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趙梅伯

    趙梅伯

    趙梅伯(1905-1999),男中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生于寧波奉化,就學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后于20世紀30年代回國,受上海國立音樂院蕭友梅院長之聘,任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系主任。曾創(chuàng)建西北音樂學院、北平藝專音樂系、香港音樂院等,為中國的專業(yè)音樂教育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在國內外樂壇享有崇高威望。著有《黃鐘史》,較早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音樂及歷史,他的《唱歌的藝術》是中國聲樂專著中既深入淺出又富有較高實用價值的作品。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1905年8月16日,趙梅伯出生于浙江奉化,早年名章倫、號梅伯,以后一直以號為名。父趙筱山,母姚筱岑。家中有兄、弟、妹三人。父親為上海圣約翰大學早期學生,后在郵政局工作,生平喜歡音樂,還拉得一手好京胡,愛唱京戲。

    梅伯小時候便能吹笛拉琴,白幼念私塾,音樂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少年時梅伯便相當俊秀,天性聰穎,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樂天賦已初露端倪。

    趙梅伯10歲時,父親工作調動至南昌郵局,遂轉學到大同中學,后轉入豫章中學。此時趙梅伯在學校里接觸到很多美國民歌、黑人靈歌、贊美詩及運動歌,這是他真正喜歡音樂的開始。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體育,是學校的足球健將,網(wǎng)球、田徑也具相當實力。在豫章中學,趙梅伯參加了學校的星期日詩班,由于他資質甚佳,詩班指揮湯普森女士對他特別賞識,并給他以聲樂訓練上的幫助,使他很快成為一名校園歌手。不久其父又調回寧波,趙梅伯隨父返甬,進入英國循道公會所辦的斐迪中學,經(jīng)過初步聲樂訓練的他以歌聲吸引了校長貝茲,貝常帶他到教會演唱并為其伴奏。除了籃球、足球、網(wǎng)球外,他在跳高、鉛球、鐵餅方面也常捧銀杯、銀牌,使斐迪好不榮光。

    這一時期,趙梅伯在音樂和體育方面均高人一籌,兩種才藝使他歡快地度過了少年時代,并因此領受各種榮耀。

    滬大時期

    1921年,趙梅伯從寧波斐迪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滬江大學。在滬大“新生之夜”晚會上,他被推派代表新生獨唱,唱完后因過分緊張而在臺上摔了一跤,全場為之嘩然大笑,因此“跌跤之趙梅伯”便聞名全校。

    趙梅伯

    滬江大學的音樂氣氛在上海各高校中深負名望,該校每月有一二次音樂會,并常邀請音樂名家到校演唱。該校外籍教授安德森博土非常欣賞趙梅伯的音樂天賦,并積極鼓勵他學習音樂,于是梅伯每天一人去禮堂練聲,從不間斷。一次,應安博士邀請,英國歌劇泰斗赫泊特·凱夫到滬大演唱,趙梅伯前去求教,不想從早上7點等到晚上7點,這樣持續(xù)了三天,凱夫為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所動,特減免一半學費為他上課,令梅伯欣喜若狂。這時他深深地被音樂吸引了,從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音樂之中,走音樂之路的決心日趨堅定。

    但是,趙梅伯這條路走得并不順利,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關便是父親的竭力反對,并因此斷絕了他在滬大的學費供應。為賺取學費,梅伯只得到進港的外輪上去做“小販”,向船員兜售中國的,還刺繡品在安德森博士教的音樂課中做助理。這樣念了兩年滬大,便輟學到杭州蕙蘭中學作音樂教員。把所得薪水供學聲樂及生活之用。這時他又聽說上海有一位俄國皇家劇院歌唱家賽利凡諾夫,教學上頗有成就,便登門求教,每月上課3次。為此趙梅伯特地每周乘火車往返滬杭二次,時間、金錢花費甚巨,可他寧可生活節(jié)儉,除了付聲樂學費之外,還要把省得的錢用來買樂譜、聽音樂會。他只坐二等電車,必要時就以步當車。后他在賽氏所組建的俄人合唱團中擔任獨唱演員,經(jīng)常去各地演出,以豐富音樂閱歷。在此期間,他又負責指揮杭州最大的教會合唱團體,杭州樂正社合唱團,該團有相當水準。

