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前期劇情
【民間時期】
南府琵琶樂伎出身,受乾隆寵幸封為答應、為乾隆登基后納入后宮第一人。
出身蘇州,原本擅彈月琴,后因先帝雍正厭棄月琴、轉向喜好琵琶(可能是前傳《甄嬛傳》中安陵容的影響所制),而改學琵琶。
雖出身卑微,但自恃清高、伶牙俐齒,早年囂張跋扈、恃寵而驕,中年落寞失神、面黃肌瘦。
初登場時16歲,比如懿小2歲,康熙五十九年生。早在雍正八年就被如懿母家買下并送進宮中,如懿亦因此被眾人認為安插新人,實為太后安插。
(編號為害人的次數)
【后宮時期】
1.隨著大批琵琶樂伎一同入宮,自帶白色象牙鎖雕的鳯頸琵琶,故意彈錯音律、又因為和乾隆對答的時候巧舌如簧,被乾隆注意;隨后被乾隆迷戀寵愛、升為玫官女子。
覲見皇后之時,當場和慧貴妃吵翻。
官女子時期新妃朝見之時,自恃得皇帝寵愛,譏刺慧貴妃被其掌嘴,因為被打而被乾隆所可憐,所以破例再被升為玫答應。
2.療傷時利用白花丹自毀容貌,陷害如懿和富察皇后,以致皇后富察瑯嬅險些誤斷此案,利用富察瑯嬅派和如懿派的互相攻擊,讓太后趁機插手宮中事務。
懷孕時因為是皇上登基后的第一個貴子,白蕊姬貨真價實的有功,因此再被晉升為玫常在。
懷有龍裔時輦轎沖撞慧貴妃高晞月、為其所恨,而高晞月亦在素練(皇后侍女,實為金玉妍幫兇,劇中為小祿子,也為金玉妍所用)指使下在海鮮中下微量的水銀之毒,意圖使孩子變傻;而金玉妍在背后加重水銀之毒,使得胎兒先天虛弱、生下來呈鬼胎之狀。
玫常在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生出個白白胖胖的兒子,給那些看不起我的人顏色瞧瞧~!”于是乎,孕期初期雖然腹痛不止、前三個月更是不思飲食,但緊緊跟隨太醫(yī)叮囑、拼了命多吃魚蝦貝類,可以生出聰明康健的孩子,她便也欣然接受、每一食必有此物。
好景不長,畸形胎一生下來即被封進棺槨焚化,白蕊姬因此被迷信的乾隆認為是不祥之人,乾隆不去檢討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問題或者別人陷害、就把白蕊姬禁足雨花閣;嘴大漏風的慧貴妃高晞月,更是看到了鬼胎、就處處聲張,讓原本看都沒看過自己孩子一面的白蕊姬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怪胎、更加重自卑心理。
太后幫白蕊姬求情,因此換上念在和白蕊姬舊情不滅、為了安慰白蕊姬失子、升她為玫貴人。
一開始以為如懿是元兇,把辮子藏在袖子管里,到如懿宮中以后抽出鞭打如懿。
怡貴人流產并死亡。
阿箬背叛如意,如懿入冷宮。
太后安排第二個棋子意歡進宮,意歡獲得前所未有恩寵。
如懿離開冷宮后、阿箬被施以杖刑,蕊姬前來親自行刑以泄失子之痛、并挨了如懿一記耳光,以了二人恩怨;從此不再針對如懿、然是全力咒罵明顯是阿箬后臺的慧貴妃高晞月。
知道如懿并非元兇、但為了榮寵,還是用佛珠抽打如懿、以示放下死胎之事,因如懿受侍女阿箬誣陷為謀害皇嗣的幕后元兇而脫離陰影,重新走出了雨花閣。
表面放下鬼胎一事、實則一直暗中追查真兇,但是苦于沒有線索。
高晞月死后,逐漸復寵。
期間受到懷孕的金玉妍蠱惑,誤以為富察瑯嬅才是害自己失子的元兇,誤以為金玉妍也害怕自己的孩子流產、遂與金玉妍合謀。
3.在金玉妍的幫助下聯(lián)絡高晞月的宮女茉心,被茉心宮女告知“我們主子高晞月雖然害死了你的孩子,科拿也是被陰險的皇后指使的,我們主子也是被騙得團團轉!”后,更加確定金玉妍所說為真,取用了茉心所用的被子、再利用這條被子上的痘疫害死皇后的七阿哥永琮。
高晞月死后,興奮得彈奏琵琶,說:“那是薨了的慧賢皇貴妃在彈奏呢~!”
