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876年,馬歇爾出生于英國柴郡(Cheshire)的小城徹斯特(Chester)。 早年就讀于達利奇學院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1898—1901年在雅典英國學校學習,并參加了希臘、克里特島(Crete)和土耳其等地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成為了一個大有可為的學者。
1902年,得到大英博物館的推薦,年輕的馬歇爾被英屬印度總督喬治·納撒尼爾·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99-1905)任命為印度考古總監(jiān)。他將現(xiàn)代化的方法運用于對印巴大陸的考古實踐中,包括對古代遺跡、遺物的科學記錄與保護。同時,馬歇爾征募當?shù)厝藶榭脊啪止ぷ,使印度人第一次能夠在自己的國土上參加考古發(fā)掘;又設立獎學金和訓練計劃,改組了印度考古局的機構,并將其活動范圍大為擴充。起先,馬歇爾的主要工作是保護和保存矗立的印度寺廟、雕塑、繪畫以及其它古代遺存,其中許多已經被長期忽視并且受到侵蝕。在他積極不懈的努力下,英屬印度區(qū)域內的古建筑都逐步得到了保護。除文物保護外,馬歇爾還主持了龐大的發(fā)掘計劃。他非常重視古代犍陀羅地區(qū)(Gandhāra,今巴基斯坦境內),尤其重視該地區(qū)的重要城市塔克西拉(Taxila,怛叉始羅)。
1912—1919年,約翰·馬歇爾主持了對桑奇大塔遺跡的全面修復,并出版了《桑奇指南》!1913—1934年,約翰·馬歇爾在呾叉始羅的發(fā)掘尤其令人矚目。出土了大量的佛教造像、首飾及家庭器皿,使古代日常生活景象得以宛然重現(xiàn)。其后發(fā)掘又持續(xù)了近20年。
1914年,受封為爵士,并獲得多種榮譽稱號、獎項。
1918年,為塔克西拉博物館奠基。該館收藏有大量的藝術品,并擁有馬歇爾僅存少數(shù)肖像中的一件(one of Marshall’s very few portraits)。
1922年,馬歇爾親自領導了對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fā)掘。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全面鋪開不久,馬歇爾就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腳下是一個足以讓他揚名百世的寶地。
1924年9月,在經過認真研究之后,他向外界宣布,這是一個久遠的未知年代的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高水平的文明,“沒有理由認為,這一地區(qū)的文化是從其他地區(qū)傳人的”。
后來,歷史證明了他判斷的正確。經過印度考古局對包括兩地在內的相關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約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年間存在于巴基斯坦大部、印度和阿富汗小部地區(qū)的一種文化。從那時開始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印度河流域的發(fā)掘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浜螅R歇爾又對包括古代佛教中心鹿野苑(Sarnath)在內的其它的遺址進行了發(fā)掘!●R歇爾于退休8年后完成《摩亨佐達羅與印度河文明》(3卷,1931年)的編輯工作。
1936年,被選為英國人文和社會科學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1902—1931年間任印度考古局總監(jiān)。曾主持呾叉始羅等犍陀羅古城遺址和印度一些重要佛教遺跡的發(fā)掘,20世紀20年代負責對以前不為人所知的印度河文明的兩座大城市哈拉帕(Harapp。┖湍嘧暨_羅(Mohenjo-daro)遺址(今巴基斯坦境內)的發(fā)掘工作。
著作
著作有《摩亨佐達羅及印度河流域文明》、《呾叉始羅》和《犍陀羅佛教藝術》等。
馬歇爾的著作建立在長期實地發(fā)掘工作之上,向世界揭示了印度文明,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的真實年代。其中《塔克西拉》(Taxila,1951)為其最有學術價值的著作,而《犍陀羅佛教藝術》中譯本在中國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