    趙梅伯在蕙蘭中學一邊學習一邊教音樂,一年后,轉回上海,面在美童公學工作,一面繼續(xù)隨賽利凡諾夫學習,并修完了滬江大學的學業(yè),于1927年獲得教育及商科學位。趙梅伯那時差不多每天都有應邀演唱的請?zhí),他赴唱的團體包括英國婦女總會、日本青年會、美國婦女俱樂部、日本俱樂部、俄將校俱樂部、蘇州東吳大學、中西女塾、清心女塾、弘道女校、航海青年會、中西男女青年會、萬國禮拜堂、無線電臺等等。

    1928年,滬江大學舉辦盛大音樂會,這在滬大音樂歷史上為空前盛舉,趙梅伯應邀到會演唱,全校為之轟動。有評淪說:“趙氏聲音迥異兩年前,至為悅耳,而且響云,表情極佳,聽者為之神往。”

    1929年,趙梅伯應德國高亭唱片公司之邀,錄制中華民國國歌(國民黨黨歌),每星期由南京向全國播放。就在這一年,上海音樂界知名人士發(fā)起成立上海音樂協(xié)會,發(fā)起人除趙梅伯外,還有譚抒真、周大融、張若谷、沈松伯、朱希圣、方于女士等,并聘音樂名人蕭友梅、傅彥良、趙元任、王光祈、梁志忠、黃倩鴻女士等指導。趙梅伯后來還被推為協(xié)會組織部主任兼聲樂科主任。

    后來,趙梅伯由安德森博士介紹,他結識了胡適博士,胡適演講時常請他為其演唱,井結為好友。由于這一因緣,胡適特別推介趙梅伯給當時教育部部長蔡元培與朱經(jīng)農(nóng)。

    趙梅伯在滬大期間,認識了滬大校花、一年級學生左大璋。她愛好中西文學,是晚清名將左宗棠的孫女,時任戰(zhàn)地政務委員、農(nóng)礦部部長左宗澍的千金,趙和左大璋倆人意氣相投,彼此敬愛、勉勵、合作,他的《中外歌唱入門》得以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就是左大璋相助而成的。1928年,左因父親調職北平,便淚汪汪地離開了趙梅伯,北上轉入燕京大學求讀。良緣未續(xù),又天降噩耗,左大璋竟于翌年春天。因日夜照顧患猩紅熱的幼弟而被傳染,沒有數(shù)日便撒手人寰,與趙梅伯永訣。左大璋的猝然逝世令趙傷心欲絕,這一痛擊,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動力之一。他下定決心出洋留學,并以此來表達對心上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留學歐洲

    1929年10月,正值中比庚款委員會派送學生赴比利時留學。參加考試者共百余人,錄取20名,多為理工科學生,只有趙梅伯一人學習音樂。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是世界最高音樂學府之一,與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是姐妹學校,投考極難,而趙梅伯竟被錄取于正班(非外國人班),成為當時第一個學聲樂的中國人。

    趙梅伯在皇家音樂學院時,師從維南教授。維南教授是比利時優(yōu)秀的圣樂男高音歌唱家,對趙關懷備至,除了學校上課外,還賜予私人免費授課,在提供獎學金之事亦給以不少幫助。他特將巴黎音樂院所采用的新派《發(fā)聲練習曲》中一首練習曲贈予趙梅伯,并簽上“致予愛徒趙梅伯”。

    初到比利時,趙梅伯對法文一字不識,由于趙梅伯的聰慧與刻苦,一年后竟能流利地使用法語,第二年就能用法文演講中國音樂。比利時、瑞士、法國等國的音樂學院每年都采取公開考試制,由主科教授向校長提出哪些人有資格參加考試?荚u委員會人選除校長外,其余五名都由外國專家或著名歌劇家組成,考試要求極其嚴格。只有在考試成績得到50分滿分的情況下才算考取頭獎而畢業(yè),考分在45分以上的,獲二獎,須再練一年后重新考試。

    1931年7月,趙梅伯第—次參加公開考獎,雖然只得了一個“提名”,但卻受到了比利時最權威的音樂評論家保羅·提乃爾的竭力稱贊和鼓勵:“在這里不能不歸于趙梅伯的猛進精神,雖然沒有完全使評判員滿意,因為他們要他的發(fā)音完全和法、比人一樣,但他的表情細膩,深解樂意并生動地詮釋每曲的精意,無疑使評判員感到驚異!

