大夫任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在泉州任上,見譙樓瓦腐木朽,乃撥款修建,并發(fā)動郡人捐助。費時三月,譙樓恢復舊觀。政事之暇,偰玉立留心考求地方志乘。因南宋淳佑《精源新志》(又名“后志”,成書于淳祐十年)以后,泉州方志已百年失修,當時朝廷開修 宋、 遼、 金三史,征集各地方志,泉州獨缺。偰玉立感到“是邦古今政治沿革、風土習尚變遷不同,太平百年,譜牒猶有遺逸矣。今不紀,后將無征”。親自主持《清源續(xù)志》編纂工作,聘三山(福州)文士吳鑒具體負責,考求圖志,搜訪舊聞,編輯成書。 泉州是舶司所在,諸蕃輻輳之所,是年冬,旅行家汪大淵再次來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游歷海外,熟悉海外諸國山川、土俗、風景、物產(chǎn),就請他撰《島夷志》附于郡志之后。泉州清凈寺供天的銀燈和房屋寺產(chǎn)被竊被占,寺字廢壞。教徒到官府控告,多年不得解決。至正九年,閩海憲金赫德爾行部至泉州,清凈寺教長夏不魯罕丁、都寺舍剌甫丁、哈怫卜又率領(lǐng)眾教徒投訴,赫德爾命偰玉立負責辦理,偰玉立很快征回舊物,教徒大悅。偰玉立又倡議并主持清凈寺的重修工作。里人金阿里獨力捐資,寺宇煥然一新。至正十年,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廟明倫、議道二堂和西廡齋舍、先賢祠等?と瞬淘,14歲有神童之稱。偰玉立保薦他進京師,朝廷授他編修官職,偰玉立以此激勵學風。同年,偰玉立和泉州路總管孫文英下鄉(xiāng)勸農(nóng),并在 南安九日山崖刻“邵農(nóng)于郊”紀念此事。至正十年起,同安、仙游二縣“流賊”屢犯泉州。為加強防范,保護外僑不受騷擾,至正十二年偰玉立決意拓城。他將羅城南墻向南推進,與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所筑“東自浯浦、西抵甘棠橋,沿江為蔽”的翼城連接成新羅城,內(nèi)外都用石頭壘筑。改鎮(zhèn)南門名德濟門。廢通津門,又在臨漳、德濟門之間建南薰門。偰玉立在擴城同時,疏浚城壕,并在舊羅城南濠兩岸砌石,作為內(nèi)濠。偰玉立能體察民情,興舉廢墜,修造橋梁,賑濟貧苦。泉州人民敬重他,在城東和橋南二處立祠奉祀。偰玉立工詩書,好山水,遍游泉州名山古跡,留下許多吟詠題刻。
評價
元延祐年間進士,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議大夫任泉州路總管,旋升達魯花(郡守)。他監(jiān)守泉郡時,主持續(xù)修《清源志》(《泉州府志》),聘請三山(福州)吳鑒具體負責,為“表國朝威德”,還將旅行家汪大淵所撰《島夷志》附于后;倡修文廟的明倫堂、議道堂、西廡齋舍和光賢祠;倡修通淮街的清凈寺;重建北門譙樓(威元樓);主持拓展羅城,連接南宋所筑的東南、西南兩翼城合為一城,并加高加寬,內(nèi)外皆甕以石,同時還疏浚入卦溝,原羅城南濠悉砌成石岸。他對泉州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伊斯蘭教的興盛和城防的鞏固等方面都做出較大的貢獻,被后人譽為“溫陵賢守”。他還工于漢字詩文和書法,泉州清源山和九日山有其不少題刻,又被后人譽為“色目人之嬌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