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趙可金,男,1975年生5月生,山東省人,1997年畢業(yè)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政治系。2000年進入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攻讀法學(國際政治專業(yè))碩士學位。2002年提前攻讀法學(國際關系專業(yè))博士學位,師從倪世雄教授和孫哲教授。現(xiàn)為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系 / 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法學博士。復旦大學選舉與人大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公共關系協(xié)會咨詢專家,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美國國會東西方中心“未來領導者”項目會員, Journal of Political Marketing 編委。
教育背景
趙可金
2007.6-8 美國國務院 美國政治與政治思想進修班 獲結業(yè)證書;
2002-2005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關系專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
2000-2002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專業(yè),法學碩士;
1993-1997 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政治系,政治教育專業(yè),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1-今 清華大學中國戰(zhàn)略與公共外交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2009-2011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系 / 國際問題研究所 副教授
2007-2008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破格晉升副教授;
2005-2007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2002-2005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助理輔導員、人才工程預備隊隊員;
1997-2000 山東省青州市委組織部 干部
所獲獎勵
2011.11 《美國學:政治維度與中國意義》榮獲第25屆華東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圖書二等獎。
2008.10 《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榮獲上海市第七屆鄧小平理論與優(yōu)秀宣傳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2006.10 專著《營造未來:美國國會游說的制度解讀》榮獲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2006.08 博士論文《合理性與合法性的重構》榮獲復旦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
2005.07 榮獲“上海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榮譽稱號;
2005.06 榮獲復旦大學“謝希德美國研究獎學金”。
2004.10 榮獲復旦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松山湖獎”。
2003.10 榮獲復旦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笹川良一獎”。
2002.10 榮獲“上海市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2002.10 獲復旦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笹川良一獎”。
1996.09 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1996.05 被評為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十大杰出青年學生”。
編輯本段主要學術興趣
主要研究興趣在于從中國角度,探討全球化時代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研究全球化時代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及其制度成長。這一主題分別在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國政治外交研究、美國政治和外交對中國政治和外交的啟示研究和現(xiàn)代競選政治與營銷政治研究等幾個層面展開。
中國政治與國際關系研究
主要思考中國和平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比如新國家觀、新外交觀、新發(fā)展觀、新安全觀、新秩序觀和新文明觀,以及這些基本視角之下的具體理論問題。初步成果是《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該書是國內同類教材的第一本。目前,正在進行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發(fā)展研究。
外交理論
尤其是新中國外交研究 。主要研究全球化時代外交理論的新發(fā)展,集中在中國外交理論研究上,考察中國未來外交面臨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戰(zhàn)略問題,特別是關于公共外交、首腦外交、外交制度轉型、外交民主化和社會化、中國國家形象戰(zhàn)略等領域。初步成果有:《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年版)、《競爭中的對話——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研究》(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待出版)、《合理性與合法性的重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解讀大量外交檔案材料,已經修改完畢,共計 35 萬字)、《外交學概論》(承擔首腦外交、公眾外交和中國外交三章,與 陳志敏 教授、肖佳靈副教授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上半年出版)。