    1932年7月,趙梅伯第二次參加公開考獎,仍得二獎,與頭獎僅差一分。而讓國人驕傲的是,他第一次在歐洲試唱中國名歌,竟大得聽眾歡迎。該年考獎特別難,因為參加考試的比利時音樂家太多,教育部想方設法限制名額,使評判出現(xiàn)很多不公平處。雖然他未獲頭獎,但樂評家Tinel還是特別賞識他,把他排在第一位,這是對學藝術的中國人莫大的鼓勵。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院長約瑟夫及維南教授也撰文盛贊趙梅伯驚人的語言接受能力,高水準音樂詮釋能力,深奧的音樂感,健康而扎實的聲樂技術,高尚的風格,尤其是精確地把中國音樂之美以自己的理解介紹給西方人,更是難能可貴。

    同年,趙梅伯被比利時全國無線電臺廣播音樂會聘請為長期獨唱演員。中國歌曲及中國人唱歐洲名歌,還是第一次從比利時無線電臺播到歐洲各國,當?shù)谝淮坞娕_演唱完畢后,報評很意外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無線電節(jié)目中的一位歌者趙梅伯,廣大聽眾都熱烈希望能再聽到他唱,尤其是中國民歌,因趙君的歌認識了可愛的中國,藝術美的中國,決非如日本通訊社所發(fā)的電訊報道說是盜匪橫行的中國!

    11月,他又被邀請參加布魯塞爾規(guī)模宏大的著名的神曲音樂團(ConcertsSpifituelsaBrmxelles)擔任獨唱與四人合唱,成為該團惟一的中國歌者,此后又被聘任亨利·舒芝(Henrich Sehutz)的“Passion"中的獨唱“彼得”角色和瓦格納(Wagner)的歌劇“Parsifal”中的獨唱演員。

    考獲二獎后,趙梅伯在各處擔任獨唱,并演講中國音樂,一時在比利時聲譽雀起,首相夫人也函請趙氏出席宴會,一時引起轟動。

    趙梅伯在緊張的學習、社交、演出之余,不忘把中國音樂介紹給歐洲人。1939年,他將中國音樂史及樂器、樂曲匯編整理成一本法文《黃鐘史》,由中比國際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好評頻出,并引起歐洲音樂界對中國音樂的注意。趙梅伯用法文演講介紹中國音樂,并由蕭淑嫻女士用琵琶伴奏示范,使歐洲人也能欣賞中國樂器清幽甜美的聲音。 1933年,世界各國外交長官匯集日內瓦,商討中日外交問題。中國外交長官也參與此會,并特邀趙梅伯舉行獨唱會,替中國爭取文化地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破例給予趙梅伯獨唱會資格,維南教授親自前往日內瓦為之伴奏,音樂會極為成功。

    1933年,趙梅伯自日內瓦返回比利時后,在蕭淑嫻的鼓勵與幫助下,第三次抱病參加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公開考獎,終于獲得頭獎(羅雷亞學位),兼獲愛爾乾獎學金。華人在歐洲最高學府中學音樂而享有此殊榮的,趙梅伯為第一人。對他的成功,中國駐比公使致函祝賀。

    1934年2月,趙梅伯應其業(yè)師安德生博士與中國駐美大使之邀由歐赴美,紐約全國廣播電臺NBC·WEAF特此舉行廣播音樂會。這是美國人“第一次聽到如此知名的東方人的演唱”。之后,紐約中美協(xié)會、康奈爾大學、巴爾的摩市、維吉尼亞州以及美國中西部城市密歇根、伊利諾等市都盛情邀請趙梅伯舉辦獨唱音樂會。趙還在芝加哥安息會的百老富大學擔任短期聲樂教職,由此在美國社會掀起了趙梅伯熱。1935年,英文版《黃鐘史》也在美國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出版。

