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天秀(1695—1765) 字子俊,號焦婁,陜西華陰縣贠莊人。生而聰慧,16歲考中生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以第一名中舉于鄉(xiāng)試。主考彭維新甚為器重,隨帶于身旁,讓其博覽群書。雍正十一年(1733),中為進士,入選翰林院。彭維新為戶部尚書時,留天秀于府第攻讀。之后,彭因事下獄,天秀出入府第,為彭精心經(jīng)營家務。
乾隆元年(1736),為山東歷城縣令。歷城乃省會直轄之地,事務繁多,人際紛紜,積案很多,難以審理。而天秀狷介廉潔,竭誠于政務,對上不阿,對下負責,所處之事,有惠于民,被譽為“令歷城”。但同僚中有妒心之輩,以傲上為由,毀底聲名。李天秀棄官后,仍居住在歷城。歷城及鄰縣多有以詩文來求教者,天秀都能予以當面指正。
《歷城縣志》載:“息居田園,課兒孫輩耕讀,意泊如也!碧煨汶m居異鄉(xiāng),但又感到華陰所存舊志“荒略支離,又不可謂志”,遂有重修《華陰縣志》之打算。此后,他日夜埋頭于周秦至清初的經(jīng)史典籍中,對有關(guān)華陰之文獻記載,搜錄于稿,經(jīng)數(shù)十年之心血,輯成60多萬字稿本。天秀死后,他的次子汝榛繼承父志,精心分類,仔細整理,終于編修成《華陰縣志》22卷,此志為本縣現(xiàn)存較完整的一部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