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定國臨終前,托孤于部將平陽侯靳統(tǒng)武,命世子李嗣興拜統(tǒng)武為養(yǎng)父,叮嚀道:“寧死荒徼,勿降也!”一代豪杰終于赍志以歿。他的英名和業(yè)績永遠光照史冊,激勵后世人民為反對壓迫和民族征服而獻身。李定國的一生應(yīng)該充分予以肯定,但是顯然李嗣興未必有他父親這么高的思想覺悟,李定國去世后,部下將領(lǐng)失去了歸依的核心。他的表弟馬思良不服靳統(tǒng)武的節(jié)制,與總兵胡順都、王道亨于前途暗淡之時,走上了降清之路。不久,靳統(tǒng)武病死(一說被毒死),蜀王 劉文秀的世子劉震等領(lǐng)兵歸附清朝。李嗣興也未能恪遵定國遺教,在 康熙元年九月拜表投降清朝,十一月自普洱派人赴昆明呈繳 李定國留下的冊、寶和元帥印,十二月十九日帶領(lǐng)官兵及家屬一千二百余人到洱海接受 吳三桂改編安插,清廷授與李嗣興都統(tǒng)品級,后來曾任清朝陜西寧夏總兵等職。
史書記載
《康熙朝實錄》載如下:
(康熙元年夏六月)乙卯。兵部議覆、平西王吳三桂疏報、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從邊外投誠、繳偽冊寶印劄、帶領(lǐng)官弁兵丁家口一千二百余名、象馬無算。應(yīng)照例議敘。得上□日、李嗣興、著授都統(tǒng)品級。以下各官、從優(yōu)再議。
(康熙二十六年春三月)甲申。升參領(lǐng)李嗣興、為狹西寧夏總兵官。
(康熙三十年八月)予故狹西寧夏總兵官贈右都督李嗣興、祭葬如例。
墓葬
李嗣興墓在北京太子峪楊家墳,諭祭碑不知去向,只留下破裂的水盤和托著鰲頭的水泥托。不過誥封碑還在。
誥封碑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人臣奏開閫之勛謀猷克壯國家錫報功之典品秩加崇惟懋績樹乎師中斯寵命頒于身后樂原任陜西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李嗣興夙諳兵事久牙軍行壯歲從戎即著干城之望巖彊分鎮(zhèn)聿推保障之才洎乎受律中朝建麾全陜兵民藉以綏緝而斥口無驚將士樂其拊循而簡稽有法念茲勞勘奄爾淪徂宜沛殊恩俾加顯秩茲贈爾右都督光祿大夫於威抒誠報國式膺三命之榮班爵酬庸用慰九原之志尚承渥澤永賁泉壚康熙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
諭祭碑
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三日皇帝遣禮部郎中諭祭故都督同知管陜西寧夏總兵官事加贈右都督李嗣興之靈日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恤死報勤國家之盛典爾李嗣興性行純良才能稱職方冀遐齡怱聞長逝朕用悼焉特頒祭塟以慰幽魂嗚呼寵錫重壚庶沐匪躬之報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榮爾如有知尚克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