    趙梅伯第—次赴美,除了表演外還考察各音樂院各大學音樂科教學,尤其注意聲樂科的考察,歷時三年,于1936年7月19日,由美回國就職。

    投身音樂

    1936年,趙梅伯由歐美載譽回國,被蕭友梅聘為上海國立音專聲樂教授及主任。郎毓秀、葛朝祉、魏秀娥、黃鐘鳴、伍芙蓉等都是他首期學生。

    趙梅伯在上海國立音專任職時,主要有兩個教育理想:一是將歐洲近現(xiàn)代作曲家作品介紹給學生;二是推動中國新音樂運動。為此,他把全部心血和時間投入音樂教育中。從此歌唱家趙梅伯又成為指揮家與音樂教育家。

    1937年1月,國民政府中央文化事業(yè)計劃委員會舉行音樂研究會議,陳果夫、褚民誼及趙梅伯、蕭友梅、楊葆元等專門委員出席。4月,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主辦國立音專音樂大會,在南京國民大會堂舉行,由國立音專學生及教員擔任演出,陣容強大,學生有斯義桂(奉化人)、張蓉珍、郎毓秀、吳樂懿(鄞縣人)等;教員有余夫差、應尚能(奉化人)、蘇石林等。5月,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意籍指揮帕器邀請趙梅伯演出,這是華人第一次在此種音樂會上擔任獨唱。1937年全國中等學校及大學校長教務長在牯嶺接受軍訓,趙梅伯應蔣介石之聘,在廬山任軍訓音樂總教官,每天早晨指揮五千余人唱歌。趙梅伯與胡宗南由此相識。

    1938年12月,趙梅伯指揮全上;浇搪(lián)合合唱團250人演唱英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高爾的圣樂長歌《圣城》,規(guī)?涨啊1939年5月4日,在滬他指揮百人合唱團演唱貝多芬《C調彌撒曲》。趙梅伯還曾指揮凱路賓尼的《第四彌撒曲》和舒伯特的《降E大調彌撒曲》等作品,這在抗戰(zhàn)時的上海孤島實為難得,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給上?谷彰癖姙⑾铝艘还筛柿。

    1940年3月10日,上海美軍第四海軍陸戰(zhàn)隊在大光明戲院舉行演唱會,由趙梅伯但任指揮及顧問。由他創(chuàng)立的“樂進團”30位女社員在他指揮下演唱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并由美軍樂隊伴奏。這年他還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之約,受聘為該校聲樂教授。

    1940年秋,趙梅伯寫的《合唱指揮法》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提出指揮不只是擊拍姿勢的優(yōu)美及讀譜的靈敏,更重要的是對音樂的天賦、了解、獨見和心得,真可謂一語破的。

    1941年,趙梅伯應英國廣播民主電臺(XCDN設于上海)之請,每周安排兩檔節(jié)目,介紹古典音樂,并將中國的音樂與音樂家介紹給外國人士。同年10月,美僑委員會主席閔士德及之江大學校長李培思發(fā)起組織“之江東吳諸校大學聯(lián)合圣樂團”,鄭重敦請趙梅伯擔任圣樂團總監(jiān)與指揮。

    1941年也是趙梅伯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他去青島避暑,恰逢廈門望族胡蓮亭,并締結連理。胡蓮亭,上海光華大學肄業(yè),十分賢惠,且精于烹飪。婚后專心料理家務,照顧子女,使趙梅伯無后顧之憂。

    1942年圣誕夜,趙梅伯率學生在新都飯店舉行音樂會,收入充作上海國立音專聲樂獎學金。就是在這場音樂會不久,趙梅伯因不愿接受南京汪偽政府要他擔任南京音樂學院院長一職,悄然離滬。

    創(chuàng)辦學院

    趙梅伯婉拒南京汪偽政府的邀請后,便攜妻女悄悄逃離上海,千里跋涉,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日軍封鎖線,輾轉到達西安。在胡宗南的幫助下,覓得香米園西安第一中學校舍,創(chuàng)辦了西北音樂學院。西北音樂學院是在當時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立的,當?shù)剀娬獑T和社會人士也出力不少,當時蔣緯國駐守潼關,對趙氏十分敬重,兩人交往投契,后結為難得知交。