太后第三枚棋子,陸沐萍入宮。
中期劇情
在如懿封后大典上沾染余光,和陸沐萍同樣受到晉封成為玫嬪、終于成為一宮主位。
4.南巡途中,指使人在南巡的船只上涂抹桐油,導致富察皇后經過的時候落水。
5.故意在船舫里面,和珂里葉特海蘭、蘇綠筠一起背后議論瑯嬅,大聲叫喚“一報、還一報啊~!”致使在船板上傷神的瑯嬅聽到,情急之下皇后又踩到桐油、失足落水。
至此,白蕊姬不再害人。
富察皇后死后自認為大仇已報,高興過度,大喜大悲之氣反而導致她氣血更加衰弱,又加上之前懷孕時候的后遺癥;之后生了場大病,大病完后形容枯槁,乾隆因為她的樣子而嫌棄、幾近失寵。
之后在整個中期,都沉寂了很久。
因為與陸沐萍的獻舞一事被皇帝察覺她是太后的棋子,被皇上秘密傳召。因為被秘傳一事,被金玉妍懷疑白蕊姬是否供出了自己,因而命令麗心使用北國無形白粉毒殺白蕊姬;正好如懿也在宮中,如懿早已懷疑金玉妍才是幕后黑手,所以勸白蕊姬不要相信金玉妍,白蕊姬不聽、轉身把白粉喂食鸚鵡,鸚鵡突然猝死、白蕊姬大驚失色。
但沒等白蕊姬反應過來,乾隆派人召喚白蕊姬揭穿她為太后棋子的事實,白蕊姬愿意自己赴死、遂以換取家人富貴,甘愿被皇帝指使;以牛膝草烏湯毒害慶嬪陸沐萍,令其難以有孕
乾隆為了掩人耳目,以鴆酒賜死白蕊姬;反而讓金玉妍白白逃過這一劫。
白蕊姬死前接受如懿的看望,告訴如懿自己所做諸事,并提到了殺害富察皇后的幫兇是金玉妍,如懿察覺到邏輯不對、推測出“阿箬、高晞月、富察瑯嬅四人全部都是金玉妍的替死鬼”這一埋沒很久的事實。
白蕊姬死前說道:
“臣妾自幼最喜歡彈的是月琴,卻在宮里面彈了一輩子的琵琶,可我根本不愛琵琶;臣妾原本只想安安靜靜的過人生,卻不知成了太后棋子、皇上棋子,可我根本不想受人擺布!他們身為天家母子、本應享受常人無法比擬的榮耀富貴,卻還需要利用我來互相牽制,你說甄嬛和乾隆這對虛偽的母子,一個都當了太后、一個都當了皇帝,還需要這樣、是不是很可笑呢?不、不!我更可笑!連金玉妍也要利用我!皇后娘娘~我都要死了,你為什麼還要告訴我報錯了仇?告訴我恨錯了人?都要我死、都要我死......!好、我的孩子啊~!額娘,來陪你了!”
說罷喝下透明毒藥鴆酒,穿著一身華麗朝服、在聲聲琵琶的彈奏中去世。
白蕊姬死狀悲慘、血流不止,原著寫道:
“上諭:
玫貴人白氏生下妖孽,令后宮蒙羞、朝堂鼎沸、實屬罪不容誅;朕念及多日情分、加之其出身寒微自幼受苦母家無人,賜死留全尸;自此以后、內務府記檔將玫貴人的起居全部抹掉,妖孽胎兒火葬、請寶華殿法師超度七日驅邪。
欽此~!”
“喪禮辦得極為草率,沒有追封、沒有喪儀、沒有哀樂、更沒有葬入妃陵的嘉遇,白布一裹便送還了母家;皇帝不過問、太后亦當沒有這個人,仿佛宮里從來就沒有過玫嬪,連嬪妃的言談之間、也自覺地掩過了這個人存在的痕跡。”
呼應了在歷史中并無此人的設定,畢竟生下鬼胎一事,在現代可能受到人權團體的庇護和大眾的可憐;但是在古代還是封建帝王家,人們非但不會可憐畸形兒、還把他們視為妖孽,大清皇族更是為了偽善的“皇家顏面”、根本不會把這些事情留在史書上,因此被乾隆和太后被狠心拋棄,白蕊姬母子視為必須要被磨滅的事跡。
(電視劇版結局較為美好,淡化了“刻意被皇室抹殺存在”這一鏡頭;改為“如懿可憐白蕊姬,因此偷偷把她的尸體拉出、隨便換一個冷宮棄婦的尸體代替,隨后把白蕊姬放回老家、在江南祖墳里享受冥!,讓白蕊姬有個善終。)
人物評價
【原著判詞】
曲有誤、周郎顧,
身不由己、誤彈一曲,
都錯付;
手中棋、荊頂蕊,
舐犢拳拳心、為人掌中刺;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死則死矣、癡恨怨錯人。
【外貌描寫】
“姿容雖不出眾,卻別有一番清麗滋味。”
“不過是個白凈嬌麗的面孔,雖然十分清秀、但也只是中上之姿而已。”
“清水芙蓉般的秀凈面龐,、盈然一笑,似芙蓉清露、嬌艷清麗!
人物外貌
“姿容雖不出眾,卻別有一番清麗滋味”
“不過是個白凈嬌麗的面孔,雖然十分清秀,但也只是中上之姿而已。”
“清水芙蓉般的秀凈面龐”
“盈然一笑,似芙蓉清露”“嬌艷清麗”
人物原型
玫嬪白蕊姬是一位虛擬的人物,歷史中并無此人;不過也恰好符合了原著“因為給皇室生下鬼胎,皇室為了掩蓋此等羞恥之事,刻意抹殺她的存在”這一設定。
作為小說中沒有原型的虛構人物,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前期和中期的劇情的發(fā)展,如懿在后宮的磋磨、金玉妍的陰謀、高晞月的死去、衛(wèi)嬿婉的得寵、瑯嬅內心的矛盾、天家的涼薄都圍繞她初現端倪。
乾隆的后宮并沒有封號為『玫』的妃嬪,只有一位白貴人,這位白貴人是乾隆十五年初封白常在的,與白蕊姬在出現時間上不吻合,柏氏,為怡嬪之妹。
按照原著小說,白蕊姬不會被歷史記載、但電視劇刪去了這一情節(jié),其實玫嬪的原型疑似為怡嬪,她和怡嬪一樣久久止步于嬪位,出場和逝世時間相近,且姓氏“白”與“柏”相近,而怡嬪之妹是被封為白貴人。黃渏沄雖然原著封號為“怡”但基本遭遇偏向黃儀嬪,且電視劇改為“儀嬪”?赡芨臑槊祴迨菫榱伺c儀嬪區(qū)別。
后宮·如懿傳何泓姍飾白蕊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