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董秉印同志董秉印,男,研究員,原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總設計師,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同志1939年8月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6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3年8月畢業(yè)于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所從事空空導彈總體設計工作。1981年12月到1984年,先后任總體所副主任、主任,負責“霹靂-5甲”空空導彈的總體技術工作,該型號是我國首次自行研制的脈沖體制雷達空空導彈,1983年因多種原因暫停研制。1984年4月,任空空導彈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型號技術工作。1992年被任命為某重點空空導彈型號總設計師,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和大小數(shù)百次試驗,使該型號設計定型靶試最終獲得了成功。該型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研制的新型空空導彈,現(xiàn)已開始成批生產(chǎn),是我國空軍現(xiàn)在主要的武器裝備。1993年11月被任命為新一代空空導彈總設計師,主持型號研制工作。在研制過程中,解決了多項技術關鍵問題,最終該項試驗獲得了成功,開創(chuàng)了我國空空導彈研制史上的先例。董秉印畢生從事空空導彈技術研究,在空空導彈總體技術上具有很高的造詣。他研制的某型號六自由度數(shù)學模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董秉印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航空工業(yè)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5年5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12月被國防科工委授予某某工程先進個人稱號,他主持的某重點型號科研項目2000年獲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個人榮立中航一集團一等功,還獲得部級二等獎等多項,2000年2月被俄羅斯國家工程院聘請為外籍院士。2000年6月30日7點05分因心臟病突發(fā)經(jīng)搶救無效逝世。
由董秉印同志主持負責的某型號設計技術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部級二等成果獎多項,并榮立部級一等功,被授予航空工業(yè)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先后被西北工業(yè)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被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
個人生平
公元2000年6月30日的早晨,對整個中國來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對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來說是一個撕心裂肺的早晨。 就在這個早晨,中航第一集團公司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總設計師董秉印,拖著極度疲憊的身體,推車走出家門。他像平常一樣微笑著與晨練中的人們打招呼,碰上型號線上的同志,又叮嚀了一番。
也許是連日的勞累,董總的步伐越來越沉重,每挪動一步都要拼命用盡全身氣力,他咬著牙,頑強地堅持著,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不能停下……一步,二步,突然眼前發(fā)黑,在四周傳來的驚叫聲中,董總倒下了。7時零5分,董總那顆不堪重負的心臟,永遠地停止了跳動。董總走了!
董秉印同志1939年8月出生在沈陽市郊區(qū)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1958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積極上進,于1963年2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63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工作至今,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空空導彈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總設計師,歷任兩個國家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
為了使我國的空空導彈能夠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董總高瞻遠矚,早在1984年他就下決心要搞新一代導彈。他在院領導班子的支持下,自籌經(jīng)費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預研,保留了一支從事新一代空空導彈研究的科研隊伍。為了新一代導彈的研制,董總不厭其煩地向有關部門匯報,甚至不揣冒昧上書鄧小平同志,要求盡快研制新一代導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93年1月,上級確定研制我們自己的新一代導彈,從此拉開了研制新一代導彈的序幕。
董總上任了,他同時身兼兩個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責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他為了使中國的空空導彈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早已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研制新的重點型號的戰(zhàn)斗。
為了新型號的研制,董總拼命了!晚上他挑燈夜戰(zhàn),節(jié)假日獨自關在辦公室里刻苦學習;工作上他不恥下問,無論是外國人、中國人,老同志、新同志他見人就問,見機會就學。他詳細地研究了國內(nèi)外各種先進的空空導彈的性能、技術指標,詳細地研究了各種載機的性能指標,他把新學的知識和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把外國的成果和自己的成果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設計思路,并親自動手編寫了39頁、兩萬多字的總體研制規(guī)劃,提出了一整套型號研制和型號管理中的方法、途徑和措施。他以自己全新的知識贏得了上級機關的信任,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促進了重點型號的立項。他以全新的知識用于新的重點型號,他提出的全新的設計思路令外國專家佩服,令國內(nèi)的競爭對手信服。他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取得了型號線上科技人員的信任。一位當年曾聲言,中國要研制新一代導彈,必須由外國人來擔任總設計師的外國專家,也佩服地說:“董,真了不起!”