    當年西北音樂教育極其落后,1008所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約有三分之二沒有受過正規(guī)訓練。因此,西北音樂學院對于發(fā)展西北音樂教育,更負有重大使命。學院于1943年8月開始招生,學生多為淪陷區(qū)逃亡出來的。凡考試主科能達80分以上者,均享受免學食費等優(yōu)待。他的辦學宗旨不只是培養(yǎng)人才,而且更注重提高西北音樂教育水平,因此,在設立專修科的同時,還設有師范科。日軍占領上海后,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被迫改為汪偽國立音樂學院,不少愛國師生憤然離校,相繼流亡到西安,使學院充實了高質量的授課老師,令梅伯和學生感到欣慰。

    西北音學院自1943年建立到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停辦,時間雖短,但對西北地區(qū)的音樂教育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她培養(yǎng)了一批像張樹楠這樣的音樂人才,開展了一些社會活動,傳播了音樂知識。在3年時間里,該院曾在西安多次舉辦音樂會。學生演唱的歌曲都是歐洲最高尚的音樂,有法文、英文、意文和中文的歌曲,有古典的,也有最新派的作品;有神曲,也有歌劇。有人稱西北音樂學院為“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樂萌芽。有幾位偉大的培植家在撫養(yǎng)!狈Q趙梅伯是“一位不愿屈服在敵人統(tǒng)治下的文化英雄”。趙梅伯苦心經(jīng)營西北音樂學院,在當時經(jīng)費困難,物質缺少的情況下,從樂器購置到道路修整,他都親自參加,著實難能可貴?箲(zhàn)勝利后,由于校舍須歸還陜西當局,學院只得停辦。

    重建藝校

    1946年,趙梅伯與徐悲鴻受教育部長朱家驊之命,去北平重建國立藝術?茖W校。他遂舉家遷往北平。

    北平國立藝專是當時北方惟一的藝術學府,1918年建立。有繪畫、音樂等5個學科,自抗戰(zhàn)以來,該校曾與國立杭州藝專合作,幾經(jīng)流離遷徙至昆明、重慶。

    趙梅伯在北平藝專期間,除發(fā)展西洋音樂之外,便一心一意推動中國新音樂運動。他認為藝術雖不分國界,中國樂器可以演奏西洋音樂,但須保留中國樂器原有的音色和音韻。中國人必須以中國人獨到的體會,樹立自己的國家風格。

    1946午9月,藝專開始招生。趙梅伯在短短一二年之內,已將藝專音樂系辦得有聲有色,聘有30多位中外教授,均為音樂界的杰出者。他與同事們極重視中國音樂的推廣,推動中國戲曲和藝術歌曲及民歌的研究,水準已凌駕于燕京大學及師范大學音樂系之上,也可與上海國立音專相媲美。

    在教學中,趙梅伯推出一種新的教授方法,形同現(xiàn)今的導師制。每位教授分別指導幾位學生,并在國內首度以公開考試制度與其配套,學期末可以公開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與水平,這使得師生們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教學成果因此非常顯著。為提高市民音樂欣賞力,趙梅伯特約北平音樂愛好者多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北平歌詠團,每周在南河沿禮拜堂練習,由梅伯擔任指導,深獲北平人士好評。

    1947年,為加強北平音樂氣氛,趙梅伯組織了聯(lián)合音樂演奏會,并經(jīng)常演出。這些活動打破了北平樂壇沉悶的空氣,進而發(fā)揮領導北平音樂工作的作用。

    由于平律局勢緊張,趙夫人先攜子女回到她的出生地香港,梅伯則于1948年底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同機離開北平,由南京轉滬。

    香港耕耘

    1949年,趙梅伯抵港與家人團聚,從此開始了香港20年輝煌的音樂人生。他從收私人學生起步,繼而指揮多所學校合唱團,創(chuàng)辦樂進團、音樂學院,擔任音樂比賽評委,主持電臺節(jié)目,著書立說,從事的音樂活動無法勝數(shù),受其造就的學生更不知有多少。他把香港音樂水準從荒蕪蕭條引領至國際水平,居功至偉,實乃港人之幸。

    趙梅伯在香港前后創(chuàng)立了兩個重要的合唱團,一為樂進團,二為梅伯少女合唱團。1949年,趙梅伯創(chuàng)辦了樂進團,并親自擔任團長及指揮。團員多為香港各界音樂愛好者,約90人。該團的創(chuàng)辦得到了何家鑾夫人、蔡東生夫人、程士德等香港名流的支持。樂進團是當時香港新音樂運動的主流團體,也是香港惟一的中國人藝術歌唱團體。樂進團成立后,多次為慈善事業(yè)募捐演出!赌先A早報》有云:“凡趙氏所領之音樂會,必具四個優(yōu)點:一曰客滿,二曰訓練完善,三曰歌聲美麗,四曰氣氛和諧!

