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格列高利七世(約1020~1085)Gregory Ⅶ
羅馬教皇(1073~1085)。意大利人。原名希爾德布蘭德。1020年生于格羅塞托省,1085年5月25日卒于薩萊諾城。青年時留學法國和德意志,后入修道院成為修士。曾在格列高利六世的手下任職。領導克呂尼運動。1054年被任命為副補祭,成為左右新教皇人選的關鍵人物。1058年助尼古拉二世上臺后,被擢升為大副祭。1059年4月13日頒布著名的教皇選舉法,規(guī)定教皇只能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chǎn)生,世俗封建主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不得干預,并禁止買賣圣職和教士婚娶。1073年4月22日當選為教皇,稱格列高利七世,繼續(xù)領導與推動克呂尼運動,鼓吹教皇權(quán)力至高無上,反對世俗君主操縱主教敘任權(quán)。從而使教皇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間的權(quán)力之爭日趨激烈。1076年2月在羅馬公教會議上宣布革除亨利四世教籍,廢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1077年冬季親往教皇居地卡諾莎堡請罪,教皇聲威大震。亨利四世的地位穩(wěn)定后,于1084年3月21日舉兵攻占羅馬,另立教皇克雷芒三世。格列高利七世逃到南方的薩萊諾城。1606年教皇保羅五世追謚其為圣徒。
[1]早年
格列高利七世出生于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地區(qū),他的房子今天還在那里可以參觀。他少年時被送到羅馬上學。他的一個叔叔在一個修道院里。他的教師中可能包括教宗格列高利六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廢黜格列高利六世并將他逐到德國時格列高利七世伴隨他的教師到德國。后來他承認他并不希望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但他在德國的經(jīng)驗對他來說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為他后來的政治打下了基礎。在科隆他繼續(xù)他的學業(yè)。他隨教皇良九世回到羅馬。他一開始的任務是神事,上升到教會的副執(zhí)事。作為教皇的使節(jié)他出使法國,在那里他處理了貝朗瑞的問題。貝朗瑞就圣餐的見解引起了一些爭論。
良死后他作為羅馬人的使者被派到皇帝那里去討論良的繼承人的問題;实郾硎舅С志S克托二世。維克托二世當任后再次派格列高利做為去法國的使節(jié)。斯德望十世被選為教皇時沒有與皇帝商量,因此格列高利被派到皇帝身邊來保證皇帝的支持。格列高利通過皇后得到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但他回到羅馬前斯德望十世就死了。羅馬貴族打算借這個機會選舉他們自己的教皇本篤十世,脫離皇帝對教皇位置的控制。在格列高利的努力下這個危機沒有爆發(fā),最后他反對羅馬貴族的本篤十世而支持尼各老二世。尼各老二世在此后兩個十年中的政治是試圖脫離各方對教庭的控制,他聯(lián)合意大利南方的諾爾曼人和意大利北方的反德國勢力。
尼各老二世下令將來的教皇由大主教的聚會選舉而出,這樣他得以使得教皇的選舉脫離羅馬市民和貴族的影響,并盡可能地縮小德國的影響。尼各老二世死后亞歷山大二世當選為教皇,此時當時的人越來越感覺到格列高利是教庭的靈魂。當時的政治情況,尤其德國的情況對教庭非常有利,雖然如此要有效地利用這個時機依然是不易的,亞歷山大死時他的地位說明了格列高利的政策的英明。
[2]當選為教皇
1073年4月21日亞歷山大二世去世,格列高利被選為教皇。他的對手對他當選的方式表示非常不滿。這些不滿是在他當選數(shù)年后提出的,因此他們可能并不表示他的選舉的確不正當,而是事后他的敵人對他的攻擊。不過格列高利自己承認說他的選舉非常不規(guī)則,1059年所發(fā)表的法律中規(guī)定的程序沒有被執(zhí)行。
