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王揚宗

    王揚宗

    王揚宗,科學史專家,研究員。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畢業(yè)。1988年7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9-2004年兼任《自然科學史研究》副主編,2005-2009.6兼任該刊主編。2006年7月起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主任,2012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編研組組長。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助理,現(xiàn)任該所副所長。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史、中國科學院院史、清代西學東漸史、中國化學史等。

    個人信息

    王揚宗,科學史專家,研究員。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畢業(yè)。1988年7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9-2004年兼任《自然科學史研究》副主編,2005-2009.6兼任該刊主編。2006年7月起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主任,2012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編研組組長。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助理,現(xiàn)任該所副所長。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史、中國科學院院史、清代西學東漸史、中國化學史等。

    論文

    1、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史略,《中國科技史料》卷8第3期65-74頁,1988

    2、清末益智書會統(tǒng)一科技術(shù)語工作述評,《中國科技史料》第12卷第2期9-19頁,1991

    3、《格致匯編》之中國編輯者考,《大陸雜志》(臺北)第88卷6期45-48頁,1994

    4、晚清科學譯著雜考,《中國科技史料》第15卷第4期32-40頁,1994

    5、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otton Industry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Japan, in Keiji Yamada(ed.) The Transf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1780-1880 (Kyot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pp.61-79, 1994.

    6、“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志》(臺北)第90卷第6期39-45頁,1995

    7、康熙、梅文鼎與“西學中源”說,《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5第3期77-84頁,1995

    8、江南制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第16卷第2期3-18頁,1995

    9、《格致匯編》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清末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1期36-47頁,1996

    10、徐壽的律呂研究,載入汪廣仁主編《中國近代科學先驅(qū)徐壽父子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57-62,481-483頁,1998

    11、關(guān)于《化學鑒原》和《化學初階》的翻譯與元素譯名問題,載同上《中國近代科學先驅(qū)徐壽父子研究》,422-427頁,1998

    12、《六合叢談》中的近代科學知識及其在清末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20卷第3期,211-226頁,1999(日譯文:『六合叢談』の科學知識と近代中國への影響,載《『六合叢談』(1857- 58)の學際的研究》(沈國威編著),第345-365頁,東京:白帝社,1999)(中文本獲“大象優(yōu)秀科技史論文獎”一等獎)

    13、1850年代至1910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科學書籍的交流述略,[日本]関西大學《東西學術(shù)研究所紀要》33,139-152頁,2000

    14、赫胥黎《科學導論》的兩個中譯本——兼談清末科學譯著的準確性,《中國科技史料》21卷第3期,207-221頁,2000(獲臺灣“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

    15、略論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特點與中西科學互動,《國際漢學》第6輯318-336頁,大象出版社,2000

    16、民國初年一次破天荒的公開尸體解剖,《中國科技史料》2001年第2期109-112頁。

    17、A New Inquiry into the Tanslation of Chemical Terms by John Fryer and Xu Shou, in New Terms for New Idea: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Michael Lackner, 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tz, pp.271-283, Leiden: Brill, 2001.

    18、“西學中源”說和“中體西用”論在晚清的盛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56-62頁,2001。(日譯文載藤善真澄編《東と西の文化交流》261-279頁,関西大學出版部,2004)

    19、傅蘭雅與徐建寅翻譯《化學分原》的一個譯稿本,《或問》第6號(2003)

    20、科學傳統(tǒng)與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現(xiàn)代化(第二作者),《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第1期,2004年2月

    21、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時間問題(第二作者),《科學文化評論》第1卷第2期5-24頁,2004年4月

    22、關(guān)于清末口譯筆述翻譯方法的初步探討,《日本學研究》1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

    23、李約瑟識小二題,《科學文化評論》第2卷第3期90-95頁,2005年6月

    24、中國院士制度的建立與問題,《科學文化評論》第2卷第6期5-22頁,2005年12月。

    25、上海格致書院的一份譯書清單,《中國科技史雜志》卷27(2006年)第1期54-60頁。

    26、楊銓與“中國無科學”問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3期34-36頁。

    27、康熙、梅文鼎與“西學中源”說再商榷,《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臺北)第十期59-63頁,2006年12月。