    1962年成立了“梅伯少女合唱團”。團員由香港青年女學生組成,趙梅伯親任指揮,其學生曾麗嫦擔任團長!懊凡倥铣獔F”名取自澳洲著名女高音MELBA,譯音恰為”梅伯”。他們以“道德Morality、效率Efficiency、忠心Loyalty、美觀Beauty及藝術Artistry’u2019為合唱團格言,代表這五個英文字的意義。合唱團的演唱,亦是每年圣誕節(jié)電視的最主要節(jié)目。梅伯少女合唱團是人們不能忘懷的最優(yōu)秀少女合唱團,充滿朝氣,清新突起,活躍度與聲望并不遜于樂進團。1966年12月4日,因演唱極為成功,聽眾強烈要求將全部節(jié)目再唱一遍,稱“全部節(jié)目安可”,這在香港音樂史上首度發(fā)生,在音樂界實屬罕見。演唱的歌曲主要包括中國各地的優(yōu)美民歌及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其中《雨不灑花花不紅》、《玫瑰三愿》及《花兒少女》最為引人動聽。

    歷任香港各校音樂指揮教席。梅伯初抵香港時,一度同時兼職于圣士提反女校、圣保羅男女校、英華女校、真光中學、協(xié)恩中學等5校。從1953年開始,趙氏所指揮的初中高級及中、英文女生合唱團連獲15年冠軍,其中以圣士提反與英華女校奪冠最多。

    1954年編纂《趙梅伯名歌選》兩集。其中選錄有世界各地民歌并附中文譯詞。經(jīng)香港教育司認可,被各校采用。

    1963年創(chuàng)辦的《星島日報·音樂周刊》,每周有半版由趙梅伯主編,以介紹音樂藝術方面的文章。他還曾在此辟《聲樂漫談》專欄,發(fā)表聲樂和器樂的文章。

    由于香港音樂水準已逐漸提高,習樂者遂漸增多,但許多人苦于投師無門,學習困難。趙梅伯在教育司音樂總監(jiān)的支持和社會人士的幫助下,于1965年創(chuàng)辦了香港音樂學院。該院是香港音樂最高學府,設本科與?疲◣煼犊疲處熅鶠橄愀壑魳芳。如小提琴組的富亞、王酉三;鋼琴組的梅雅禮夫人、夏國瓊、屠月仙;聲樂組的費明儀、李冰、薛偉祥、譚鐵峰;長笛及國樂組的黃呈杈、吳宗權、石培元等。

    1968年5月,原音樂周刊中的《聲樂漫談》編輯成書,在香港出版,取名《唱歌的藝術》,全書共14萬字,為趙梅伯30年教唱經(jīng)驗的集成。1969年,又出版英文版《中國音樂簡史》(即《黃鐘史》)。

    飲譽美國

    1968年,趙梅伯結束了香港音樂學院的工作之后,夫婦倆便移居美國。趙梅伯到美國時已年屆六十,但仍不放棄教學生涯,熱衷于學校及教會的音樂工作。他曾先后在2所大專院校但任兼職與專職工作,也在家收授私人學生。

    美國的教學環(huán)境不比以前好,學生素質也不比中國的高,但趙梅伯不以年事已高而懈怠,仍兢兢業(yè)業(yè),且不斷吸收音樂新知,孜孜不倦地進行教學。故其子女云:“若真要我爸不工作,他定會整天不舒服!

