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楊博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二十四日,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登進士第,最初受任為盩啡知縣,調遷到長安。后被征召擔任兵部武庫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學士翟鑾奉命巡視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等)的守備部署時,以楊博隨行。楊博對途中所經(jīng)過的山川地勢,民情風俗,駐軍人數(shù)和戰(zhàn)斗力強弱,都作了詳細的記錄。抵達甘肅時,臣屬的少數(shù)民族部眾幾百人阻塞道路請求封賞。翟鑾顧慮前來求賞的人會更多,自己無法遍賞。楊博便請求翟鑾召集衛(wèi)士備齊儀仗后,將少數(shù)民族民眾召集到轅門外,訓斥他們沒有全體遠迎天子宰相,準備將他們綁送有關官員。眾人環(huán)列跪拜請罪,翟鑾便對先來的人稍示賞賜,其余的人都因畏懼而不敢再來。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翟鑾返回京師后,舉薦楊博,認為他可以擔當大任。吉囊、俺答在年關時騷擾邊關,兵部尚書張瓚一概倚仗楊博經(jīng)辦。有時世宗半夜傳下手諭,楊博依事條分縷析,都合乎嘉靖心意。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溫接替張瓚任職后,楊博本該調走,毛伯溫卻特意上奏挽留他。不久,調任山東提學副使,轉任督糧參政。
肅清州境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破格升任楊博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楊博到任后,楊博大興屯田,請求朝廷招募民眾墾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農(nóng)閑季節(jié),修筑肅州、榆樹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蘆泉等地的墩臺,開鑿龍首等地的水渠。當初,罕東屬人為了避免土魯番人的擾亂,遷徙至肅州境內,經(jīng)常與當?shù)鼐用癜l(fā)生械斗。楊博為其修筑金白城等七座屯堡,并召集罕東屬人的首長率領部屬遷至堡內居住,于是肅州境內秩序井然。不久,楊博因指揮部下守邊有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因母喪歸鄉(xiāng)。
疏劾仇鸞
咸寧侯仇鸞鎮(zhèn)守甘肅時多有劣跡,被陜西三關總督曾銑彈劾,楊博也揭露其三十多件貪贓枉法之事。仇鸞升任平虜大將軍后,多次在世宗面前詆毀楊博,世宗都未聽從。
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仇鸞被陸炳揭其私及不軌之事,遭革職憂懼而死,死后被嘉靖以“叛逆”的罪名開棺戮尸。同年,楊博服喪結束。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楊博在家中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轉為兵部左侍郎,還兼任僉都御史,經(jīng)略薊州和保定的軍務。
屢立功勛
當初,俺答迫近京師,從潮河川入關,諫者紛紛請求做好防備。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墻。楊博依照水勢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衛(wèi),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門。當時因為敵寇警報,便分派兵士守衛(wèi)城垛。楊博告誡:“敵寇來了,必須鎮(zhèn)靜,怎么能事先自擾!”罷免了縣令。不久調任薊、遼、保定總督負責軍務。楊博認為薊州近臨京都,護衛(wèi)京都地區(qū)和皇陵為大,便分遣眾將,劃地設防。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蒙古首領把都兒和打來孫率領十多萬騎兵劫掠薊鎮(zhèn)并猛攻邊墻。