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憲

    李憲(將領(lǐng))

    李憲(1042年- 1092年),字子范。開封祥符(治今河南開封市)人。北宋宦官、將領(lǐng)。

    宋仁宗皇祐年間,李憲補入內(nèi)黃門,升供奉官。在宋神宗時期活躍于西北邊境,與王韶收復(fù)河州。又擊降吐蕃首領(lǐng)瞎木征,并攻克蘭州,主持秦鳳路及熙河路軍事。以功累官至宣慶使,一度兼管財政,節(jié)省冗費十分之六。但亦曾一再違犯軍令,貽誤戰(zhàn)機而不斷遭到彈劾。

    宋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高氏臨朝,李憲被彈劾“貪功圖名”、“罔上害民,貽患國家”,連貶為右千牛衛(wèi)將軍,居住陳州,官終延福宮使、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元祐七年(1092年),李憲逝世,年五十一。紹圣元年(1094年),追贈武泰軍節(jié)度使。累謚為“忠敏”。


    人物生平

    入宮遷升

    李憲在宋仁宗趙禎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凈身入宮,開始了宦官生涯。后來補入內(nèi)侍黃門。稍后不久,又遷升為入內(nèi)西頭供奉官。

    小試鋒芒

    宋神宗即位后,李憲先后外出,擔(dān)任永興軍、太原府路走馬承受等職。因為當時遼國、西夏不斷與北宋發(fā)生糾紛、戰(zhàn)事,李憲多次上疏議論邊事,頗合神宗旨意,因此備受寵信。

    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派大臣韓絳經(jīng)略陜西,開幕府于延安。李憲在韓絳幕下?lián)巫唏R承受。韓絳的愛將種諤想謀取被西夏占領(lǐng)的橫山寨,李憲極言不可,但種諤不作理會,率兵襲敗西夏軍,帶兵三萬人修筑羅兀城(今陜西榆林鎮(zhèn)川鎮(zhèn)境內(nèi)),又派都監(jiān)趙璞、燕達修筑撫寧故城呰(今陜西米脂境內(nèi))。李憲認為此時分兵,有失掎角之勢,一旦形勢有變,各路均將難以自保。時隔未久,夏人果然攻取順寧呰(故址不詳),之后圍攻撫寧。當時種諤正在綏德軍(治今陜西綏德),聞得此信,茫然失措,以至于垂淚而不能下筆。這一戰(zhàn),夏人大獲全勝,宋軍新筑諸呰全都重歸夏人之手。朝廷得知戰(zhàn)報之后,貶種諤為汝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韓絳亦因此謫知鄧州。由于李憲此次參與軍務(wù),言之切當,遂得神宗倚重,又被派往河?xùn)|路(治今山西太原),在經(jīng)略使趙禼幕下?lián)巫唏R承受。當時,趙禼對李憲的軍事才干也十分看重,兩人對邊事的論見往往不謀而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北宋王朝針對北方強遼的軍事防御力量。

    不久,李憲離開邊鎮(zhèn)回到京師,被神宗提升為后苑勾當。這雖然只是一個掌管苑囿、池沼、臺殿、種藝等雜事的角色,但凡皇帝游幸,必須陪侍左右,故有更多面見皇帝的機會,所以在內(nèi)侍省還是舉足輕重的。正是借助這個機會,李憲贏得了神宗的充分信任。

    河州大捷

    熙寧元年(1068年),建昌軍司理參軍王韶上《平戎策》,認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首先應(yīng)當收復(fù)河湟,如此則夏人腹背受敵,不攻自破”。神宗認為王韶之議頗為有理,決定在對夏關(guān)系上改變長期以來的守勢,采取主動攻取的方略。熙寧四年(1071年),任命王韶為洮河安撫司長官,開始經(jīng)營洮渭地區(qū),準備對夏用兵。熙寧六年(1073年)初,王韶上奏請求興兵收復(fù)河湟之地。神宗準奏,并專意委派李憲前往巡視督師,與王韶協(xié)力進兵。不幾日,北宋大軍便攻占河州(今甘肅臨夏),拓地一千多里,招撫人口三十多萬,連河州羌酋木征之妻亦被俘虜,史稱“河州之役”。北宋在此設(shè)置熙河路(治今甘肅臨洮),任王韶為經(jīng)略安撫使,李憲亦因戰(zhàn)功加封東染院使、御藥院干當官。

    李憲

    夏人對此次役失利耿耿于懷,旋即開始報復(fù),然而在牛精谷(故址不詳)、珂諾城(后改名定羌城,今甘肅廣河)兩次戰(zhàn)役中,宋軍卻再戰(zhàn)再捷。宋神宗十分贊賞李憲的軍事指揮才能,留他在熙河路安撫司干當公事,與王韶相為表里。

