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田家青有三個幸運,也正是他人生成長的三個關鍵點。
1953年,田家青出生于北京,父母親分別是北京101中學和北師大一附中的名師,這兩個學校培養(yǎng)了新中國的很多人才。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田家青很小的時候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家中大量的藏書也成為田家青兒時的重要生活養(yǎng)料。孩提時代的田家青就癡迷于手工制作,比如,組裝無線電、航空模型等等,兒時的田家青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以后會自己動手制作古典家具,但的的確確,他的動手能力強,而且喜歡動手制作,這在他小時候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
田家青的少年時代適逢“文化大革命”爆發(fā),1969年,時年不到16歲的田家青也未能躲避當時如火如荼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這段特殊的歲月是那個時代人的集體記憶,我們在諸多的文藝作品中都可以觸摸到它,在許多人的人生軌跡中,那段歲月是蹉跎的,灰色的,荒蕪的,但是田家青的“上山下鄉(xiāng)”卻讓他過出了不一般的滋味。
田家青當時去的地方是河北省的一個貧困山村,是一個沉悶得令人發(fā)狂的地方,卻也是在這里,磨練出了田家青沉靜的心態(tài)。在那個荒涼的山村,田家青每天勞作后堅持自學,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他系統(tǒng)地學習完了初高中的課程,這得益于他作為教師的父母親,他們給遠在河北的田家青郵寄練習題、考卷;這也得益于田家青的沉靜心態(tài),在那個知識受到嘲諷、學習遭遇阻力的年代,年紀輕輕的田家青就已經(jīng)嗅到了知識的芬芳,并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上山下鄉(xiāng)的一段經(jīng)歷,成為田家青一生中的寶貴財富。
出生于教師家庭的田家青在濃濃的家學氛圍中養(yǎng)成了終身愛好自學的好習慣,又在少年時代經(jīng)受了“寂寞”的洗禮,磨礪出了堅強的意志。,或許,以上的兩個“幸運”是得遇第三個“幸運”的前奏與鋪墊。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田家青回到北京,逐漸顯露了他在古典家具收藏方面的天賦興趣,在當時古家具收藏風潮還未熱起來,田家青已經(jīng)開始在這一行業(yè)內(nèi)鉆研了。他和當時北京城內(nèi)碩果僅存的工匠們交朋友聊天,學會了傳統(tǒng)硬木加工工藝,也知道很多行業(yè)的術語,當時的田家青自我感覺良好,是的,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很少有年輕人能夠有他那樣系統(tǒng)的知識,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在一個行業(yè)內(nèi)鉆研,年輕的田家青有資本驕傲。
1979年,時年26歲的田家青第一次去拜訪王世襄,當時已經(jīng)在古典家具這一圈子里混了幾年的田家青聽說過王世襄的大名,知道他收藏家具這一方面屬于資深人士,不過就是個資深人士,當時的田家青或許會這樣想。因此,第一次去拜訪王世襄,田家青的心中有隱隱的不服,以為老先生只是書讀得多而已。卻不料王世襄一張口,發(fā)現(xiàn)對面的老先生不是讀過幾本古書那么簡單。王世襄不僅懂得這一行業(yè)的術語,就連術語的出處都如數(shù)家珍。
原本內(nèi)心很驕傲的田家青在王世襄面前立即心生敬服。從那之后田家青成為王世襄唯一的入市弟子,王世襄不僅拓寬了田家青的眼界,也影響著田家青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田家青人生第三大幸運。
主要著作
《清代家具》,《釣魚臺國賓館美術集錦》,《明清家具集珍》
榮譽記錄
榮譽 |
?2016 2015中華文化人物(獲獎) |
文物出版社啟事
近一年來,各地都出現(xiàn)了一本名為《明清家具制作收藏鑒賞》的封面標明田家青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16開本的圖書,其實這是一本盜用田家青和文物出版社名義的假書。此書2/3內(nèi)容全部盜自田家青編著的《明清家具鑒賞與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其余內(nèi)容不知出自何處,根本與田家青先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