格列高利七世最主要的政治題目是他與德國之間的關系。亨利三世死后德國國王的地位下降了很大。他的兒子亨利四世對內(nèi)有許多困難。對教皇來說這是一個可圖之機。此外對格列高利七世來說有利的時亨利四世此時才23歲,還沒有多少經(jīng)驗。
在此后兩年中亨利四世面對著薩克森的叛亂因此不得不以任何代價與教皇取得一致。1074年5月亨利四世不得不在紐倫堡在教皇使節(jié)面前強調(diào)他斷絕觸犯了教皇的人(包括他自己的朋友)的關系,下誓服從教皇和支持教皇對教會的改革。這個姿態(tài)使他獲得了教皇的信任。但當他1075年6月9日戰(zhàn)勝了薩克森叛亂后他立刻就放棄了這個姿態(tài)。他立刻開始著手重新建立他對意大利北部的主權(quán)。
他下令進攻北意大利并將一個自己的親信派為米蘭的大主教。同時他試圖聯(lián)合意大利南部的諾爾曼人。12月8日格列高利七世寫了一封信給亨利四世責怪他背信棄義,同時他派人給亨利帶去一個親口信說亨利的罪過不但足以使他被革除教籍,而且足以使他喪失他的王位。但此時格列高利七世自己也面臨著敵人。他甚至于圣誕夜被劫持,但第二天又被釋放。
[3]與皇帝的爭執(zhí)
格列高利七世對亨利四世的嚴厲批評激怒了皇帝和他的宮廷。他們于1076年1月24日匆忙在沃爾姆斯召集了一次帝國大會。亨利在德國教會高級僧侶中有不少敵人。一個羅馬大主教也匆忙趕到沃爾姆斯。大會決定格列高利七世的錯誤使他不適合教皇的職務。大會通過了兩條文件:所有的主教表示他們的忠誠,亨利五世發(fā)布的一條文件中決定格列高利七世被廢黜,羅馬教庭必須選舉一個新的教皇。大會派兩個主教到意大利去宣布這個決定。在皮亞琴察他們讓倫巴德的主教們也通過了一個類似的決定。
格列高利七世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否認他的王位,解除他的臣民對他的義務。亨利四世到此為止不得人心,因此教皇的這個決定立刻得到了亨利的反對者的支持。他們借這個機會開始反對亨利。當亨利再次召開帝國大會時只有少數(shù)他的追隨者參加。薩克森人利用這個機會再次造反,反對亨利的人不斷增加。
[4]卡諾莎
對亨利來說情況非常不利。10月德國貴族召開會議選舉一個新的國王。只是由于他們無法達成一個協(xié)議亨利得以保留他的王位。但對亨利來說這只不過是一個拖延而已。聚會的貴族要求亨利向教皇道歉并服從教皇。他們還決定假如亨利在一年內(nèi)沒有獲得恢復教籍的話那么他就失去了他的王位,即使他們還沒有找到他的繼承者。對亨利來說別無他路可以選擇。亨利首先派了一個使者去見教皇要求恢復他的教籍,但格列高利拒絕了他的請求。因此他決定親自去意大利。
格列高利此時正在去曼圖亞的路上,雖然他上路前德國貴族答應保護他,但他們的保護軍卻沒有來。亨利在他去意大利的路上經(jīng)過勃艮第,他在那里受到巨大的歡迎,但他還是決定采取慊悔的方式來獲得他的教籍。格列高利聽說亨利到了,他立刻逃到卡諾莎。亨利慊悔的故事后來成了一個傳說。實際上此前雙方進行了長久的商量,亨利的慊悔的舉動也是事先約定的。格列高利非常不愿讓亨利重新獲得他的教籍,但他被圍困在卡諾莎無法履行他的教會的職務,最后他的宗教義務終于戰(zhàn)勝了他的政治考慮。
這個折衷方案并沒有解決雙方爭執(zhí)的大問題:誰有權(quán)任命主教的問題。
[5]再次革除亨利的教籍
格列高利七世革除亨利的教籍是一種打擊亨利的方式,而不是因為亨利真的犯了罪,這一點德國造反的貴族們是很清楚的。因此亨利獲得他的教籍后德國的貴族繼續(xù)反對他,他們選舉了一個反皇帝士瓦本公爵魯?shù)婪颍谶@次選舉中教皇的使節(jié)在場來監(jiān)督選舉過程。此后幾年中格列高利七世繼續(xù)他的這個中立政策。德國境內(nèi)的情況是兩個皇帝的力量差不多,雙方都企圖獲得他的支持。這使得他的地位非常舒適,但同時雙方現(xiàn)在都對他喪失了信任。1080年1月27日魯?shù)婪蛟谝粓鰬?zhàn)役中獲勝,格列高利七世錯誤地估價了這次勝利的意義,在薩克森人的驅(qū)使下他放棄了他的中立立場并于3月7日再次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