重點型號責任重于泰山,重點型號的任何一個技術問題都事關飛行員的生命安全。董總對都江堰二王廟橫匾上題寫李冰父子的天道無親銘記在心,他經(jīng)常告誡科技人員:重點型號人命關天,搞不好就會機毀人亡。因此在科研工作上千萬不能說差不多,技術攻關一定要到位,技術決策一定要慎重,質量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他要求工藝人員、質量工程人員提前進入科研設計階段,并組織科研人員在大型試驗前認真進行設計質量復查,把一切問題暴露在地面實驗之中,把一切問題解決在地面實驗之中,把一切風險都消除在地面實驗之中,并特別強調:質量問題暴露得越徹底越好,解決得越徹底越可靠。1998年8月20日,是空空導彈研究院人異常振奮的日子;這一天,千里戈壁晴空萬里,在試驗基地的機場上,兩架銀色的戰(zhàn)鷹隨著指揮員起飛的命令,一陣呼嘯沖出跑道直上云天。隨著指揮員發(fā)射導彈的簡短命令,一枚導彈噴著火舌沖向靶機,只見靶機微微一顫立即凌空爆炸,指揮大廳里一片歡呼,年近花甲的董總情不自禁的跳了起來,激動地與現(xiàn)場指揮員擁抱在一起,淚如泉涌!
試驗的成功使我國空空導彈的研制水平由仿制攀上了自行設計的新臺階,它創(chuàng)造了兩個國際先進,一個國內(nèi)首創(chuàng),它使用的少煙推進劑解決了因導彈發(fā)射煙霧而造成飛機發(fā)動機空中停車的關鍵問題。
試驗的成功對董總個人來說也可說是功成名就,但董總并沒有因此而止步,他還要為新的型號去奮力拼搏,他要向新一代導彈進軍。
在女兒眼中,父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強烈地渴望中華民族強大昌盛、自強自立,不再受外來強權的欺辱。父親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和行動者,他堅信有所為的力量。不論在現(xiàn)實社會里遇到多少困難,他從未改變過自己的信念。
在同事眼中,董總一向是刻苦鉆研、嚴謹務實、謙虛待人,尤其關心空空導彈研究院的建設。研究院的發(fā)展靠什么?一靠技術,二靠人才……一個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絕活--別人不能輕易學會的絕活;不管型號研制多忙,預研一定不能丟……人才是研究院的無價之寶,沒有人才什么都搞不成……這些實實在在的話語一直還在董總“戰(zhàn)友”的耳邊回響。
在部隊眼中,董總永遠是向子弟兵提供合格先進裝備的守護神。董總曾說:向部隊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圣責任,研究院是國家隊,我們的水平就代表了國家的水平,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啊!我們目前的工作關系到國家的安危,關系到祖國的統(tǒng)一,還有什么任務比這更重要呢?所有參加重點型號研制的同志都應該為能夠承擔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能為有這個機會報效祖國而感到高興。
一千八百二十五個日日夜夜過去了,空空導彈研究院又有大批新型號走上了國防第一線,而這才是對董總的最好紀念,對航空報國精神的最佳詮釋。董總的一生,就像是一枚空空導彈在天空劃過的一條最壯美的軌跡,義無反顧地向目標沖刺。生亦為斯,死亦為斯……
終生學習,刻苦精神感人至深:
董總每天都在為工作奔忙,外人很少有與他暢談的時候,但每每短暫的接觸、交談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都使人受益匪淺。
有一天北京正下著雨,董總剛從沈陽協(xié)調工作路過北京,下榻在院駐京辦事處,我也正好出差到北京。因為下雨大家都不好出去辦事,我就叩開了董總的房門。董總正戴著老花鏡在看一本哈佛大學出版的《現(xiàn)代管理》一書。略作寒暄之后,董總就和我談起了現(xiàn)代管理。他津津有味地說:現(xiàn)代管理最看重的是人的管理,管理者最根本的是要學會尊重人,理解人?蒲腥藛T不管是總師或是課題組長,最重要的是要能團結人,要善于與人團結協(xié)作,是要把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等等。談了一陣以后,董總感嘆到:現(xiàn)在實在太忙了,很少能擠出時間靜下來看書,現(xiàn)在真有很多新東西需要學習。