美國政治與外交研究
尤其是府會關系研究 。美國是研究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理論的重要參照國家,我的研究興趣集中于美國政治邏輯的研究,考察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在處理國內社會問題和國際社會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的大國戰(zhàn)略提供參照系。初步成果有:《營造未來:美國國會游說的制度解讀》(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上海市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領導美國——美國總統(tǒng)制及其政治形態(tài)研究》(專著,已完成 60 %的內容),《美國國會對社會問題的治理研究》(已完成,與 孫哲 教授合作)。目前正在進行美國學界對美國政治研究的學術綜述研究。
競選與政治營銷研究
政治營銷是現(xiàn)代政治技術的新發(fā)展,也是國家與社會關系在信息化時代的新發(fā)展,包括競選營銷、領導營銷、政府營銷、游說營銷、媒體營銷、公關營銷和國際政治營銷(尤其是公共外交)等內容。 2006 年以來,我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對于中國內政和外交戰(zhàn)略的重要性,先后與美國布魯斯·紐曼、英國珍妮佛—李·瑪仕蒙等學者取得聯(lián)系,并與孫鴻、何俊志、沈國鱗、張哲馨等構成了一個政治營銷研究的學術社群,今后一段時間在國內學術界推動政治營銷研究。初步成果:《政治營銷學導論》(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年上半年出版)、《營銷總統(tǒng)——選戰(zhàn)中的政治營銷》(布魯斯·紐曼著,張哲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撰寫了該書的導讀),目前正在進行政府營銷和國際政治營銷的研究。
編輯本段承擔課題和參與課題
2011年11月 共同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我國的公共外交研究:戰(zhàn)略與策略”;
2011年10月 主持教育部自主科研計劃課題“中國的公共外交戰(zhàn)略與策略研究”
2010年10月 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后奧運時代的北京形象與公共外交”
2011年2月 主持教育部紀念建黨九十周年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外交的歷史經驗研究”
2010年6月 主持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項目“軟實力與中國公共外交研究”
2011年6月 主持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項目“中國軟實力研究”
2009年10月 參與教育部重大項目“未來十年我國國際環(huán)境預測研究”(課題負責人劉江永)
2007 年 5 月 參與“ 985 工程”二期美國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項目“美國政治的理論研究”項目
2006 年 9 月 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美國國會對社會問題的治理”。
2006 年 12 月 獨立承擔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美國共產黨研究”課題;
2005 年 12 月 參加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的地緣政治及其戰(zhàn)略研究”;
承擔“全球化時代的地緣政治理論”子課題。
2002 年 10 月 參加參與教育部人文重點基地項目“美國國會制度變遷與文化生態(tài)”
2003 年 11 月 參加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國際問題研究的學科創(chuàng)新”
2005 年 10 月 獨立承擔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公共外交與亞太國際關系”;
2003 年 8 月 獨立承擔上海哲學社科項目“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的戰(zhàn)略與策略”;
2001 年 12 月 參與上海市社科項目“ 21 世紀全球政治范式研究”; 負責“文化主義與國際關系”
編輯本段學術成果
專著、合著、編著和譯著
趙可金著:《當代中國外交制度的轉型與定位》,時事出版社2012年版;
趙可金著:《外交學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趙可金著:《軟戰(zhàn)時代的中美公共外交》,時事出版社2011年版。
韓方明主編、趙可金、柯銀斌副主編:《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趙可金著:《美國學:政治維度與中國意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陳志敏、肖佳靈、趙可金著:《當代外交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趙可金、孫鴻著:《政治營銷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版。
趙可金著:《全球公民社會與民族國家》,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倪世雄著:《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著:《營造未來:美國國會游說的制度解讀》,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孫哲主編、趙可金副主編,《美國國會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
孫哲主編、趙可金副主編,《美國國會研究》(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版;
參著:《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歷史選擇》(黃仁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6 、 7 章);
參著:《 21 世紀全球政治范式研究》, 2005 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第 3 章)