    1969年圣誕,趙梅伯在圣荷西市應邀參加音樂會,由圣荷西市立合唱團演唱《彌賽亞》,恰好擔任獨唱的依倫好友是梅伯的鄰座,他問趙梅伯觀后感。趙梅伯對《彌賽亞》早已爛熟在胸,對依倫的演唱有褒有貶地評得頭頭是道。依倫得知后立即登門求教,遂成為趙梅伯在美國的第一位學生。而為依倫伴奏的恰恰是圣荷西市立大學音樂系主任韓德森博士,因欽佩趙梅伯的學識,便邀請他到該校任教。又因圣荷西市立合唱團指揮葛林布克相邀趙梅伯擔任洛史阿托斯長老會音樂總監(jiān)及指揮,趙梅伯一干就是10年。后承該長老會牧師太太海洛夫人介紹,趙氏又去三藩市辛浦森大學任教。1972年后,趙梅伯主持聲樂系與合唱指揮共8年,在西部舉行了兩百余次音樂會,到處備受熱烈贊賞。

    1975年,趙梅伯蒙辛浦森大學舉薦當選為該年“美國杰出教育家”。又逢美國兩百周年國慶,被美國傳記協(xié)會選為“美國兩百年時代名人”。1978年,趙梅伯因家距辛浦森大學路途太遠,轉而去福特希大學任教。辛浦森大學全體教授、學生都非常依依不舍。在福希特大學期間,該校設立了特別音樂獎學金,讓趙氏深感欣慰。由于趙梅伯出眾的教學才能,因此,被選為舊金山灣區(qū)最佳5位聲樂教授之一。1981年,趙梅伯在福特希大學創(chuàng)立女生合唱團,是該地區(qū)惟一能演唱中文及其他語種的合唱團。藝術水平很高,常被邀出外演出。

    1986年,為實現(xiàn)去臺灣指導中國年輕學子的夙愿,趙梅伯接受臺灣教育當局的聘請,于同年9月起擔任為期一年的“特別講座教授”,分別在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國立藝專等校舉行巡回講座。趙梅伯在臺灣最轟動之舉,是1987年3月15日于臺北社教館指揮“國家實驗合唱團”演唱法國近代作曲家浦朗克的《榮耀頌》(Gloria)。演唱會盛況空前,群情激昂,觀眾不斷要求“安可”。這次臺灣之行,使趙梅伯有機會會晤臺灣樂壇人士和年青時好友蔣緯國及其他政界人士。音樂會后,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父親,寧波人馬孝駿設家宴款待趙梅伯,馬先生親自烹飪寧波菜,在馬府歡聚,相言甚歡。

    1988年,香港舉辦第40屆學校音樂節(jié)。趙梅伯是第一屆評委,40年后,香港政府鄭重邀請趙梅伯擔任總裁判。他故土重游,眼見40年前當評委時所栽的幼苗如今已開花結果,甚是欣慰。再次擔任聲樂與合唱首席評委,霎時成為香港新聞的焦點。

    是1988年3月18日,趙梅伯門生為對一代宗師表示最高敬意,特在香港大會堂舉辦“趙梅伯教授之夜”。節(jié)目均由他歷年門生擔任,有昔日上海音專學生、樂進團、明儀合唱團、梅伯少女合唱團,費明儀、李冰、韋秀嫻、陳麟等擔任獨唱。趙梅伯親自指揮梅伯少女合唱團演唱中西歌曲及大合唱《羅撒夢》,將演出推向高潮。最后由他親自將一座特別的音樂節(jié)獎杯轉交音樂協(xié)會,以示薪火相傳之意。

    1988年,趙梅伯正式由福希特大學退休,后便遷居到洛杉磯,由兩個女兒梅蘭、梅瑩照顧,1999年11月19日,趙梅伯教授因病在美國逝世,享年96歲。

    個人榮譽

    榮譽

    1933年,比利時皇家音樂院舉行的獨唱音樂會第一名。

    1933年,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的公開考獎,獲聲樂頭獎及羅雷亞學位,愛爾堅獎金。

    1934年,《文學文摘》列舉為名人,入選“出類拔萃”者名單。

    受聘于康乃爾大學音樂系,且在該校舉行了獨唱會。

    1975年當選為“美國杰出教育家”

    1976年入選“美國兩百年時代名人”

    貢獻

    參與并推動香港音樂節(jié)

    1949年趙梅伯初到香港時,音樂界一片荒蕪,當時政府舉辦音樂節(jié),參加者僅數(shù)十人,水準不高,而到90年代,參加者已達6萬多人,為世界最大的音樂節(jié)。趙梅伯領導的合唱團每年都名列前茅;趙梅伯弟子及兒女也屢在比賽中獲獎;每年香港電視的特別節(jié)目,非他所指揮之合唱團莫屬,其本人亦被聘為音樂節(jié)協(xié)會副主席,歷任音樂比賽評委。他與屠月仙、梁雪爾等為最早的拓荒者。

