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爾雅》注本繁多,皆未令學界滿意。 郝懿行參考漢魏五家注,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 鄭樵注等前人注疏,廣泛徵引古籍,以聲音貫穿訓詁,探求詞源,并注重目驗考辨名物,數(shù)易其稿,歷時14年成書。國學大師 黃侃先生給《 爾雅義疏》以極高評價:“郝疏晚出,遂有駕邢軼邵之勢,今之治《爾雅》者,殆無不以為啟辟門戶之書!
版本
版本介紹
《 爾雅義疏》著成之后,并未立即刊刻,而是以抄本形式在學者間流傳。道光六年(1826), 阮元主持《皇清經(jīng)解》的編輯時,用 王念孫校讀本刻入,此為第一刻。道光三十年兩江總督 陸建瀛在江寧(南京),延請經(jīng)學名家 陳奐據(jù)《皇清經(jīng)解》本精心?笨,此為第二刻。這前兩次刻本均非 郝懿行原著全貌,而是 王念孫的刪改本。
正是由于前兩次刻本均非郝氏原著全貌,咸豐五年(1855) 楊以增據(jù)嚴鶴山傳抄 郝懿行原著全稿在蘇州刊刻,后胡耘續(xù)刻完成,是為第三刻。同治五年(1866), 郝懿行之孫郝聯(lián)薇又依據(jù) 楊以增、胡耘刻本重刊,并編入《郝氏遺書》,是為第四刻。光緒年間,崇文書局又重刻郝聯(lián)薇本,是為第五刻。
分系及優(yōu)劣比較
這五次刻本,前兩次均出自王念孫刪節(jié)本,是為刪本系統(tǒng);后三種均出自嚴鶴山傳抄 郝懿行原稿,是為足本系統(tǒng)。
二者相比,難分 軒輊。究其原因,足本系統(tǒng)雖得其“全”、刪本系統(tǒng)卻得其“精”。這是由于 郝懿行的學問在同時代學人中徘徊于第一流與第二流之間,比之王念孫尚有距離。其所著《 爾雅義證》本身 頗有 雜博不精之處,如第一卷開篇郝氏原稿說“爾雅之作,主于辨別文字、解釋形聲”,明顯與《爾雅》實際不符;又如《釋獸》“ 威夷”條, 郝懿行承用舊說“虎之有角者”而并把二字分開大肆發(fā)揮,但實際“威夷”就是“逶迤”,是 連綿詞,不能拆開的。王念孫將這兩處全部刪去也不算冤枉。因此《 爾雅義疏》經(jīng)第一流學者王念孫刪定反而轉(zhuǎn)精、錯誤減少,更利于學習。但由于足本系統(tǒng)保存郝氏全貌,對于研究學術(shù)史用途較大。
這五次刻本 楊以增、胡耘刻本流傳最少,其次則 陸建瀛刻本傳本也很少。而 陸本校勘尤精。
當代編輯
爾雅義疏 (清) 郝懿行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 爾雅義疏》,20卷(另有王念孫刪節(jié)本為19卷,有《清經(jīng)解》本)。成書于道光二年(1822) 。此 書是眾多疏解《 爾雅》的著作中最為詳贍、極便初學的一種。全書以《 爾雅》晉郭璞注為底 本,各條以大字首列《 爾雅》原文,次以雙行小字附列郭璞注,最后以雙行小字列郝氏疏文 。郝氏在考釋草本蟲魚鳥獸名物方面用力最多,他十分注重目驗,對于各種草木蟲魚往往有 詳細而確切的描述。郝疏對于郭注,不但加詳,還時有糾正;對于《說文》、《釋名》等書 ,也有一些批評。
《 爾雅義疏》著意以聲音通訓詁,但郝氏于古音之學并不精到,故在言及“音同”、“音近 ”、“ 雙聲疊韻”、“聲轉(zhuǎn)”和“ 一聲之轉(zhuǎn)”時,難免有失。清 王念孫對《爾雅義疏》稿本 作過刪訂,糾正了該書在論述聲韻方面的一些錯誤,并撰有《爾雅郝注刊誤》一卷(有《殷 禮在斯堂叢書》本),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