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曹操剛剛破降黃巾軍之際,公孫瓚應袁術之求,派遣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盟友陶謙屯發(fā)干以威脅占據冀州的袁紹。這應該就是青州兵的首戰(zhàn)。
當時陶謙的軍隊駐扎在東郡的轄地之內,而平原與高唐也與濟北國相鄰。因此,曹操便與袁紹一起進行了南北夾擊。結果完全擊破了袁術的包圍圈,這一戰(zhàn)大概也是曹操同陶謙結怨的開始。
與此同時,青州兵朝著父子相繼、世代為兵的職業(yè)化、世兵化方向發(fā)展。相關史料顯示,青州兵自從初平三年十二月被收編之后,至少存續(xù)了二十八年(192-220年)。假如不是世代為兵,這支隊伍就不可能維持那么長的時間。但這部隊又是怎樣滅亡的呢?無人可知。有人說這個隊伍從200年成為了第二批屯田軍戶。也許吧,但也無從考證。
但是在青州兵生存時,有一點是100%確定的,那就是青州兵只會聽曹操一人的命令。因此,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剛一去世,處于洛陽的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根本不愿服從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揮,并因此在短期內造成了較大的混亂,要不是措置行當,甚至有可能釀成性質更為嚴重的動亂。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曹操還是有一定魅力的。
青州兵由來考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陳壽不愧是著史名家,短短兩句話就將青州兵的由來和組成講的非常清楚,沒有任何模糊矛盾之處。
有人認為史書對此記載很籠統(tǒng),說曹操收服了30多萬身體強壯者,編成了“青州軍”,是史書的一個缺乏詳細考證的地方。 事實上向曹操投降的黃巾人眾公有100萬左右,其中黃巾軍數量上為30萬,不僅有青壯男子(即后來青州兵的主體),還有老弱士卒和年幼的“娃娃兵”,鑒于之前進攻徐榮失利以及所募揚州兵反叛的前車之鑒,曹操將士卒的戰(zhàn)斗力和忠誠放在首位,青州兵戰(zhàn)力剽悍所向披靡且如牙兵衛(wèi)士般只效忠于曹操一人即是其證。可以想見,青州士卒一定經過了頗嚴格的選拔,最終有數萬人被編為正式軍隊建制,為打消士卒后顧之憂同時建設較為穩(wěn)固的后勤基地,其余人眾,包括青州兵的家屬被安排屯田,為軍事提供糧草保障。
歷史學家高敏先生在他所著的《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中,認為并不存在所謂的“宗教自由”問題,因為,他們自從投降后,基本脫離了黃巾教派。黃巾教只是一種招兵買馬和造反的口號,就如同后世的太平天國。 一旦庶民能夠安居樂業(yè),黃巾教就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
他們投降后,從是無組織無紀律的閑散人員變?yōu)橛柧氂兴,為曹操的事業(yè)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得力部隊,而且子承父業(yè),長期存在,青州兵的名號共存在了28年,曹操去世后,他們認為失去了效忠領袖,已沒有如此英明的人領導他們,各自要求散去。當時的大夫賈逵,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向他們無條件提供糧食和回家金錢,這支為曹魏做出極大貢獻的軍隊,在最后一次向他們效勞一輩子的朝廷朝拜告別后,大多解甲歸田,過起了悠閑的農家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