    多次首度推演西方著名曲目

    趙梅伯在港20年,對促進中西音樂交流功績不凡。由趙梅伯親自指揮演出的一些經(jīng)典合唱作品屢屢引起轟動。在規(guī)模及難度上應以1962年基督教與天主教合唱團合唱的英國作品《彌賽亞》為最,演出當日,港督親臨現(xiàn)場,由香港交響樂隊伴奏。英國人向來視《彌賽亞》為國寶,樂評特別苛嚴,而梅伯卻贏得了這樣的贊美:“不僅是好,且是超然,其表情、平衡、音準、咬字徹人心骨之力量與雄偉,毫無差錯失誤,長達三小時之演唱,而無一刻之沉悶!

    桃李芬芳

    趙梅伯在港20年造就了無數(shù)音樂人才,屢屢在海外獲獎,著名的有費明儀、李冰、韋秀閑、龐翹輝、許元貞、薛偉祥、姜成濤、程志芬、何家光、曾麗嫦、吳國良、尹慶良、李克瑩、卓少文、梁佩文、黃安琪、黃梅慶、張梅麗、容國勛,譚鐵峰,黎碧芳以及英國人安妮密爾斯等。

    個人作品

    書籍作品

    《黃鐘史》(法文版1932,英文版1935)

    《中國音樂簡史》(英文版黃鐘史·1935年)

    《合唱指揮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中外歌唱入門》(上海商務印書館)

    《唱歌的藝術與修養(yǎng)》(1965)

    《民歌選》(大華印刷所·1961)

    《趙梅伯名歌選》上下集

    《唱歌的藝術》(臺灣黎明出版社·1986)

    發(fā)表論文

    2011年,發(fā)表碩士論文“趙梅伯聲樂教學研究”,授予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社會評價

    趙梅伯是20世紀罕見的中國音樂教育家,他是少數(shù)前期在歐洲受過嚴格正統(tǒng)音樂教育的中國音樂家,也是少數(shù)能將聲樂與指揮合唱技能連為一體的專家。作為一位聲樂家、指揮家、教育家,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在栽培下一代身上。

    數(shù)十年來,趙梅伯的弟子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在大陸的學生主要有:張樹楠(中央民族樂團著名歌唱家)、葛朝祉(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聲樂系主任)、郎毓秀(四川音樂學院教授,聲樂系主任)、郭淑珍(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聲歌系主任)、許芝蘭(西安音樂學院聲樂教授)、孫蘇白(河南大學音樂系鋼琴教授)、劉日瑞(西安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豐炎荃(陜西省歌劇團指揮)、張引(西安師院專修科教授)、李重。ㄎ靼惨魠f(xié)副主席)、王佩屏(中央歌劇院歌唱家)、甄伯蔚(廣四藝術學院教授)、黃鐘鳴(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伍芙蓉(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蔡靜儀(廣州音樂學院聲樂教授)、陳琳(廣州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等。

    也許趙梅伯早年離甬,對于現(xiàn)今的寧波人來講已知之甚少,但可以從《大公報》對趙教授的描寫中看到一個鮮明的形象:“趙教授這位中國音樂大師身上總散發(fā)著一股教人不能忘懷的魅力,他給人的印象總是兩手交抱胸前,身軀筆直,頭微昂,略偏,薄細的嘴唇和深邃的眼神,一股充滿自信、才華懾人的氣魄及一股老當益壯的表情!

    已故中國近代音樂的先驅 趙梅伯先生,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聲樂史” ,他是20世紀20至40年代中國著名的聲樂家、合唱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第一個赴歐洲留學聲樂、第一個將中國民歌介紹到西方的中國音樂家,第一個在西方世界演唱歐洲古典、浪漫歌曲與近代歌曲的中國音樂家,也是第一個在歐洲歌壇上為中國人奪得歌唱頭獎的人。雖然他曾經(jīng)僑居美國近30年,雖然他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在國內樂壇沉寂不聞,但他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卻無法抹去。

    TAGS: 藝術家 音樂家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