合著:《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案例與分析》,時事出版社 2004 年版;(撰寫第 5 、 9 章)。
參著,《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述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撰寫第 12 章)。
合譯:《全國人大制度研究》(與何俊志合譯),法律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合譯:《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與任曉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翻譯 13 - 14 章)
咨詢報告
2008 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傳播對中國政治宣傳的啟示”。
2007 年,“美國對香港選舉的介入及其對策”。
2007 年,“美國國會對華經貿政策采取立法行動及其對策”。
2007 年,“美國對北京奧運會的抵制陰謀及其對策”。
2007 年,“中國能源外交戰(zhàn)略及其對策建議”。
2006 年,“臺灣政局的變化及其政策建議”,
2005 年,“以色列對美外交工作及其對中國啟示”。
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及其轉載學術論文
趙可金:“人文外交:全球化時代外交的新形態(tài)”,《外交評論》2011年第6期;
趙可金,“統(tǒng)籌外交:對中國外交能力的一項研究”,《國際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
趙可金,“網絡外交的興起:機制與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5期;
趙可金:“經濟外交的興起:機制與趨勢”,《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期;
趙可金:“美國學界對美國總統(tǒng)政治的研究:歷史與理論”,載《國際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
趙可金:“美國學界對美國政治的研究”,載《美國研究》,2010年第1期,第93—115頁。
趙可金,劉明智:“結構剛性與制度約束——試論美國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問題”,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3期,第47—51頁。
趙可金:“東北亞合作中的中國公共外交 ”,載《當代世界》,2010年第7期。
涂怡超,趙可金:“宗教外交及其運行機制”,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2期。
趙可金:“西方關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偏見”載《紅旗文稿》,2009年第9期,第18—21頁。
趙可金:“奧巴馬新政府的東亞戰(zhàn)略及其對朝核問題的影響”,載《和平與發(fā)展》,2009年第3期。
倪世雄,趙可金:“美國政治的邏輯:一項研究議程”,載《美國研究》,2009年第3期。
趙可金、曾慶峰:“政治營銷:后工業(yè)社會的政黨政治”,《美國問題研究》 2009 年季刊;
孫哲、趙可金著:“美國國會對腐敗問題的治理研究”,《清華大學學報》 2009 年第 2 期;
趙可金著:“美國大選與美國政治的走向”,《國際政治研究》 2009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美國學界對國會政治研究的范式變遷”,《國際政治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趙可金著:“美國政治營銷的興起”,《美國研究》 2008 年第 2 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要轉載;
趙可金著:“全球化時代的新地緣理論”,《清華大學學報》, 2008 年第 5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要轉載;
趙可金著:“試論現(xiàn)代外交制度的民主化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8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印度圍繞《美印核協(xié)議》對美國的游說”,《南亞研究》 2007 年第 4 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政治轉載》;
趙可金著:“首腦外交及其未來趨勢”,《教學與研究》, 2007 年第 12 期;
趙可金著:“論世界反美主義現(xiàn)象及其走向”,《國際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中國大陸 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四十年”,《東亞研究》(臺北) 2007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全球化時代外交制度的挑戰(zhàn)與轉型”,《外交評論》 2006 年第 6 期;
趙可金著: “ 從舊多邊主義到新多邊主義 ”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6 年第 7 期;
趙可金、倪世雄著: “ 自由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 ” ,《復旦學報》 2006 年第 2 期;
趙可金、倪世雄著: “ 主權制度的歷史變遷及其未來重構 ” 《教學與研究》 2005 年第 10 期;人大復印資料《國 際政治》 2006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 “ 硬外交、軟著陸:中國外交新思維形成與影響論文 ” 《國際觀察》 2005 年第 5 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政治》 2006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 “ 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邏輯及其批判 ” ,《復旦學報》 2004 第 5 期;
趙可金著: “ 美國軍工集團與中美關系 ” ,《和平與發(fā)展》 2004 年第 3 期;
趙可金著: “ 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 ”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4 年第 4 期,人大復印資料 《國際政治》 2004 年第 7 期轉載;