看著董總那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使我在一陣感慨之后對董總有了更深的了解,平時只看到董總忙,忙得走路都是一路小跑,而董總卻在百忙中從來沒有放松學習。梅花香自苦寒來,董總之所以在花甲之年還能夠保持敏捷的思維,能夠對那么復雜的技術問題說得頭頭是道,如數(shù)家珍,原來這一切硬功都來自學習,董總也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了。
拼命工作,忘我精神堪稱楷模:
1997年7月,董秉印在某試驗基地為新型號導彈進行靶試做最后的準備。靶試的日子進入倒計時,他與工程技術員一起反復認真檢查。他告誡大家,科學試驗不會一帆風順,絲毫馬虎不得。然而,意外事故發(fā)生了:導彈剛滑出彈架,就在7000多米高空爆裂。靶試首發(fā)失利,霎時痛苦代替了歡笑。
要確認失敗的原因,得從方圓70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灘里找到導彈殘骸碎片。時值盛夏,戈壁灘就像一座大火爐。導彈碎片與色澤相似的小石頭混在一起,不彎下身子很難辨認,人人都摘去了遮擋強光的墨鏡,緊緊盯著熱浪滾滾的地面,沒兩天眼睛就布滿了血絲。20多天過去,該找的終于都找了回來。 帶著殘片,董秉印心情沉重地登上運輸機,回到洛陽。殘片分析工作尚未全面展開,爭論已呈白熱化,關于事故原因的推斷出現(xiàn)分歧:一種意見認為,問題出在發(fā)動機,應該更換發(fā)動機;董秉印與技術人員則認為,問題出在彈架方面。一次次爭論沒有結果,氣氛更趨緊張,有人勸他:你照上面意見辦就行了,何必再犟? 更換發(fā)動機的意見,也是出于讓先進武器早日裝備部隊的美好愿望,聽從這個意見,他個人幾乎不用擔風險,單位也可盡快受益,但這么一來,導彈所達到的水平,卻要大打折扣,而且事故所隱藏的技術障礙,將來很可能導致我國空空導彈事業(yè)的一場災難。圖片右一為董秉印董秉印要為正確的意見找到科學依據(jù)。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他帶領科技人員頂著壓力展開了一場科研攻堅戰(zhàn),反反復復做了大小數(shù)百個試驗,拿到上千個數(shù)據(jù),終于驗證了事故原因出在彈架方面。導彈定型靶試終于取得圓滿成功。8年實現(xiàn)了發(fā)達國家13年才達到的目標,董秉印向國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1998年秋天,董總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兩個多小時里歷敘了所有參試人員的感人事跡,卻對自己一字未提,但董總在試驗中的忘我精神卻是有口皆碑,感人至深?找换貤罡彼玖顜е謿J佩的心情告訴我們:去年靶試失利,各方面的壓力象一座大山向試驗隊壓來,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董總,他和試驗隊的同志們幾天幾夜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忍著失敗的痛苦,頂著種種壓力,一絲一縷的查找著失利的原因。失敗的折磨,連續(xù)的苦戰(zhàn),使董總的心臟病又一次復發(fā),但他仍然與試驗隊的同志們一起苦戰(zhàn)在查找事故的戰(zhàn)場上。當楊副司令員看到董總那憔悴的面容,虛弱的身體時心痛得難以自控,硬是力逼董總住進基地醫(yī)院,并給醫(yī)院下了死命令,無論如何也要治好董總的病。但董總即使在病床上也難以安枕,稍一好轉就又開始將有關人員叫到病床前研究排故問題。
董總就是這樣的人,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不管精神上有多大壓力,不管身休有多大痛苦,他都能把壓力和痛苦埋在心底,鎮(zhèn)定自若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使他與其他領導一起組織型號線上的同志們按照“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xiàn),措施得力,舉一反三”的要求有條不紊地查原因排故障,經(jīng)過數(shù)百次的試驗,終于排除了故障,取得了型號定型試驗的成功。
功高不居,廉潔自律人欽敬:
董總作為總設計師,他組織了多個型號的預研、試制和總體設計,他對中國的空空導彈事業(yè)的發(fā)展可說是功勛卓著了,但在董總身上卻絲毫看不到居功自傲的痕跡。