    就在此年二月,表面上平息的河湟之地戰(zhàn)事再起。本來宋神宗以為河湟已定,遂調(diào)李憲前往鄜延路督師,但是被趕出河州的夏人酋長木征又聯(lián)合董氈、鬼章羌兵卷土重來,攻占河州踏白城(今甘肅積石山癿藏舊城村,故址尚存)。新任河州知州景思立聞訊,連忙集結(jié)兵馬殺到踏白城,但因出師匆忙,加之敵我眾寡懸殊,戰(zhàn)斗剛一開始,景思立所部便處于重重包圍之中。夏人復(fù)仇心切,蜂擁而上,宋軍官兵死傷極為慘重,連河州知州景思立也戰(zhàn)死在亂軍之中。攻破踏白城的木征等人,旋即把河州城團團圍住。按照常理,木征攻進河州易如反掌,但他不急于攻城,只在城外喧囂,聲言要殺盡宋軍官兵。

    十萬火急的戰(zhàn)報接連送進京城,宰相王安石等人主張保存實力,放棄河湟地區(qū)。宋神宗-時也拿不定主意:不棄河湟,可能導(dǎo)致西北戰(zhàn)事更為慘重的失利;可是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好不容易奪回土地,就這樣放棄,未免太失大宋皇威。思之既久,還是降旨準許了王韶的請纓之奏。

    此時李憲正趕往鄜延路(治延州,今陜西延安)按視軍情,行至興平(今陜西咸陽境內(nèi)),聽到河州兵變的消息,立即停了下來,靜候朝廷旨意。時隔不久,就等來了宋神宗的旨意:詔令李憲趕赴熙河路(治熙州,今甘肅臨洮),與王韶匯合,共同應(yīng)對河州之變。

    王韶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老將,他深知木征等人久圍河州而不取,勢必是想伏兵于河州城外以待消滅北宋援軍,而一旦失去外援,再攻河州即如探囊取物,況且他們已與結(jié)河羌人結(jié)成掎角之勢,互為照應(yīng)。一旦北宋援兵到來,便可合力圖殲。鑒于此種形勢,王韶決定先破木征的合圍之勢,再反過來攻其外援,這樣,河州之圍可以不戰(zhàn)而解。而李憲主張以賞賜激勵將士,突殺木征。

    王韶、李憲二人在戰(zhàn)術(shù)上有了分歧,又一時難于說服對方,最后只好折衷處理:各率一路,各依其計而行。王韶遂率銳師繞開河州,直襲定羌城,出其不意全力攻打結(jié)河羌,切斷了西夏通道,繼而命偏將進入南山要沖。李憲則率所部在河州城外督兵力戰(zhàn)。

    早在李憲巡視西北之前,宋神宗曾賜給他一面黃旗,旗上御書七個大字:“用命破賊者倍賞。”他深知西北將士心向王韶,隨己而征者斗志不盛。于是,出征前手執(zhí)黃旗立于軍營門口,號令三軍將士說:“此旗乃天子所賜,眾將士望旗而戰(zhàn),即如天子親臨督戰(zhàn),敢不用命!”將士們果然精神振奮,爭呼誓死向前。李憲又督促眾將士將傍山建造的所有營帳燒掉,以表示死戰(zhàn)之決心。之后,開赴河州前線,與木征所部在河州城下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zhàn)。這一仗,直殺得天昏地暗,雙方折損極為慘重。直到李憲又生一計,命部將抄后路燒毀了木征等人的氈帳時,羌人這才人心大散,紛紛逃往踏白城死守。李憲順勢揮師,大破敵軍,一舉攻取踏白,并進至余川(故址不詳),連破十余座城垣堡寨,木征見大勢已去,遂率殘部來宋營投降。

    河州之役的勝利,猶如給宋神宗注射了一支興奮劑,滿朝文武亦大事慶賀,李憲以功加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剡京師后,又升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押班、干當皇城司事,均為令人側(cè)目的恩寵。

    經(jīng)營西北

    李憲深知朝臣對他擔(dān)任西疆帥臣頗為不滿,為了博取宋神宗的寵信,不給朝臣以抨擊他的口實,他決心在西北邊疆建功立業(yè)。熙寧九年(1076年)五月,羌酋隆吉卜等率眾擾邊,羌人降將木征請求帶兵征討,以報效宋朝不殺之德。李憲部將大都認為不能予以應(yīng)許,唯恐木征有詐,但李憲卻支持木征,說“有何不可?羌人天性畏懼貴人。木征本為貴人,當能取勝!闭J為大可不必如此拘謹,況且當此關(guān)頭,如果朝廷對木征將信將疑,反而會加深他對北宋王朝的貳心,不如因勢利導(dǎo),給他一個報德機會。于是力排眾議,派遣木征帶兵征討。

