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性純樸,為人厚重,學(xué)識淵博,多才多藝,善書,工詩,亦能繪畫、篆刻。生前為 甘肅省 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蘭州市 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顧問、 甘肅省詩詞學(xué)會會員、甘肅老年大學(xué) 書法教師。其傳略載入《印學(xué)年鑒》、《 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中國當(dāng)代文藝界名人大辭典》、《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通鑒》。其作品選入《中華詩詞選》、《中國 書法選集》、《 甘肅 書法選》、《蘭州 書法長卷》,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展覽并被收藏,榮獲“紀(jì)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中華詩詞墨跡大賽”名人榮譽獎。
書法作品
高照先生書法作品《六體千字文》即將付梓,余有幸得以先睹,披覽之余,感奮不已,誠難得之作也。
《千字文》,猶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皆 中國舊時兒童啟蒙讀物。史載, 梁武帝拓取 王羲之遺書千字,令 周興嗣編成四言韻文,記述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諸項。隋代即開始流行。后世多有續(xù)編本或改編本。讀之,瑯瑯上口,饒有興味,既可由此認(rèn)識漢字,又可從中獲取知識。縱觀歷史, 中國文字、文化之傳播,得益于此文多矣!
正由于此,歷代 書法家每以《千字文》創(chuàng)作 書法作品,經(jīng)久不衰,屢見不鮮。存世最早者,當(dāng)屬 王羲之七世孫隋智永,繼承祖法,以真、草二體書寫八百余本。
嗣后,唐 歐陽詢、 懷素,宋 趙佶,元 趙孟睿?文征明、 董其昌,清 傅山、 劉墉,近代 黃賓虹、 于右任、 沈尹默諸大家,皆喜書此文,有墨跡存焉。
時至今日,眾多 書法家亦樂此不倦。一篇《千字文》,綿延千余載,書而又書,亦 中國文化之奇觀也!
就書道而言,余愛之彌深,而知之甚少。余所見古今 書法家之《千字文》,真、草、隸、篆,或單體,或二體,或四體。而今 高照先生以 甲骨文、鐘鼎文、小篆、漢隸、今草、正楷書成《六體千字文》,余平生未見,甚為敬佩。文字乃 書法基礎(chǔ),而 書法為文字藝術(shù)升華。 中國 書法隨文字嬗變而向前發(fā)展,先有 甲骨文,后有鐘鼎文,再后有小篆、隸、草、真。自古以來,真、草、隸、篆諸體《千字文》,書之者眾,識之者亦眾。而以 甲骨文書寫,則難矣。 甲骨文出土百余年,歷經(jīng) 王懿榮、 劉鶚、 孫詒讓、 羅振玉、 王國維、 郭沫若諸大家收集、整理、研究,發(fā)現(xiàn)單字四千五百余字,可識者約一千七百字。
而 高照先生竟以 甲骨文書寫《千字文》,實屬不易。 高照先生善書,于古文字學(xué)又有研究,始能為他人不能為之書作。
先生集一生之心血,寒暑不輟,寢食或忘,孜孜以求,艱苦鉆研,數(shù)易其稿,終成此卷。幸矣!至若所寫甲骨文有無不當(dāng)之處,余難斷定,恭請識者指正。
余與先生相識久矣。
二十年前,余曾求得先生墨寶一幅。近年,余從事 蘭州碑林建設(shè),凡 書法有疑難之處,多向先生請教。如今蘭州碑林已鐫刻先生篆書一幅,供世人欣賞,并期永存。
先生逝世后,夫人 周淑蘭女士、哲嗣 高龍先生攜來遺作《六體千字文》見示,并請為序,余愿為文以記之。 蘭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