楊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關上枕戈面宿,并督促總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敵。世宗得知后,賞賜給楊博徘豸衣,并用重金鎬勞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晝夜不能破關,便改攻他處。楊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舉火驚擾敵營,蒙古人被迫退走,楊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兒子受封錦衣千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打來孫又率部劫掠益昌,被楊博擊退,楊博因功升兵部尚書,錄防秋之功,加授太子少保。當時,嚴嵩父子招攬權力,諸司職權時常受到干擾,楊博恪守職責,一切不允通融,嚴嵩頗為惱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楊博因父喪而辭官。不久,接替他的兵部尚書許論被罷官,世宗重新起用楊博。楊博因終喪期未滿,上疏推辭。但當時大同右衛(wèi)被圍長達六個月,城中缺糧,形勢危急,世宗命楊博總督宣府、大同和山西軍務,楊博身著孝服急速出關赴任。至關時,圍城敵軍已被侍郎江東等所部明軍擊退,楊博便慰問守城官兵,醫(yī)傷悼死,恤死難者的家屬,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條處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楊博鎮(zhèn)撫邊城。
楊博奏請免除被敵寇占領的地方的租稅,于是招募其中的壯丁做義勇,分別隸屬各將官。楊博根據(jù)邊駐守軍不習車戰(zhàn),無法阻擋敵騎馳突的狀況,奏請建造偏箱一百輛,分左、右衛(wèi)車,御敵時可互相聲援。大同邊墻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楊博即組織軍民,急速修繕,改善守備設施。為保障紫荊關和明朝歷代皇帝陵寢的安全,楊博一面派兵嚴守銀釵、馬驛各山嶺,一面加強居庸關南山的守備。為了堵絕蒙古人進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繕陽神等地的邊墻和壕塹。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九座、墩臺九十二座,連接大同左衛(wèi)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鎮(zhèn)城。同時疏浚了兩條各長十八里的大壕、六十四條小壕。耗費五十天時間完工,受到朝廷嘉獎賞賜。
世宗幾度想將楊博召回,又顧慮邊境,便詢問嚴嵩。嚴嵩一向不喜歡楊博,奏請命江東暫署兵部事務,等待防秋完畢后再慢慢計議,于是不召楊博。防秋完畢后,加封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鎮(zhèn)守。喫匕蚜婧團訝肆碩技塹燃付扔登崞鏘瘧吖兀畈┫群笊杓平淝芑。并紡吐勆出其S韉芯芯隕鄖ㄒ樸。杨博倡议修筑前总掇I掏虼鎪瓷璧謀咔劍謝乇壞芯俾?lián)砟皟一千六皞R噯恕S腫嗲朧柰ㄐ、大同荒田的水利设施,少征尊~埃⒆甲。又改任紲o勺芏健7狼鐫俅甕甌蝦,朝廷打碎戀粎T畈舨可惺槲馀舨輝蕹傘VO筆筆鵠肀渴攣,争本i潰骸把畈┰詡弧⒘稍蚣、辽安定,栽r吭蚓瘧叨嫉悶槳。”杨博又o潛徽倩,加佛x儔!?/p>
世宗倚重
世宗曾對內閣大臣說:“自從楊博入朝,朕常常憂慮邊關,與楊博議論讓他預先謀劃!睏畈┻M言:“當今九邊,薊鎮(zhèn)最重要。臣奏請陛下敕令邊臣驅逐大同的敵軍,使他們不能接近薊,宣、大諸位將領從獨石偵察情況,在黃花、古北諸要害預先設防,不使一騎入關,便是首功!笔雷诜Q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敵軍擁眾窺視薊州,聲稱要進犯遼陽。薊遼總督楊選率師東進,楊博傳檄制止。又親自給他寫了三封信,楊選最終未聽從意見。楊博撫摩著案幾嘆息:“敗了!”緊急征兵增援,敵軍已擊潰墻子嶺守軍,進犯通州。世宗嘆息道:“庚戌年(即1550年的庚戌之變)的事情又重現(xiàn)了!睅茁繁R先后趕到。任命宣、大總督江東統(tǒng)帥文武大臣分路駐守皇城、京城,鎮(zhèn)遠侯顧寰把京營兵分布在城內外。敵軍受阻后向東而去,蹂躪順義、三河,大肆劫掠之后退去。援兵不發(fā)一箭,沿途擊斃零散的敵騎或傷殘之敵報稱首功。世宗怏怏不樂,告訴楊博說:“敵賊飽掠而去,以后怎么懲戒?”便誅殺了楊選。楊博擔憂自己,而徐階全力保護。世宗念及楊博之前的功績,沒有治罪。此后很久,楊博改任吏部尚書。