    木征盛裝出征,與隆吉卜所部對面列開兵馬。隆吉卜手下大都是臨時湊集起來的散兵游勇,見到木征如此威風(fēng),先自沒了斗志。木征揮戈掩殺,李憲的后續(xù)部隊也乘機而上,于是大獲全勝,酋首隆吉卜也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這一仗是李憲重返西北的第一次大捷。不久,另一支由董氈率領(lǐng)的吐蕃軍隊也迫于宋朝神威,前來歸順。消息傳到京師,宋神宗自然恩寵倍至,加封李憲為宣州觀察使、宣政使、入內(nèi)副都知,后又遷為宣慶使。

    當時,由于北宋王朝對西夏連年用兵,國家財政頗為吃緊,糧餉軍需物資往往匱乏不繼,朝臣對此早有不滿。神宗又詔命李憲兼管熙河、秦鳳兩路財政。李憲受命,果斷裁減了十分之六的冗費開支,使得西北財政頓時緩解,可謂經(jīng)制有方。同時,李憲為了討好神宗,每年將西山(今甘肅和政境內(nèi))的巨大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師,以供神宗營修宮殿。為此,宋神宗專門在京師瑞皮坊賜給他一座華麗的園宅。

    蘭靈得失

    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發(fā)生政變,西夏惠宗李秉常失位被囚,國內(nèi)一片混亂。是年五月,西夏保泰統(tǒng)軍禹藏花麻以李秉常罹遭囚禁為名,敦請北宋王朝發(fā)兵進攻梁氏(西夏外威梁太后攝政)。北宋王朝認為這是對西夏用兵的難得機會,于是神宗御筆親書伐夏之命,發(fā)動五路大軍進攻西夏,李憲不僅參與其事,而且被任命為五路統(tǒng)帥,掌有節(jié)制諸路之重權(quán)。

    此次伐夏,可以說動用了北宋王朝西北軍事全部精銳:熙河路經(jīng)略使李憲領(lǐng)兵出熙河;鄜延路總管種諤領(lǐng)兵出鄜延;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使高遵裕領(lǐng)兵出環(huán)慶;涇原路副總管劉昌祚領(lǐng)兵出涇原;河?xùn)|路經(jīng)略使王中正領(lǐng)兵出河?xùn)|。五路大軍,共集結(jié)五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圍攻西夏。宋軍的作戰(zhàn)計劃是:涇源、環(huán)慶兩路先取靈州(今寧夏吳忠境內(nèi)),然后直取興州(今寧夏銀川興慶區(qū));河?xùn)|、鄜延兩路會師夏州(今陜西靖邊),再取懷州(今內(nèi)蒙準格爾旗境內(nèi)),最終直逼興州,企圖一舉蕩平西夏。這在宋神宗給李憲的詔書里也有明確的表述,說:“此番用兵,非一般戰(zhàn)事耳,意在蕩平項羌。此決非小事矣,若不上下一心,將士協(xié)力,何以致勝?故當不惜爵賞,以勵三軍將士,一舉圖之!”這說明北宋王朝是抱著消滅西夏的決心來進行這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

    西夏皇太后粱氏聽到北宋王朝準備大動干戈的消息,慌忙分遣自己所能控制的各監(jiān)軍司兵,由大元帥梁永能總領(lǐng)抵御。

    八月,李憲率師先進入西夏境內(nèi)。駐守在西夏西使城(今甘肅榆中三角城)的黨項族首領(lǐng)訛勃哆聞風(fēng)而降。粱乞埋(梁太后弟)派兵數(shù)萬趕去增援西使城,行至半路,聽到訛勃哆降宋消息,只好退守龕谷城(今甘肅榆中小康營鄉(xiāng)境內(nèi))。龕谷城本是西夏糧倉之一,李憲占領(lǐng)西使城之后,乘勝挺進龕谷城,大獲全勝,遂改城為寨,所儲大量糧谷盡為宋軍所得,加之弓箭等兵器無數(shù)。至此,李憲已奪得伐夏頭功。接著,他派副將駐守此地,又揮師向西攻取蘭州。