但這次他的決定與他上次的決定不同了,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次革除亨利的教籍是不公正的。許多人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承認這樣的決定。更糟糕的是10月16日魯?shù)婪蛩懒,而他的繼承人公爵赫爾曼沒有他的威信無法號召格列高利七世在德國的追隨者。1081年8月赫爾曼被逐。此時亨利四世達到了他權(quán)力的頂峰。他也已經(jīng)很有經(jīng)驗了。他拒絕承認革除他的教籍,因為這個決定無理。6月16日他在布里克森召開集會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同年他開始對格列高利用兵。格列高利此時的境況非常不好。13個大主教背叛了他。羅馬向亨利投降。1084年3月24日亨利設立了一個反教皇克萊門三世。克萊門正式加冕亨利為皇帝,格列高利被迫出逃羅馬。
[6]對歐洲其它國家的政策
格列高利七世與歐洲其它國家的關系與他與德國的關系緊密結(jié)合。由于他必須將他的精力集中到德國皇帝上,因此他往往對其它君主比較退讓。但是諾爾曼人的態(tài)度使他非常失望。尼各老二世對諾爾曼人做的退步使得他們得以在意大利中部得手,但這一步?jīng)]有能夠保證他們的忠心和對教皇的保護。當格列高利七世受到亨利的迫害時諾爾曼人對此毫不關心。只有在當格列高利七世受到生命威脅時他們才出面干涉。
格列高利七世企圖宣布對一些國家擁有占有權(quán)?莆骷魏腿龆u被認為是教會所有。西班牙和匈牙利也被看做是教會的產(chǎn)業(yè)。他還試圖讓丹麥國王承認他是教會手下的一個領主。法國國王腓力一世販賣教職,對教會進行打擊,格列高利七世因此對他警告,1074年似乎腓力也將被革除教籍和免除王位了,但格列高利七世決定不樹立太多的敵人,因此沒有對腓力采取任何行動。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也利用這個機會,他直接介入教會內(nèi)部的事物、命名主教和修道院院長。對教皇對他的規(guī)勸他絲毫不介意。格列高利七世毫無力量來對付威廉,最后他采取了閉眼不觀的態(tài)度,而且還承認了威廉的一些做法來表示他對這些做法的主權(quán)。
格列高利七世與幾乎所有的基督國家建立了一定的聯(lián)系,但這些聯(lián)系并沒有完成他在其中寄托的希望。他與波蘭、俄羅斯和波希米亞有信件往來。他與毛里塔尼亞的國王有友好的信件往來。他企圖使亞美尼亞更加靠近羅馬但沒有成功。他尤其對東方感興趣。羅馬與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分裂對他來說是一個大的打擊。他努力試圖重建過去的友好關系。他成功地與拜占庭皇帝邁克爾七世保持聯(lián)系。當阿拉伯進攻基督教圣地的消息傳到羅馬時格列高利七世考慮進行遠征來恢復教會對東方的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高利七世改革教會的努力并不是孤立的,他在其它國家獲得了一些支持者。
[7]內(nèi)部的政治和改革
格列高利七世相信教會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其目的是將全人類組織在一個單一的,執(zhí)行上帝的欲望的社會中。因此教會高于任何人造的機構(gòu),尤其高于國家,而教皇作為教會的首領是上帝在人間的統(tǒng)治者,因此任何對他的不服從也是對上帝的不服從,也就是背離基督。但這個解釋的結(jié)果是教會得消滅所有的國家。因此作為一個政治家格列高利七世不得不采取一個折衷的手段。他承認國家作為一個統(tǒng)治機構(gòu)的存在,他將教會與國家的同時存在解釋為上帝的意愿并強調(diào)教會與帝國的統(tǒng)一的重要性。但他從未想到過將這兩個勢力作為平等的來看待。對他來說教會在國家之上是毫無疑問的和不可討論的。
他希望所有的爭論都在羅馬決定,希望所有的請求都由他本人親自決定,希望將教會的組織中央集權(quán)在羅馬,這種做法當然會削弱主教們的權(quán)利,因此這些主教們不愿自動地放棄他們原有的權(quán)利而試圖保持他們的自由。他的在任期間他經(jīng)常與教會中的高級官員發(fā)生矛盾。
這些爭論和斗爭與他支持牧師的禁欲和反對販賣教職是聯(lián)在一起的。格列高利七世并非禁欲的創(chuàng)始人,但他比他的前任更積極地推動這個決定。他1074年下令人們可以不服從同意牧師結(jié)婚的主教的命令和不向他們交稅。這些決定遭到了廣泛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