仕途浮沉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根據(jù)世宗的遺詔,錄用曾因勸諫而被治罪的大臣們,死者都受贈賜撫恤。當時統(tǒng)計眾吏,山西人沒有一人被罷免。給事中胡慶嘉彈劾楊博庇護同鄉(xiāng),楊博接連上疏請求退休。朝廷撫慰挽留,而且對輿論進行了駁斥。在一品官任上三次滿考后,楊博升為少傅兼太子太傅。
穆宗打算巡游南海子,楊博率領同僚勸諫;御史詹仰庇因直言被罷免,楊博進行爭辯;屯鹽部御史龐尚鵬遭議論,楊博提議挽留他,因此違背穆宗之意,便稱病歸鄉(xiāng)。尚書劉體乾等上奏求留楊博未果。大學士高拱執(zhí)掌吏部時,舉薦楊博堪為將才。穆宗下詔令他任吏部尚書兼理兵部事務。楊博陳述薊、昌戰(zhàn)守的方針策略,稱:“言官認為居守城墻是膽怯,這話可以聽聽,其實沒有什么效果。在墻外迎擊,害占七成利為三成;在墻內格斗,利占一成害為九成。憑借城墻據(jù)守,稱為先抵戰(zhàn)場等待敵人。名義稱守,實際上是戰(zhàn)。臣任部督,曾抗拒打來孫的十萬之余,認為應當毫無疑慮地據(jù)守城墻!币虼岁愂雒鞔_呼應與援、申明駐守、安排京營、曉諭少數(shù)部族、修正內治等事,穆宗全都聽從他的意見。
隆慶六年(1572年),高拱罷官,于是改派楊博負責吏部,晉升少師兼太子太師,因功錄一子為國子生,賞賜甚多。
回鄉(xiāng)病逝
萬歷元年(1573年)八月,楊博在夕月壇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諸星宿時突然發(fā)病,回府后便請求致仕歸里,幾次堅持后才獲明神宗準許,朝廷派其子楊俊民、楊俊卿同行侍奉。
萬歷二年(1574年)八月二十三日,楊博在家鄉(xiāng)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神宗聽聞后為其輟朝一日,贈太傅,謚號襄毅,任命楊博子一人為中書舍人。死后徐階為其撰神道碑銘。
主要作品
楊博著有《虞坡集》十卷、《奏議》七十卷、雜著四卷。《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273—278收錄有《楊襄毅公奏疏》與《楊襄毅公集》。
主要成就
自嘉靖十九年(1540年)起,楊博協(xié)理兵部事務,后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等職,深受明世宗倚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楊博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興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境內肅然。又指揮部下在永昌、鎮(zhèn)番、山丹等地接連破敵,斬首一百四十余級。
經(jīng)略薊州、保定軍務,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兩次擊退蒙古首領把都兒和打來孫的進攻。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總督宣府、大同和山西軍務,造偏箱、修守備,屢受嘉獎。
家庭生活
家世
楊博家族出自弘農(nóng)楊氏,自明初時楊博祖先楊善甫才定居蒲州。曾祖:楊諶,因楊博顯貴而贈柱國。
曾祖母:張氏,因楊博顯貴而贈一品夫人。
祖父:楊選,因楊博顯貴而贈柱國。
祖母:趙氏,因楊博顯貴而贈一品夫人。
父親:楊瞻,官至四川按察僉事,后因楊博顯貴而贈柱國。
母親:田氏,因楊博顯貴而贈一品夫人。
子輩
楊博有七子十四女,分別為正室(名不詳,封一品夫人)及側室賀氏、何氏所生:楊俊民,楊博長子,字伯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卒贈少保,后加贈少傅兼太子太傅。
楊俊士,楊博次子,萬歷三年(1575年)進士,陜西鳳翔推官。
楊俊彥,楊博三子,官生。
楊俊卿,楊博四子,隆慶二年(1568年)武舉第一,管錦衣衛(wèi)事指揮使。
