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潤杰,1975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生物系,1981年和1988年在該校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1994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從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晉升為教授,1998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任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任中山大學昆蟲學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生態(tài)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昆蟲學會理事,“生態(tài)科學”編委,“昆蟲天敵”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昆蟲生態(tài)學與害蟲控制。
學術成就
先后主持和承擔過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三化螟預測與管理模型”,八五攻關項目“水稻主要病蟲害專家系統”,九五攻關項目“以地統計和GIS為基礎的稻飛虱發(fā)生風險測報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稻飛虱災害區(qū)域分異規(guī)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最高蟲口限量概念的害蟲傳入風險數量評估”,國家973項目“基于GIS的稻飛虱災害預警基礎研究”,國家973項目“桔小實蠅入侵風險評估”,教育部重點項目“以空間相關性為基礎的稻飛虱發(fā)生風險預測”,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計劃項目5項:“稻飛虱災害區(qū)域密度分布預測”,“褐飛虱田間種群空間相關性”,“基于網絡的稻飛虱預警平臺”,“入侵紅火蟻取代本地螞蟻的不對稱競爭”,國際合作項目2項:“氣候變暖對三化螟的潛在影響”和“擬隱脈葉蟬寄生蜂調查”,以及橫向合作項目2項。在國內外發(fā)表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一部:“農作物害蟲管理數學模型與應用”,教材一部“生物學專業(yè)英語”,主編出版國際會議論文集2部:“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n Rice-Based Ecosystem”,“Exotic Pests and Their Control”,與安徽農業(yè)大學合編教材一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個人榮譽
獲得7項林業(yè)部,國家教委,廣東省高教廳,廣東省林業(yè)廳和廣東省科協等的科技進步獎和優(yōu)秀論文獎。2005年8月1日通過了由廣東省科技廳組織、廣東省教育廳主持的“基于WEB-GIS的稻飛虱種群時空發(fā)生動態(tài)預測研究”成果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后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生10多人,為研究生開設“昆蟲生態(tài)學”,“生態(tài)學研究方法”等課程,為本科二年級學生講授“生態(tài)學”,為本科三年級學生講授“生物學專業(yè)英語”。曾到泰國,菲律賓,荷蘭,意大利,巴西,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97年10月和2002年11月,作為會議的秘書長,與組委會全體同志一起在中山大學分別組織召開了“稻田生態(tài)系統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和“有害生物入侵及其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比較顯著的成績,被中山大學授予馬應彪獎,中山大學做出重要貢獻獎,兩次被評為中山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辦和國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4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