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陳廣遜,生卒年不詳,清代女詩人。字素恭,一字靜齋,廣東順德容奇人。海陽訓(xùn)導(dǎo)陳次文女,后嫁同邑詩人何文宰,與夫隱居羊額村外北郊。幼從母羅學(xué)詩,思幽以閑。旨澹而遠。又善畫蘭、竹、梅花,饒有韻致,而不恒示人,復(fù)能琴及卜筮。文宰以貧出外教書,廣遜亦應(yīng)巨室聘,到家教其女,每年散學(xué)同居一室,互為吟和,在廣遜父博堂為鐵城教諭時,曾拓其夫回行在東莞歸善時皆從父任。著有《靜齋小稿》,其《跛癱行》五言古風(fēng)長詩,記人販虐待少兒之事,情狀凄慘,令人動容。
廣遜之子何筆江,以善畫名,筆江承家學(xué),作山水高雅。
代表作品
《順德縣志》《嶺海詩鈔》《五百四峯堂詩鈔》《擷芳集》
詩作跛癱行
詩前小序:邑中兒年十一,為奸人誘去縛桎,逾年成跛癱,挈至近村,索錢于市。梁某廉得其情,縶鳴縣宰,鄉(xiāng)人又上訴大吏,始盡殲其黨,作跛癱行。
邑中有行乞,挈兒隨所之。轉(zhuǎn)徙渾不定,舟居無茅茨。
動思飽貪壑,來泊前溪湄。指兒為己出,稱疾不能醫(yī)。
號呼徹蒼旻,冀或哀烝黎。旁觀問其難,夙本誰家兒。
瞠視若有省,轉(zhuǎn)瞬仍昏迷。飲恨江漢深,欲訴無能為。
鉗制其唇口,拘攣其體肢。不必豪俠流,見此皆好施。
居人不遑詰,行客不致疑。奇貨真可居,厚利收中逵。
此輩所由來,殘酷其天資。百計給群稚,梏拱加棰笞。
逾時成廢人,續(xù)命無一絲。同為父母身,瘠人求自肥。
朝灌以斗醋,夕哺以粥糜。一身無完膚,慘毒傷肝脾。
大則為鼎鑊,小則為針錐。備歷諸楚酸,不死則疲羸。
烈士抱義憤,卒見生嗔訾。霽顏導(dǎo)兒信,噉以酥以飴。
兒訝夢初覺,心圖歸祖祠。盡言告烈士,涕泣思瞻依。
烈士發(fā)上指,振袂若揚旗。縛兇赴訟庭,命同待烹犧。
胡為執(zhí)法者,不壑暴其疵。怨聲已載道,長官言不知。
未泄群兒冤,痛哉泉下尸。所賴上府明,冰鑒能窮治。
除兇既務(wù)盡,拔根仍芟枝。從此村落安,保赤征仁慈。
為惡無幸免,天道盡堪窺。即事足垂戒,用賦跛癱詩。
陳姓
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jù)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tǒng)”(NCIIS),陳姓為現(xiàn)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jù)1977年中國史學(xué)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fā)表的一篇有關(guān)「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陳姓起源
舜帝的后裔。舜,也稱虞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以地取姓為姚。
據(jù)《通志u2027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后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fā)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fā)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nèi)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后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jīng)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fù)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fù)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jīng)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xù)發(fā)展出其他姓。陳姓發(fā)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余歲!秶Z》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tǒng)。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毕拇莺螅葑遄訉O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lǐng)虞思曾幫助禹的后代少康復(fù)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chǎn)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后,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薄妒酚洝吩敿氁婈愯绞兰遥蛔躁惡院笃渥訉O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