    28、康熙《三角形推算法 論》簡論,《或問》第12號(2006)117-123頁。

    29、中國當代科學的歷史研究芻議,《中國科技史雜志》2007年第4期376-385頁。

    30、1949-1950年的科代會: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的開端,《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第2期8-36頁。

    31、不當專家當農(nóng)民——“文革”前科研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政策與實踐,《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1期33-67頁。

    32、中國當代科學史研究的新進展(2007-2009),《2009-2010學科發(fā)展報告:科學技術(shù)史》,2010。

    33、“中國特色”與中國現(xiàn)當代科學口述史淺議,中國科技史雜志,2011年第1期,61-64頁。

    34、從院士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學術(shù)體制建立的困境,載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shù)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65-135頁,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年7月。

    35、中國科學院的歷史與特色簡述,載閻康年等主編《國外著名科研院所的歷史經(jīng)驗和借鑒研究》,192-202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

    近年其他文章選目:

    1、知識分子:從“臭老九”到“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時報》2008年3月14日。

    2、科學會議的中國特色,《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第2期5-7頁。

    3、1949,科學界的改朝換代,《科學新聞》2009年9月30日第20期。

    4、風雨兼程六十年,《科學文化評論》2009年第6期43-44頁。

    5、記憶與實錄:恢復高考的拍板過程,《南方周末》2009.12.9。

    6、逝者:錢偉長,《財經(jīng)》2010年第17期(8月16日)。

    7、中國科學院成立日小考,《科苑人》創(chuàng)刊號,2010年10月,46-48頁。

    8、中國科學院學部的由來,《科苑人》2011年第4期49-52。

    9、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性質(zhì)定位與職能的兩次重大變化,《科苑人》2012年第2期44-47頁。

    10、文化、制度與中國科學發(fā)展,《中國科學報》2012年2月6日。

    論著中的章節(jié)

    1、近代工業(yè)的建立與環(huán)境問題,載羅桂環(huán)等主編《中國環(huán)境保護史稿》第300-329頁,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6

    2、新教傳教士的科學傳播,科學書籍的譯刊,載《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史》(董光璧主編),第175-190,240-259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壽,《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人物卷》(金秋鵬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4、《夢溪筆談》評介,載林德宏主編《科技巨著》(二)第97-148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5、近代化學的傳入,載《中國化學史 現(xiàn)代卷》(趙匡華等著),1-94頁,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6、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發(fā)展與演變概略,載《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王揚宗、曹效業(yè)主編)第一卷上冊,1-74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著 作

    1、《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137頁,科學出版社,2000年。

    2、《西學東漸——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樊洪業(yè)、王揚宗,192頁,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0,2002第2版。

    3、《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論著選》,劉鈍、王揚宗編,886頁,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4、《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文獻與史料選編》(上下冊),894頁,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TAGS:
    名人推薦
    • 陳六汀 男 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博士,北京服裝學院 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環(huán)境藝術(shù)系主任,中國建筑與室內(nèi)設(shè)計師網(wǎng)設(shè)計名人圈成員,第三屆高?臻g設(shè)計大賽評委。至今出版發(fā)表設(shè)計作..
    • 湛雅書,女,湖北孝感人,中國著名的演員。曾經(jīng)出演《心靈的淚花》《大魔術(shù)師》《愛上單眼皮男生》等影片。
    • 倪夢,女,出生于1991年5月9日,金牛座,平面模特、演員。經(jīng)典作品 《都市麗人》《美人會瘦身錦囊》廣告代言隱形眼鏡平面廣告西都本色 牛仔褲
    • 李立君,天津人。2001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立君分配到家鄉(xiāng)的天津人民藝術(shù)劇院,參加演出了新編大型話劇《家》,該劇還被評為2001年上海國際戲劇節(jié)參演劇目...
    • 劉一陽,中國內(nèi)地青年演員。2016年,劉一陽出演電影《黎明契約》。
    • 唐曉天(Daddi Tang,1991年6月2日-),出生于天津市,畢業(yè)于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內(nèi)地影視男演員、模特。2012年,唐曉天正式簽約模特公司,從而開啟個人的模特生涯。2014..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