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汝文淑(1573-1633),號蕙香夫人,汝氏第11代孫女,一手丹青可謂出神入化。行家們贊美她的畫“三百年中大方名家,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她嫁于同鎮(zhèn)毛以燧,夫妻倆常常合作扇面,丈夫工詩也善書,文淑每作一畫,以燧必題詩句,時人盛贊“以燧詩中有畫,文淑畫中有詩”。1964年,王力和康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榮寶齋撞上了汝文淑的18幅扇面,王力買了下來,康生作了一段跋文!拔幕蟾锩北l(fā),這18幅扇面安然躲過了“破四舊”的劫火。1997年,汝文淑的扇面現身于翰海拍賣場,被多人看好,后以93.5萬元的高價成交,在當時堪稱天價。一年以后,1998年2月,扇面新主人請徐邦達先生作了個題跋。新藏家又找到啟功先生,要求撰寫一段跋文,啟功先生謙虛,只是寫了兩頁詩簽,夾在冊頁之中。
據《黎里志》與《汝氏世譜》記載,汝文淑40歲后,雙眼失明,60歲去世,這些扇面應當是她40歲之前所作,扇面先珍藏于毛氏子孫手中,曾請過5位明代大家題首與撰跋,他們是婁堅、周叔宗、沈孝思、葉紹袁和徐波。由明入清,毛氏后裔又請文蘭題過跋文,文蘭之后,還有嘉慶時的顧元熙和孫晉灝,光緒朝的竇以筠和溥良4人。不過,請翰林院侍讀顧元熙題跋,不再是毛氏后裔,而是汝姓,是汝蘭君、汝守梅、汝人鶴等人。看來到這時18幅冊頁從毛氏轉換到了汝氏后裔手中。此后,只增加民國徐世昌的一節(jié)題跋和鑒藏印。據汝氏后裔說,從此他家一直深藏不露,看來,是1960年那段最為艱難的歲月中,汝家作了轉讓。2008年北京匡時國際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18幅扇面再次現身。這時的扇面,總共有了14位名人題首與撰跋。
閨閣畫家汝文淑,清代史料閨秀畫中曾這樣記載:“明代,玉臺畫史作汝太君。江城人。工畫,所畫扇十八面,山水、草蟲無不臻妙,三百年中大方名筆,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這里著錄的汝太君,就是明代女畫家汝文淑。
所謂閨閣畫家,是指享有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且自身具有筆墨書畫修養(yǎng)的女性。她們大多出身于文化世家,從而使她們有機會與能書善畫的親朋好友,探討畫理、切磋畫藝;閨閣畫家平時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繪畫閑花靜草、小蟲蝴蝶,山水仕女等等。他們用筆工整精細,設色典雅亮麗,畫風平和恬淡,繪畫形式主要是幅面不大的立軸和扇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