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謝英伯(1882一1939),原名華國,號抱香居士,廣東嘉應(yīng)(今梅縣)人。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報人。1928年秋,謝英伯在廣州創(chuàng)辦中國新聞學?茖W校。
生平
謝英伯生于清光緒八年(1882)五月二十九日。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6歲開始學英語,翌年考進香港皇仁書院,接受西洋教育。
謝英伯從小受其父親的影響,愛自然,喜歡旅行,好歷史,特別對新聞事業(yè)有濃厚的興趣。他在皇仁書院就讀三年之后,就回廣州從事他喜歡的新聞事業(yè),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被帝國主義和腐敗的清政府鎮(zhèn)壓下去之后,清政府與十一國代表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激起愛國的仁人志士在國內(nèi)和日本先后出版大批書報、雜志,宣傳反清思想,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對謝英伯影響極大。1902年,他擔任《亞洲日報》總編輯,奮筆評論時政,倡導女權(quán)。1904年又主辦《開智日報》。此后,他先后在《中國日報》、《東方報》、《少年中國報》、《拒約報》、《國民黨周刊》、《民國日報》等20多間報刊社任職。
謝英伯除任報社編輯、記者之外,還從事教育工作。1901年,謝英伯與黃晦聞等人,在廣州河南龍溪首約創(chuàng)辦“群學書社”,搜集書籍及中外報刊,設(shè)立群眾閱書報處,并設(shè)編輯、辯論、體育三部。后又增設(shè)教育部,轉(zhuǎn)遷海幢寺,易名“南武公學會”,籌辦學堂。當時廣州讀書風氣日盛,政府的財力人力不足,獎勵紳民捐資辦學,于是,民辦的私立學校應(yīng)運而生。清末,南武學堂、坤維女子學堂和廣東光華醫(yī)學堂,均是廣州較有名的私立學校。
謝英伯等人籌辦的學堂,初名南武兩等學堂,經(jīng)省學務(wù)處立案批準,于1905年3月3日開學,校址在海幢寺園照堂。謝英伯為校長,由“南武公學會”同仁分任教職,任教的老師多為社會名流。校中男女同校,開辦后很得社會人士看重。謝英伯擔任校長數(shù)月,后由何劍英接任。他們不斷擴充校舍,增加設(shè)備,而且特別注重體育科。1912年,南武學堂更名南武中學,并附設(shè)小學,謝英伯再任校長。南武中學后發(fā)展為廣州河南最大的中學,培養(yǎng)了不少體育人才,其中有的成為廣東體育界元老。
1906年,謝英伯第一次離開南武中學之后,曾先后任教于梧州中華學堂、香港安懷女學校、圣約翰學校、保羅書院、檀香山華文學堂等校。此期間,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1907年,謝英伯在香港加入同盟會,并任香港支部主盟人,負責吸收同盟會員入會的主盟事務(wù),經(jīng)他吸收的會員,不少后來成了民國要人。
1908年,孫中山領(lǐng)導云南河口起義失敗之后,600多名起義戰(zhàn)士突圍撤入越南,被法國當局解除武裝后押去新加坡,后輾轉(zhuǎn)到了香港。當時在香港的謝英伯千方百計設(shè)法資助,并積極籌款幫助起義戰(zhàn)士返回原籍。
1910年2月,謝英伯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的籌劃工作。1911年4月廣州起義(后俗稱黃花崗起義),因?qū)嵙沂舛 5舜纹鹆x影響極大,面對清政府的血腥鎮(zhèn)壓,激起革命者的強烈反抗。是年8月,黃興派遣東方暗殺團成員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雙門底(今北京路)用炸彈傷鎮(zhèn)壓黃花崗起義的劊子手、水師提督李準。林冠慈當場犧牲,陳敬岳被捕,后英勇就義。謝英伯因參加組建東方暗殺團,當林冠慈犧牲之后,已難以在香港立足,只得離港亡命檀香山,執(zhí)教于華文學堂,并參辦《自由報》,對保重黨作抨擊。同時,他參加向華僑籌款,支援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1911年,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后,孫中山回國,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其時,謝英伯回國晉謁孫中山,在南京停留不久,便奉孫中山之命,回廣州任同盟會粵支部部長。
1912年4月,廣東省議會正式選舉胡漢民為都督。胡即位后,請謝英伯當他的高級顧問。
1913年7月,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爆發(fā),謝英伯在廣州主辦《討袁日報》,猛烈抨擊袁世凱。9月“二次革命”失敗,廣東局勢逆轉(zhuǎn),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等人,謝英伯只得又逃亡美洲。路經(jīng)日本時,他拜會了當時已轉(zhuǎn)赴日本的孫中山。其時,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正式成立,謝英伯立即加盟中華革命黨,再次受孫中山之命任美洲中華革命黨組織員。此后兩年間,他與林森、馮自由、鄧家彥等人分赴美、加各地籌款,并創(chuàng)立五六十個中華革命黨分部。