趙可金著: “ 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 ” ,《復旦學報》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政治》 2003 年第 9 期轉載;
趙可金著: “ 美國國會委員會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 ,《國際觀察》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政治》 2004 年第 3 期轉載;
趙可金、朱錦屏: “ 美國競選財政中的軟錢革命 ” ,《美國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任曉、趙可金等: “ 意識形態(tài)與外交政策 ”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3 年第 1 期;
孫哲、王義桅、趙可金: “ 美國國會:美國研究的新支點 ” ,《復旦學報》 2002 年第 5 期。
趙可金著: “ 美國憲政民主與國會游說 ” ,《國際觀察》 2002 年第 5 期
章偉、趙可金: “ 全球化及其政治后果 ” ,《國際觀察》 2002 年第 4 期;
王義桅、趙可金: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際問題及臺港澳問題片)主任會議綜述 ” ,發(fā)表于《教學與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一般期刊和論文集論文
趙可金著:“美國中期選舉與美國政治的走向”,《美國問題研究》(第六輯,倪世雄,劉永濤主編),時事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著:“ 21 世紀的中美關系如何發(fā)展 ”,《學術月刊》 2007 年第 11 期;
趙可金著:“臺灣政局的變化及對兩岸關 系的影響”,《學習月刊》 2007 年第 19 期;
趙可金著:“論掌握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全球化與和諧世界》(梁守德等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著:“媒體外交背離美國精神”《世界知識》, 2007 年第 7 期;
趙可金著:“為臺灣作嫁女的卡西迪公司”,《社會觀察》 2007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中期選舉后美國的政治走向”,《學習月刊》, 2007 年第 1 期;
趙可金著:“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智庫”,《社會觀察》 2006 年第 8 期;
趙可金著:“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智庫”,《社會觀察》 2006 年第 8 期;
趙可金著:“布什政府對臺政策的新變化”,《學習月刊》, 2006 年第 13 期;
趙可金著:“美國轉型外交走向何方”,《學習月刊》, 2006 年第 7 期;
趙可金著:“理性解讀中國威脅論”,《學習月刊》, 2006 年第 5 期;
趙可金著:“美日同盟還能走多遠”,《學習月刊》, 2006 年第 3 期;
趙可金著:“解析美國的伊朗棋局”,《學習月刊》, 2006 年第 1 期;
倪世雄、趙可金 :“和諧世界:一種新的國際政治文明觀”,《全球化與和諧世界》(梁守德等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7 年版;
趙可金著:“從老多邊主義到新多邊主義”,《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潘忠岐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趙可金著:“試論臺灣當局對美國國會的游說活動”,《美國國會與臺灣問題》(孫哲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趙可金著:“新時期中國對美國國會外交工作的思考”,《美國國會與臺灣問題》(孫哲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趙可金著:“中國外交新思維的形成及其影響”,《全球化與中國和平發(fā)展》(程偉主編),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趙可金著: “ 新帝國主義與全球共和秩序 ” ,發(fā)表于《超越威斯特伐利亞》(陳玉剛主編)時事出版社;
趙可金著: “ 一種人文視野的全球化理論 ” ,發(fā)表于《國際關系理論新視野》,文匯出版社 2002 年版;
報紙評論論文
2001 年以來,先后在《經濟觀察報》、《聯(lián)合早報》、《科學時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周刊》、《廈門日報》、《先驅論壇報》、《了望東方周刊》、《東方早報》、《浦江同舟》、《廣交鏡》、《 21 世紀經濟報道》、《世界知識》、《環(huán)球》等報紙和雜志發(fā)表國際時事評論 300 多篇,詳細篇目從略。
編輯本段主要學術交流
2007 年 10 月,訪問美國夏威夷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廣島大學。
2007 年 6 月- 8 月,訪問科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領導中心)、馬薩諸塞大學 Donahu 研究所、耶魯大學政治系、弗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美利堅大學國會總統(tǒng)研究中心、國會、傳統(tǒng)基金會等。
2006 年 4 月,在復旦大學參加“中國外交談判”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6 年 9 月,在揚州參加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學術年會
2006 年 4 月,訪問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大學、遠景基金會、中央警察大學等,并先后參加“兩岸國際政治研究”、“反恐戰(zhàn)爭與中美關系”研討。
2005 年 7 月,訪問朝鮮首都平壤和開城等地。
2004 年 5 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參加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
2004 年 5 月,在上海西郊賓館參加中國國家安全高層論壇。
編輯本段主要開設課程
政治學理論研究專題、外交學原理、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世界與中國、公共外交比較研究(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