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我第一次看她的戲是1953年夏天,在鹽城人民劇場,她飾演《孟麗君》中女扮男裝的皇甫少華。那時淮戲還演的是幕表戲,沒有劇本、導(dǎo)演,演員的唱詞、表演,全靠現(xiàn)場發(fā)揮。馬慧珍扮相俊美,舉手投足,滿臺生風(fēng)。那一代淮劇藝人,都沒文化,但馬慧珍的唱詞朗朗上口。58年過去了,我還能背出她當(dāng)時的一段唱詞:“尊我主,萬歲爺,且聽為臣奏上一本:他黃、孟二家說我酈明堂不是男子漢,倒是女紅妝,若是番邦知道了,豈不是說我中原沒有一個保國的忠良!”
馬慧珍的戲劇
《孟麗君》也確實成了她的拿手好戲,在阜寧縣久演不衰。該縣盛產(chǎn)棉花。1958年前后,棉農(nóng)往往扛一袋棉花,到阜寧城內(nèi)賣后,一家人都看馬慧珍主演的《孟麗君》。其中有位女青年,深深被她扮演的小生皇甫少華吸引,她跟父母提出,一心要嫁給這位英俊男子。父母一再勸她,說那是戲中人,馬慧珍是女的,她反串小生。但這位女孩就是不信,在家中鬧騰不休。父母無奈,在城里擺了一桌酒席,托人請馬慧珍赴宴。馬慧珍這時不但名動江淮,還是阜寧淮劇團團長,兼阜寧藝校校長,行政十七級,在阜寧縣堪稱位居要津。但當(dāng)她知道設(shè)宴者的本意后,在其老父陪同下,欣然赴宴。那位女孩一見馬慧珍果然是位女的,頓時就醒悟了。
家兄王蔭是抗日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同志,離休前,一直從事鹽阜地區(qū)文化藝術(shù)的領(lǐng)導(dǎo)工作,與馬慧珍稔熟。他已九十高齡,對我原原本本地講述了這段逸事后,感嘆地說:“這是淮劇史上的佳話。一個演員能如此打動人心,實在罕見!笔聦嵣,阜寧癡迷馬慧珍的男女粉絲,實繁有徒。
十年浩劫開始,馬慧珍作為阜寧名人,首當(dāng)其沖,被揪出來,在城內(nèi)游街。一小撮造反狂徒,不僅給她掛上寫著“美女蛇”的黑牌,還極其卑鄙地制作了一條美女蛇,纏繞其身,在她的頭頂上伸出蛇頭,吐出毒舌。這是何等的凌辱!此后,殘酷的迫害接踵而至。剛強的性格支撐著她在苦難中活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qū)O建泉,關(guān)鍵時刻挺身而出。他是京劇武生,一身功夫。馬慧珍游街時,他身藏片刀,跟在人群中,誰要是打她,他立刻上去拼命。劇團批斗她,他每場批斗必到,先放話:批斗她,我沒的說。誰要是打她,我就打誰!沒人敢跟他較勁,使馬慧珍免了皮肉之苦。誰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且看這位孫兄,鐵骨錚錚,大丈夫也!
苦難畢竟有盡頭。1973年,馬慧珍經(jīng)過多年審查,并無問題。她是共產(chǎn)黨員,恢復(fù)了組織生活。令人憤慨的是,按理她應(yīng)該回劇團工作,恢復(fù)每月一百元工資。但阜寧領(lǐng)導(dǎo)卻讓她到農(nóng)藥廠去看倉庫,每月只發(fā)36元工資。低劣農(nóng)藥的有害氣體,終于損害了她的健康,患了不治之癥白血病,于1974年11月12日去世,年僅42歲。1980年,阜寧縣召開全縣大會,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的前阜寧縣委書記、馬慧珍等四位阜寧名人平反昭雪,將馬慧珍的骨灰盒暫放烈士陵園,準(zhǔn)備給她單獨修建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