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85.09-1989.07,安徽理工大學(xué),獲煤田地質(zhì)與勘查專業(yè)學(xué)士學(xué)位;
1989.09-1992.01,安徽理工大學(xué),獲煤田油氣地質(zhì)與勘探專業(yè)碩士學(xué)位;
1998.09-2001.06,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獲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專業(yè)博士學(xué)位;
1992.03-2001.10,江漢石油學(xué)院(現(xiàn)長江大學(xué)),講師、副教授;
2001.11-2004.05,中國科學(xué)院廣州地球化學(xué)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教授;
2004.06- 現(xiàn)今,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北京),教授、博導(dǎo)。
研究方向
煤油氣地質(zhì)、有機地球化學(xué)、煤巖學(xué)與有機巖石學(xué)、環(huán)境地球化學(xué)
科研項目
原油裂解成氣碳同位素動力學(xué)研究,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40572085),負責人。
天然氣生烴動力學(xué)研究及其應(yīng)用,有機地球化學(xué)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OGL-200403),負責人。
塔里木盆地臺盆區(qū)天然氣生烴動力學(xué)研究,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滾動項目三級專題(2004BA616A02-01-01-04),第二負責人。
塔里木盆地前陸區(qū)天然氣生烴運移動力學(xué)研究,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二級專題(2001BA605A02-03-01),主要負責。
鶯-瓊盆地第三系烴源巖生烴動力學(xué)研究,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委托項目(CNOOCRC-XBY-2002-011),主要參加者。
鄂爾多斯盆地深盆氣藏形成機制,中國科學(xué)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KZCX2-110-02),主要參加者。
庫車坳陷油氣運移特征研究,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2001BA605A02-03-02-04),主要參加者。
松遼及外圍盆地未熟—低熟烴源巖有機巖石學(xué)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九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96006-03-02-01),負責人。
地層流體化學(xué)成份與天然氣成藏的關(guān)系研究,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99-110-01-03-02),主要負責。
江漢鹽湖相盆地未熟油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九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96006-07-02),主要參加者。
天然氣甲烷碳同位素動力學(xué)研究及其應(yīng)用,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項目(2002031282),負責人。
焉耆盆地烴源巖有機地化分析,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河南油田委托項目,負責人。
流體地球化學(xué)在油氣勘探評價中的應(yīng)用,江漢石油學(xué)院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負責人。
渤海海域沙壘田凸起—沙東南構(gòu)造帶油氣性質(zhì)差異原因及成藏期次研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渤海石油公司委托項目,主要負責。
庫車坳陷三疊—侏羅系烴源巖生油潛力研究,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2001BA605A02-03-02-01),主要參加者。
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規(guī)律,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guān)項目(85-102-02-06-01),主要參加者。
腐殖煤鏡質(zhì)組類型及其生烴潛能,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49270120),主要參加者。
東海盆地西湖凹陷下第三系有機巖石學(xué)研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海石油公司委托項目,主要負責。
新疆三塘湖盆地石油地球化學(xué)綜合研究及資源評價,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勘探事業(yè)部委托項目,主要參加者。
華北上古生界烴源巖及熱演化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勘探事業(yè)部委托項目,主要參加者。
柏各莊凸起侏羅系、寒武系油源對比及生油評價,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冀東油田委托項目,第二負責人。
論文著作
李賢慶、趙師慶等,兩種鏡質(zhì)體結(jié)構(gòu)分析,《煤炭學(xué)報》,1996,21(4):353-357。
李賢慶、鐘寧寧、熊波、王鐵冠,全巖分析在烴源巖研究中的應(yīng)用及與干酪根分析比較,《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5,22(3):30-35。
李賢慶、趙師慶,蘇魯一帶不同還原型鏡質(zhì)組的顯微巖石學(xué)特征及其生烴潛力,《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95,16(1): 22-30。
李賢慶、鐘寧寧、熊波、王鐵冠等,東海西湖凹陷早第三紀烴源巖生烴組分剖析,《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1995,23(6)。
李賢慶、馬安來、熊波等,顯微熒光光度術(shù)在有機巖石學(xué)研究中的應(yīng)用,《地質(zhì)科技情報》,1998,17(4)。
李賢慶、王鐵冠、鐘寧寧等,未熟—低熟烴源巖有機巖石學(xué)研究的若干進展,《地學(xué)前緣》,2000,8(3): 103-110。
Li Xianqing, Xiao Xianming, Tang Yongchun, Xiao Zhongyao,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Yinan 2 gas pool in Kuqa Depres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Supp.1): 107-114.
