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經(jīng)中的資料
《古蘭經(jīng)》中記載的古代先知之一。一譯“易司馬儀”。阿拉伯語音譯!杜f約全書》稱“以實瑪利”(Ishmael)。先知易卜拉欣之長子,為哈吉爾(Hajar,《舊約全書》稱“夏甲”)所生。
他以拜功和天課命令他的家屬,他在他的主那里是可喜的。”
有關(guān)事跡
關(guān)于其事跡,《古蘭經(jīng)》中記述有二:
①在其父易卜拉欣遵從主命決心宰子獻(xiàn)祭時,他毫不猶豫,欣然從命,以其對安拉的忠誠和對父親的孝順,表現(xiàn)了大無畏的氣概。后因獲準(zhǔn)以羊代替,他遂得以脫身(37:102~110)。此即伊斯蘭教宰牲節(jié)的由來。因此節(jié)之意義在于紀(jì)念和學(xué)習(xí)古代先知的忠孝精神,故中國部分地區(qū)的穆斯林亦稱之為“忠孝節(jié)”。
②與其父易卜拉欣同為麥加天房的奠基人(2:127),并曾奉安拉之命同其父一起為朝覲者清掃天房(2:125)。此系對朝覲由來的追溯。伊斯瑪儀被阿拉伯人尊奉為祖先,其故事在穆斯林中廣為流傳。今朝覲中的許多禮儀,如在米那的射石打鬼和宰牲,在賽法與麥爾臥兩丘之間的奔走,飲用宰姆宰姆泉水等,均源于伊斯瑪儀及其父母在麥加時的活動!豆盘m經(jīng)》講述易卜拉欣及其于伊斯瑪儀的故事,具有啟迪他們的后裔溫故而知新的意義和作用。
伊斯瑪儀圣人的故事
先知易卜拉欣帶著妻子撒拉和使女哈吉爾趕著羊群,拖著細(xì)軟行囊離開了埃及。他們經(jīng)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巴勒斯坦。
撒拉年紀(jì)大了,不可能生兒育女。她不忍心看著自己年事漸高的丈夫沒有子嗣。于是,她便暗示丈夫,表示愿意將侍女哈吉爾婚配給易布拉欣。哈吉爾是一個誠實、溫順的姑娘,她和撒拉一直相處得很好。所以撒拉希望哈吉爾能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以解除易卜拉欣膝下寂寥之苦。易卜拉欣欣然接受了妻子的建議,和哈吉爾結(jié)了婚。
哈吉爾不久便生下了一個男孩。易卜拉欣給這個男孩起名叫伊斯瑪儀。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撒拉太太不愿再看到哈吉爾和伊斯瑪儀在自己家里。
正當(dāng)易卜拉欣左右為難的時候,他得到了安拉的啟示,便答應(yīng)了撤拉的要求。一家三口騎著駱駝向東南方向走去,他們走啊,走啊,最后終于來到了麥加山谷。
易卜拉欣不住地為哈吉爾母子祈禱:“我們的養(yǎng)育之主,我讓子孫后代居住在這不毛之地的深谷,但愿人心向往他們吧!愿你賜予他們果實吧!他們會衷心感激你的恩惠!
滲滲泉
哈吉爾帶著伊斯瑪儀留在渺無人煙的深谷里。在這荒涼的野地,連一顆小草也沒有,哈吉爾母子怎么活下去呀!
伊斯瑪儀哭得口干舌燥,哭聲越來越小,呼吸越來越微弱。哈吉爾預(yù)感到兒子就要離開人世了。正在這十分危急的時刻,只見伊斯瑪儀雙手揮動,兩足蹬踹,在沙地上蹬出了一個小小的沙坑。再蹬,沙下顯現(xiàn)出一塊不大不小的石子。小伊斯瑪儀蹬來蹬去,突然間,從石子下面流出了一股泉水。泉水清澈,在沙地上緩慢地流淌。
哈吉爾看到從兒子的腳下冒出一股甘泉,真是喜出望外。她渾身好像增添了無窮的力氣,一下子站了起來。一邊將伊斯瑪儀抱起,一邊贊美安拉的恩賜。哈吉爾高興極了,因為她們母子得到了珍貴的泉水,生命有救了。
這股泉水就是滲滲泉。直到今天,朝覲者們來到克爾白,還都爭先恐后地走到泉水池邊汲水品嘗。
建造克爾白
易布拉欣得到了安拉的啟示建造克爾白。決心完成真主交給自己的使命。
易布拉欣趕到麥加,父子倆久別重逢,親熱擁抱,互相問好。當(dāng)伊斯瑪儀問到父親來此有何大事時,易布拉欣說明了來意,要求兒子和他一起建造天房。伊斯瑪儀說:“遵從您的安排!
父子倆不知勞累,渾身是勁。易布拉欣輕輕地舉起了石頭,伊斯瑪儀飛快地供給泥漿。他倆懷著虔誠、歡快的心情建造著天房。
墻砌起來了,越砌越高。父親無法再往上砌了,便讓兒子搬來了一塊大黑石墊在腳下。最后,易布拉欣和伊斯瑪儀完成了安拉的命令,天房建造好了。
這座房子成為世世代代穆斯林向往的圣地。
犧牲獻(xiàn)主
天房建成了,易布拉欣父子以為真主完成了一件偉大的工程而欣慰。夜里,他夢見真主命令他親手宰殺自己的獨養(yǎng)兒子易斯瑪儀做祭獻(xiàn),以考驗他對真主的忠誠。次日清晨他拿著刀子帶者兒子來到米那山谷,對易斯瑪儀說明原委,兒子毅然地說:“爸爸,你按真主的命令做吧!鼻竽惆训蹲幽タ煲恍率謭詻Q一些,我會忍受一切的!碑(dāng)易布拉欣舉刀動手時,安拉及時派大仙迦百利勒牽來一只天堂的黑頭綿羊,作代替品。易斯瑪儀忠孝齊天,義感人神的表現(xiàn),為穆斯林樹立了千秋豐碑。
圣經(jīng)的記載
《圣經(jīng)》記載亞伯拉罕(易卜拉欣)向上帝獻(xiàn)祭的時候,是獻(xiàn)以撒為祭,而穆罕穆德卻將其改為以實馬利(伊斯瑪儀),因此,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爭奪圣地,也是為此,他們打仗不是為領(lǐng)土問題而是信仰問題。同時,上帝在撒拉(亞伯拉罕之妻)不生育時向亞伯拉罕應(yīng)許過,撒拉要生一個兒子給亞伯拉罕,這個兒子才是亞伯拉罕的后裔(信仰上的后裔),“神對亞伯拉罕說,你不必為這童子(以實馬利)和你的使女(夏甲:以實馬利之母埃及人夏甲)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后裔”(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記21章12節(jié))!
《古蘭經(jīng)》記載,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教徒同為“有經(jīng)典之人”,是主在不同時期派遣的不同使者所創(chuàng)立的,均為尊主獨一的宗教。但阿拉伯人認(rèn)為《圣經(jīng)》與《拉木德》早已被篡改,并非原先降下時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