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1890年12月6日生于日本 岡山縣的莊町。1918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后入理化學研究所鯨井恒太郎研究室,同時在研究生院長岡半太郎博士的指導下鉆研物理學。1921年起赴海外留學8年,先后在英國 劍橋大學、德國 格廷根大學、 漢堡大學和丹麥的 哥本哈根大學學習,是丹麥著名物理學家 玻爾的高徒及 愛因斯坦的密友。此時,正值量子理論發(fā)展時期,特別是丹麥的霍爾教授處云集了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學者,進行原子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在這段時期,仁科的主要成就是1928年與瑞典的庫拉因共同導出關于X射線的康普頓散射“庫拉因-仁科公式”。同年回國。 1931年任理化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并在京都大學講授量子力學和主持仁科研究室,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學理論及實驗研究,以及對宇宙射線的研究。經(jīng)歷
仁科是日本原子物理學的開拓者。在他的研究室里培養(yǎng)出了以朝永振一郎為首的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家多人。1937年,他首次在日本建成了23噸的回旋加速器,翌年開始建設200噸的回旋加速器,于1944年完工。1941年5月,他曾受日本內(nèi)閣密令,負責代號為“Ni”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后因他所研制出的熱擴散設施在1945年4月的美軍一次空襲中被炸毀而夭折。在宇宙射線的研究方面,他在清水隧道內(nèi)進行宇宙射線觀測,探究宇宙射線強度和高層氣溫的關系,并在威爾遜霧室中測定宇宙線粒子質(zhì)量,以這方面的研究而著名。1946年獲日本天皇文化勛章。
1948年,理化研究所解體,改成立株式會社科學研究所,仁科任第一代董事長和社長。同年當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翌年被推舉為日本學術會議副議長。此外,他還歷任科學技術行政協(xié)議會委員、國際教科文組織日本協(xié)會會長和外資導入委員會委員等職。1951年1月10日在東京去世。他所建立的科研所對日本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日本大部分杰出的物理學家都與他的學派有密切關系。為了紀念他,月球上一環(huán)形山被以其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