Hou Dujie, Li Xianqing, Tang Youjun. New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natural gas in Ordos Basin from hydrocarbons of oil wat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0): 853-856.
D. H. Liu, X. M. Xiao, J. K. Mi, X. Q. Li, J. K. Sh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rapp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using PVT simulation software—a case study of lower Ordovician carbonates from the Lunnan Low Uplift, Tarim Basin.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3, 20(6): 29-43.
Mi Jingkui, Xiao Xianming, Liu Dehan, Li Xianqing & Shen Jiagui. An investigation of water-gas interface migr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gas pool of the Ordos Basin using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inform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7):735-739.
Li Xianqing, Xiao Xianming, Tang Yongchun, Xiao Zhongyao,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Yinan 2 gas pool in Kuqa Depress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Supp.1): 107-114.
Li Xianqing, Xiong Bo, Zhong Ningning, Ma Anlai, Wang Tieguan and Zhang Aiyun. The Organic Petrological Studies On Immature Source Rock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4, v.23, n.1., 17-25。
Li Xianqing, Hou Dujie, Tang Youjun, Hu Guoyi, and Xiong Bo. Molecular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natural gas from dissolved hydrocarbon in Ordovician formation waters in Central Ordos Bas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v.22, n.3.,193-202。
Li Xianqing, Hou Dujie, Hu Guoyi, Liu Changqing, and Tang Youju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omponents in formation water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Central Ordos Bas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3, v.22, n.2.,116-122。
李賢慶、肖賢明、米敬奎、唐永春等,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烴源巖生成甲烷的動力學(xué)參數(shù)及其應(yīng)用,《地質(zhì)學(xué)報》,2005,79(1): 133-142。
李賢慶、肖賢明、米敬奎、劉徳漢、申家貴、唐永春、肖中堯,塔里木盆地克拉2大氣田天然氣的成因探討,《天然氣工業(yè)》,2004,24(11):8-10。
李賢慶、鐘寧寧、馬安來、熊波等,三塘湖盆地侏羅紀煤系烴源巖的熱演化研究,《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03,31(1):23-27。
李賢慶、肖賢明、唐永春、肖中堯等,應(yīng)用碳同位素動力學(xué)方法探討阿克1氣藏天然氣的來源,《地球化學(xué)》,2005,34(5): 525-532。
李賢慶、侯讀杰、柳常青等,鄂爾多斯中部氣田下古生界水化學(xué)特征及天然氣藏富集區(qū)判識,《天然氣工業(yè)》,2002,22(4):10-14。
李賢慶、熊波、馬安來等,有機巖石學(xué)在油氣勘探評價中的應(yīng)用進展,《江漢石油學(xué)院學(xué)報》,2002,24(1):15-19。
李賢慶、胡國藝、李劍等,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天然氣混源地球化學(xué)標志與評價,《地球化學(xué)》,2003,32(3):282-289。
李賢慶、侯讀杰等,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奧陶系水溶烴的分子地球化學(xué)特征,《沉積學(xué)報》,2002,20(4):710-715。
李賢慶、肖賢明、田輝、Tang Yongchun等,碳同位素動力學(xué)模擬及其在天然氣評價中的應(yīng)用,《地學(xué)前緣》,2005,12(4): 543-550。
王鐵冠、鐘寧寧、侯讀杰、黃光輝、包建平、李賢慶等著,1995,《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李賢慶、馬安來、鐘寧寧編著,1997,《烴源巖有機巖石學(xué)研究方法與應(yīng)用》,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
Wang Tieguan, Zhong Ningning, Hou Dujie, Huang Guanghui, Bao Jianping, Li Xianqing,et al., 1997: 《Genetic Mechanism and Occurrence of Immature Hydrocarbons》. 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李賢慶、侯讀杰等著,《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地層流體特征與天然氣成藏》,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05。
王招明、王國林、肖中堯、李賢慶、盧玉紅、張秋茶著,《庫車前陸盆地天然氣生烴動力學(xué)》,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5。
教學(xué)情況
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主講過“地球化學(xué)概論”、“有機巖石學(xué)(含煤巖學(xué))” 、“石油天然氣地球化學(xué)”、“有機地球化學(xué)實驗技術(shù)”、“勘探地球化學(xué)”、“含油氣系統(tǒng)與成藏動力學(xué)系統(tǒng)”等多門課程。
獲得榮譽
獲獎項目名稱:《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規(guī)律》,獲1996年度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獲199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主要完成者。
獲獎項目名稱:《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氣田天然氣生烴動力學(xué)與主控因素研究》,獲2004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者。
另外,多次獲校級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