楊俊臣,側室賀氏所生,官生。
軼事典故
閣臣高拱主政時,意圖構陷前首輔徐階,楊博拜訪高拱,盡力替徐階開解,高拱為之感動,此事才算完結。此后張居正排擠了高拱,準備周密地羅織他的罪狀,楊博毅然抗爭。等到興起王大臣之獄,楊博與都御史葛守禮到張居正處盡力替高拱解脫。張居正憤懣道:“二公說我對高公有成見嗎?”楊博回答:“不敢如此,但是除了您無人能有回天術!庇錾夏伦谌蚊鹗囟Y和都督朱希孝聯(lián)合審訊,楊博暗中替他謀劃計策,唆使校尉恐嚇王大臣翻供;又指使高拱的仆人混雜在人群中,指令王大臣識別,卻茫然不能分辨,事情才弄明白。人們因此稱贊楊博為長者。
人物評價
總評
楊博魁梧豐壯,遇事能安閑處置,有膽識、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終以兵事著稱。嚴世蕃認為“天下才、惟己與陸炳、楊博為三!泵魇雷诤軗鷳n邊關,楊博每每事先部署好防務,世宗倚重他如左右手。
歷代評價
王瓊:君善自愛,將來功名不在老夫下。
鄭曉:博在薊、遼則薊、遼安,在本兵則九邊俱安。
徐階:而其時出入將相,文經(jīng)武緯,天下倚以安者,則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楊公實第一。
《楊博墓表》:嗟夫!天祐皇家,則必遺以碩德之臣,遭險而愈彰,履盛而不溢。若楊公者,殆將其人與。結發(fā)立朝,歷官四十余年,而親戎事者十之七。虜東則以公東,虜北則以公北。凡所責成,皆他人所巳敗,則虜亦展轉相避,折沖之功,駿矣偉矣,近世能有兩哉。及其據(jù)上卿,宰天官,贊兩朝維新之治,則拔忠賢,抑浮競,勛名又赫赫振于前業(yè),益有光也。人之言曰“權盛者摧,功高者隳”。此以語常人可耳,若公者,寧可以此槩耶?
張居正:①自余登朝,則見故少師太宰楊公,心竊向慕之,公亦與余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歷諸鎮(zhèn),躬履戎行,練習兵事。余每從公問今中國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險易,將士能否,公悉為余道所以,如指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畫兵事,蓋得之公為多。②李郭無文,韓范無武,公也兼之。
王世貞:①楊文襄公一清,三總制三邊,長吏部,加少師、太子太師;楊襄毅公博,再總督薊遼,一總督宣大,長吏部,亦加少師、太子太師。二公俱弱冠登第,姓望名位俱略相當。有極同者,俱擅將帥之略,而所至少戰(zhàn)功。有極不同者,文襄至內閣首揆,壽高于襄毅一紀而無子,襄毅子多而且貴顯。②浦州楊公博,以少師居吏部;王公崇古,以少保居兵部;張公四維,以少傅居內閣。分秩三孤,皆密戚也?芍^盛而奇者。
何喬遠:楊博、譚綸、龐尚鵬,皆一時能臣,博、綸善治兵,尚鵬善治賦,而楊博在嘉靖朝,尤為主上所倚毗,可謂公家之利知無不為,鞠躬盡瘁,君子矣。
沈德符:嘉靖初,楊邃庵以先朝勛舊故相,起行邊而無戰(zhàn)功可錄。其后楊虞坡出鎮(zhèn)入樞,功名亦如之。
查繼佐:國家壞于不知兵而好言戰(zhàn)。楊維(應作惟,下同)約諸條畫,事事可行,事事行之,歷久遠可無弊。惜乎朝廷專務粉飾,意不甚屬。及其衰也,撫卷而思維約,亦何及哉?
張廷玉:明之中葉,邊防墮,經(jīng)費乏。當時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鮮矣。若楊博、馬森、劉體乾、葛守禮、靳學顏之屬,庶幾負經(jīng)濟之略者。就其設施與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補苴一時而已,況言之不盡行,行之不能久乎!
蔡東藩:張居正稱救時良相,乃與內監(jiān)相毗,傾害高拱,彼無不共戴天之仇,竟思戮高氏軀,赤高氏族,何其忮刻若此耶?設非楊、葛諸大臣,力謀平反,則大獄立興,慘害甚眾。
藝術形象
2010年電視劇《萬歷首輔張居正》:孌祖迅飾演楊博。
史料記載
《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傅謚襄毅楊公博神道碑》
《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保謚襄毅楊公墓志銘》
《罪惟錄·列傳卷之十一下·經(jīng)濟諸臣列傳下》
《明史·卷二百十四·列傳一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