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從1998年—2005年,在華西都市報擔當記者的時間,利用工作空暇,歷時七年采訪,搜尋全世界,尋找依舊健在、散居世界各地的當年飛越駝峰CNAC(中國航空公司)員工、美軍印中聯(lián)隊老兵們,還原一段即將消失的悲壯飛行——抗戰(zhàn)時期,中國航空公司、美軍印中聯(lián)隊,跨越喜馬拉雅、橫斷大山開辟的駝峰航線。
在那個年代、那個歲月,曾有一群非常的英雄,用非常的膽略,飛越非常的“駝峰”!
以上這句話是《駝峰航線》一書中,作家對駝峰航線的真實寫照
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為打破日軍封鎖,中國航空公司和美軍印中聯(lián)隊的空中勇士們,用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在冰雪覆蓋著的喜馬拉雅山 、橫斷大山嶙峋峰谷中,闖出一條駝峰航線。在長達三年多的艱苦空運中,中國航空公司和盟軍印中聯(lián)隊在損失率超過百分之七十、犧牲飛行員1500名以上的情況下,共出動飛機2000余架次,運送85萬多噸前線急需的軍需物資,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zhàn)爭最后勝利做出了卓越的功績。
《駝峰航線》糾正了史學界和網(wǎng)上流傳許久的“駝峰航線”是由陳納德的“飛虎隊”開辟的不正確觀點,第一次告訴讀者,“駝峰航線”是由中國航空公司(CNAC)首先飛越,《駝峰航線》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第一部詳細真實地全景、全方位、多角度、大場景地再現(xiàn)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的同類題材長篇紀實文學作品。
《駝峰航線》出版后,在海內(nèi)外引起廣泛關(guān)注,備受好評,新華社、臺北“中央社”等多家國內(nèi)外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fā)布該消息,劉小童被稱之為該段歷史的著名學者。
2005年8月,《駝峰航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該書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再版。
繼長篇紀實文學《駝峰航線》后,他還將將陸續(xù)推出《永遠飛最后一個航班的人》(陳文寬轉(zhuǎn))、《父輩的天空》、《中國最后一任機長》等系列長篇紀實文學。
主要作品
成都作家劉小童用7年時間、自費30多萬,采訪了幾乎所有在世的“駝峰航線”上的華人,用激情向這些抗戰(zhàn)英雄致敬。
駝峰航線
“駝峰航線”是二戰(zhàn)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榜劮搴骄”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進入中國的云南和四川省。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駝峰空運是世界戰(zhàn)爭空運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空運(1942年5月~1945年9月)
先后投入飛機2000余架
參戰(zhàn)人數(shù)84600人,運送物資85萬噸,運送人員33477人,美方共損失飛機563架,犧牲飛行員1500多人,中方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駝峰航線:在長達800余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里,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fā)光,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