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賓忠
1963年出生于湖北,祖籍湖南郴州。1984年畢業(yè)于湖北省鄖陽師專英語系,1988 -89在華中師范大學助教進修班學習,1995-98在武漢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2001-2005年在武漢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2002-2003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訪問學者。
武漢大學英文系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武漢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全國英國文學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
1984-1998在鄖陽師專英語系任教,1998至今在武漢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任教。2003年起擔任碩士導師,至今已培養(yǎng)畢業(yè)研究生10名。
開設課程
先后擔任過英語專業(yè)精讀、泛讀、口語、聽力、寫作等基礎課的教學,近年來主要擔任本科生《英國文學史與作品選》課程以及研究生《英國文學導讀》、《西方文論》、《文學論文寫作》等課程的教學。研究領域
英美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比較文學。重點研究的作家包括 亨利·菲爾丁、詹姆士·喬伊斯、 威廉·?思{、艾倫·坡、 穆時英、 卞之琳。學術任職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
全國英國文學學會理事;
湖北省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英語廣場》編輯。
科研成果
副主編 《英語幽默賞析》,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12。
主 編 《叼炸藥的狗——英語名家經典短篇作品》,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年7月。該書于2005年12月獲得湖北省外國文學學會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副主編 《英國文學教程》(修訂版)(下),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翻 譯 《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英對照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6年6月。
副主編 《英國文學教程學習指南》, 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7月。
專 著 《跨越時空的對話――?思{與莫言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 2006年8月。該書于2007年獲得武漢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主 編 《新動力英語綜合教程》(第2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副主編 《新動力英語綜合教師參考書》(第3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翻 譯 《彼得潘》(中英對照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7年6月。
主 編 《藝術英語》(隨心所欲說英語系列叢書之一),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審 訂 《柯林斯COBUILD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主 編 《英美短篇小說精粹---從司各特至?思{》,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論文
《約翰契弗與他的〈華普肖一家編年史〉》《美國全國圖書獎獲獎小說評論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01年12月,pp74-85。
《人性的訴求——英國愛情詩歌中的求愛策略初探》《外國文學研究》(CSSCI源刊),02(2),pp36-42。
《中國現(xiàn)代意識流小說發(fā)生辨》《長江學術》第四輯,03年6月出版,pp81-84。
《愛人的心是琥珀做的――對卞之琳愛情詩的一種解讀》《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4年5月,pp67-69。
《論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主人公的成長》《外國文學研究》(CSSCI源刊)2004年(6),pp67-69。
《法國評論家與?思{》《法國研究》,06年3月,pp28-31。
《敘事比故事更重要:論威廉?思{對敘事角度多元化的追求》《武漢大學學報》(CSSCI源刊),06年6月,pp763-767。
《心曲的詠嘆與變奏――論穆時英小說的抒情品格》《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07年1月,pp31-35
《莫言與福克納文學觀之比較》《江漢論壇》(CSSCI源刊)07年4月,pp121-124。
《貌相類而神不同――比較卞之琳<古鎮(zhèn)的夢>與波德萊爾的<盲人>》《法國研究》,07年4月,pp18-23。
《短篇小說有必要嗎》(譯文,作者Elizabeth Janeway)《文藝新觀察》07年2月,pp43-48。
《論短篇小說的哲學》(譯文,作者Brander Matthews)《長江學術》07年3月,pp48-51。
《卞之琳的翻譯與詩歌創(chuàng)作關系》《學習與探索》(CSSCI源刊),07你那5月,pp184-186。
《文學視域中的美國南方“二等公民”---以?思{的創(chuàng)作為例》《河北學刊》(CSSCI源刊),07年6月,pp236-239。
《為情而生,為情所困的女性群體:談?思{筆下的少女、少婦形象》《名作欣賞》(中文核心期刊)08年4月pp95-98。
《英美文學譯介與研究三十年》載馮天瑜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08年10月,pp3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