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守仁,明代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為神明,日日頂禮膜拜,那位東鄉(xiāng)平八郎大將就是他的忠實粉絲。
彪炳顯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jīng)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系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欲,堅信正義和良知。
思想主張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fā)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fā)”,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yǎng)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xiàn)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xiàn)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xiàn)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jīng)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guī)矩,有規(guī)律,有規(guī)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guī)律,不然這些規(guī)律就是不正確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認為心學是空談,實在是被歪曲的太厲害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孝順父母,心中有這個意念還不能算作孝,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xiàn),并且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奉養(yǎng)得宜,讓父母舒適滿意,這就是實踐。表面上看這個實踐好像是在對客觀的父母進行作用,其實是對自己的本心進行作用,萬物皆在本心。這個孝順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沒有教我們要我們孝順他,這是純粹發(fā)乎沒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們的孝順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講究名正言順是中國的特色,思想家們都想爭儒家正統(tǒng)的地位。朱熹為了宣揚他的思想,減少反對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學》,按自己的意愿進行解釋。其實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離了。
同樣聰明的王陽明的心學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學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在剛開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揚鑣,因為當時的程朱理學是主流,科舉考試考的就是這些東西,為了減少阻力,他寫了幾本書,《大學古本》,說心學才是儒家的嫡傳!吨熳油砟甓ㄕ摗,說朱熹晚年已經(jīng)逐漸向心學靠攏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學理論進行解釋。舉一個例子,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羅欽順就對此進行了質疑,王陽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跡說道
孟子辟楊、墨,至於「無父無君」。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賢。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此其為說,亦豈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獸夷狄,所謂「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獸何如也!孟子云:「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楊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時,天下之尊信楊墨,當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說,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於其間,噫,可哀矣!韓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眾方嘻嘻之中,而獨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隱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平生於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钢艺撸^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蓋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執(zhí)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雖同於己,適損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損於己者,己必惡之。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於朱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某雖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這里,王陽明已經(jīng)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楊子一類的人物,徹底劃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揚鑣了
思想分歧
王守仁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宋明理學中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而成就的。所以,要理清王守仁心學不得不提及陸九淵和朱熹對“理”、“氣”、“心”幾個關鍵點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借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發(fā)!八姆缴舷略挥,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薄蹲噪s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顯不同。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xiàn)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實現(xiàn)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xiàn)增進道德的目的。(從當前德育范式來看,學習知識的多寡并不決定道德水準,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為公的公仆并沒有高深的知識,但是,知識的深淺有助于增長道德水準,不過,這是由于學習者不把學作為致知目的而作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這種定為方式?jīng)Q定了難以達到道德的較高境界。)
“氣”的分歧。陸九淵的概念中,“氣質”只是一個生理、心理意義上的問題,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態(tài)。他認為,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雖有聯(lián)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系,即人的氣質并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并不能決定人的做后歸宿,學能變化氣質。朱熹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惡賢愚)之別的內(nèi)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認為心是分為“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xiàn),是“原于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xiàn),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tǒng)領,此即“心統(tǒng)性情”。陸九淵認為人心道心只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狀態(tài),如果將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裂天人為二”,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本能。(朱熹覺得形而上心為道心形而下則為人心,本質還是天理決定氣的問題;陸九淵認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