某型號定型靶試成功以后,院領導為了褒獎參試人員,特批試驗隊組織參試人員到敦煌去一睹珍奇深邃的敦煌文化,當時院在基地有兩臺面包車,試驗隊本來是要安排董總乘坐院里那帶有空凋、條件優(yōu)越的面包車前往敦煌的,但董總堅決不肯,硬是和大家一起擠在那輛租來的、設施簡陋的大轎車里去了敦煌。一路上董總和大家一樣自己到小飯館里買來了路上吃的干糧,和大家一起乘坐著那臺悶熱、顛簸的大轎車完成了敦煌之行。
從酒泉回洛陽,試驗隊包了一節(jié)硬臥車廂,按董總的年齡、職務、身體,另買一張軟臥床位誰也不會提出異議,但他仍堅持和大家一起坐在硬臥車廂里返回洛陽。
北京出差,董總也是和其他領導一樣,除了會議安排,總是和普通職工一樣住在簡易的招待所里,和大家一樣到食堂里排隊買飯。董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雖然經(jīng)管著上千萬、上億元的巨額經(jīng)費,但他從不去多占一分,更不會為自己去多花一分,他心里裝的只有奉獻,沒有索取。
作風嚴謹,質量第一作表率:
重點型號成也質量,敗也質量。這是董總的經(jīng)驗之談,也是董總留給我們的箴世良言。董總的科研作風一貫嚴謹,質量是他逢會必講,逢人必講的永恒話題。他要求科研人員無論何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有僥幸心理,都不要留下任何隱患,要把一切問題暴露、解決在地面實驗之中。并強調暴露得越徹底越好,只有暴露得徹底才能解決得徹底。為了防止設計中存在的先天性問題,他首倡提前進行設計圖紙復查,把問題解決在進場鑒定以前。
新千年的春天悄悄過去。重點型號的研制工作進入新階段,又一項重大試驗正在緊張籌備。董秉印感到時間更緊了。擴張性心肌病困擾著他,醫(yī)生告誡說:過度勞累會像點燃引線一樣,隨時引爆體內(nèi)的炸彈。藥為輔,鍛煉為主,他頑強地與疾病抗爭。三年多來,僅住了三次院,還都是被逼進去的,住院時間加起來不足一個月。
董秉印馬不停蹄地在洛陽、鄭州、成都、北京之間奔波。每到一處,都忙于技術協(xié)調、分析科研攻關成果和檢查零部件生產(chǎn),這項任務沒結束,另一項任務又催他啟程。讓我們看一看董總逝世前的一周,那超負荷的工作量,那壓在肩上的千斤重擔吧:6月21日他動身去成都,協(xié)調重點型號掛裝主力殲擊機的技術要求;24日他到北京,討論重點型號研制任務書,為研制新型號進行頂層設計、為國家利益據(jù)理力爭;原本安排3天的討論會,壓縮成2天,余下的1天,他用了半天時間,考察了為重點型號研制配套關鍵元器件的有關單位,下午又參加了重點型號可靠性會議;29日上午9點,他乘硬臥回到洛陽,沒有休息就直接參加了院結構調整會議,會議一直開到12點半,晚上他又參加了外事活動。董總太累了!熟悉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董總是為了心中神圣的事業(yè),默默地承受了一切生理的、心理的勞累。 2000年6月21日至29日,僅9天時間,他的足跡就在祖國的遼闊大地上繞了一個圈。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他留給導彈事業(yè)的最后一段艱難的跋涉。6月30日早晨7時05分,一顆赤子之心永遠地停止了跳動。
董秉印同志病逝后,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黨委、中航一集團黨組、中共洛陽市委、河南省企業(yè)工委先后作出了向董秉印同志學習的決定。2000年4月,中央企業(yè)工委在北京舉辦“董秉印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并號召中央企業(yè)干部、職工深入學習董秉印的先進事跡。2000年8月董秉印被追授為“航空科技英才”稱號。2001年4月,董秉印被國家人事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追授為全國國防科技工業(yè)系統(tǒng)勞動模范稱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光猶存。董總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那刻苦的學習精神,忘我的工作姿態(tài),嚴謹?shù)目蒲凶黠L,廉潔的高尚品質,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yōu)橥瓿伤淳沟氖聵I(yè),為完成重點型號任務而奮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