謝英伯一向勤奮學習,他在美洲時一方面從事革命活動,一方面努力求學,先后進加州大學、和門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雅倫學校修習政法社會學科,尤其對勞工運動深有心得體會。
1915年底,謝英伯聞訊云南護國軍起義討袁,他即經(jīng)日本返國,翌年夏抵達上海。在上海期間,他經(jīng)常到環(huán)龍路(今南昌路)63號與孫中山會晤。其時,孫中山正在專心苦讀,希望尋找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理論、方針和政策。
1917年7月,謝英伯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7日抵達廣州。9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職,建立反對段祺瑞反動政權(quán)的中華民國軍政府,謝英伯被任命為大元帥府秘書。1918年,謝又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是年春天,陸榮廷、唐繼堯等西南軍閥加緊策劃推翻孫中山軍政府的活動,5月,孫中山被迫辭去了大元帥職務(wù),離開廣州。但謝英伯仍堅持留在廣州,其后因發(fā)動電燈公司及自來水廠工人罷工,桂系軍閥要捉他歸案,謝英伯只得匆忙逃離廣州赴香港。
1920年8月12日,陳炯明率軍回粵,兵分三路進攻桂軍,廣東民眾紛紛響應(yīng)。經(jīng)兩個月的戰(zhàn)斗,驅(qū)逐了桂系勢力;涇姺祷浐螅x英伯又回到廣州,積極開展勞工運動,組織互助社,開設(shè)醫(yī)院,并主辦《廣州日報》、《互助日報》。此時他成為隱藏不露的勞工運動領(lǐng)袖之一。
1922年6月,陳炯明突然發(fā)動武裝叛亂。陳炯明叛亂后,自稱為客家人,陰謀利用海員中人數(shù)不少的客家人支持自己。謝英伯對此廣泛印發(fā)傳單,揭露陳炯明并非客家人這一事實。
1923年,謝英伯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廣州市分會會長。該會組織救護隊到戰(zhàn)地救護傷兵、定期贈醫(yī)施藥、開辦療養(yǎng)院等。
孫中山總結(jié)了從事革命40年來的經(jīng)驗教訓之后,提出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的三大政策,實行國共合作。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第二次組織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職。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了有共產(chǎn)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國民黨進行改組。謝英伯與馮自由等,在會上公開反對孫中山的政策。國民黨一大閉幕之后,謝英伯等迫于形勢向?qū)O中山作了書面檢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便正式打出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的旗號,這批人稱為“西山會議派”。謝英伯也參加了西山會議,積極參與反共活動,后又擔任上海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27年,滬、漢、寧三黨部合一,他又擔任了海員工會清黨委員,并用一個月的時間,將海員工會由廣東遷去上海。
1927年秋,謝英伯思想開始有些轉(zhuǎn)變,他親眼看到國民黨內(nèi)暗潮起伏不已,精神、身心都很頹喪,想找新的寄托,便一心轉(zhuǎn)向搞律師工作。1928年春,他回到廣州,從事律師及新聞教育工作,并開始研究考古學、佛學。1928年,謝伯英創(chuàng)辦“廣州黃花考古學院”,出版《考古雜志》創(chuàng)刊號。他又在廣州惠福東路168號創(chuàng)設(shè)中國新聞學院,任院長。次年,該校歸廣東全省新聞記者聯(lián)合會主辦,并遷往東堤國民黨廣州市黨部舊址。該校秋季起除設(shè)預科、本科外,并附設(shè)附屬中學部、華僑新聞學速成科、新聞學函授部。謝英伯仍任校長。
1932年7月,謝英伯主辦《三民日報》。1936年,謝英伯出任廣東省高等首席檢察官。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他仍留在廣州執(zhí)業(yè),直至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夕,他才全家移居廣寧。因頻年積勞,糖尿病復發(fā),于1939年10月逝世,終年57歲。
謝英伯論著不少,多散見于海內(nèi)外報刊。專著有《人海航程》、《中國古玉時代文化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