    正當此時,鄜延總管種諤率部在米脂寨(即畢家寨,今陜西米脂),擊敗梁永能八萬大軍。接著,相繼攻克石州(故址不詳)、夏州(故址在今陜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鎮(zhèn)白城子村)、銀州(治今陜西省橫山縣東,后移治永樂城,即今陜西省米脂縣西北)三重鎮(zhèn)。環(huán)慶經(jīng)略使高遵裕迫降西夏清遠軍守將嵬名訛譏。河?xùn)|經(jīng)略使王中正所部因一路盡是沙丘沼澤,行動緩慢一些,但抵達宥州(今內(nèi)蒙鄂托克前旗東南城川古城)之后,夏兵也聞風(fēng)潰逃。宋兵入城,城中老弱病殘五百余戶殺戮殆盡。涇原副總管劉昌柞入夏后,在葫蘆河與夏人決戰(zhàn),結(jié)果夏人大首領(lǐng)沒羅臥沙、監(jiān)軍使梁格嵬被殺死,梁乞埋之侄訖多埋等二十多人被俘。劉昌祚乘勝攻入嗚沙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市),得到夏國庫糧百萬余石。在此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李憲在蘭州上疏宋神宗,請求筑蘭州城建立帥府,以震懾西夏。

    西夏軍隊一敗再敗,梁太后向群臣詢問應(yīng)對之策。多數(shù)將領(lǐng)主張舉兵迎擊,但老將嵬名令公卻不以為然。他向梁太后建議:不必再與宋軍力戰(zhàn),以二世誘引宋軍深入興州(今寧夏銀川興慶區(qū))、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腹地,然后以輕騎截斷宋兵糧道,“宋兵無食,不戰(zhàn)自困”,后再伺機決戰(zhàn)。梁太后果斷采納了這一建議,調(diào)集十二監(jiān)軍司十萬大軍,重點防守興州要沖之地。

    十一月,劉昌祚率軍五萬首先攻到靈州城下。接著高遵裕也率兵趕到。就在劉昌祚即將入城之際,高遵裕害怕這次戰(zhàn)功被劉昌祚拔定頭籌,便利用節(jié)制劉軍的權(quán)力阻止劉昌祚攻入靈州,定下了所謂合圍靈州的下下之策。當時,宋神宗也深恐劉、高孤軍深入興、靈二州有所不測,急命李憲親率重兵、押運糧草從蘭州趕往興、靈二州,董氈也率吐蕃軍協(xié)助同往,以為后援。但此時的李憲卻一心放在建立蘭州帥府上,對于再趨重兵增援并無甚多興趣。在進發(fā)興、靈二州的途中,因為遇到了夏人的阻截,李憲錯誤地決定折道天都山(今寧夏中衛(wèi)境內(nèi)),焚燒了西夏的南牟內(nèi)殿和所有館庫,迫使西夏統(tǒng)軍星多哩鼎退守葫蘆河流域,然后班師回到了蘭州。

    就在這時,高遵裕、劉昌祚圍困靈州城十八天卻仍舊不能破城,早已糧餉不繼,又值天降大雪,兵卒饑寒交迫,斗志漸漸衰頹,可謂進退維艱。粱太后見時機已到,便下令決開黃河七級灌渠,淹滅高遵裕圍城大軍?蓱z宋兵十余萬眾,凍溺而死者不計其效,奪路逃生者僅有一萬三干多人。這次大規(guī)模的伐夏行動(史稱“靈州戰(zhàn)役”),除李憲所部之外,其他各路大軍均困于靈州,因糧草斷絕,先后慘遭潰敗,北宋王朝共計損失近四十萬人。

    戰(zhàn)報傳至朝廷,神宗大為惱怒。元豐五年(1082年)正月,降旨高遵裕責(zé)授郢州(今湖北鐘祥)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種諤、王中正、劉昌祚分別受到降職處分。李憲未能率部及時趕到靈州相援,董氈所部也嚴重失期,兩人均出師無功。事后,李憲深知此次軍事失利非同小可,便急忙上疏神宗,一方面強調(diào)自己開發(fā)蘭州、會州有功,另一方面又以中途受阻、無法如期趕赴興、靈二州為借口,把罪責(zé)盡量往其他將領(lǐng)身上推卸,企圖以此邀功弭責(zé)。同知樞密院孫固認為李憲未能如期會師,按律當處斬刑。然而在對李憲的處理上,神宗與朝臣發(fā)生了嚴重分歧。神宗認為李憲經(jīng)營西北數(shù)年,功大于過,再加上李憲的強口狡辯,并且此役確實客觀上保存了熙河路大軍,于是只是詰問董氈失期的原因,對李憲以糧不濟為借口而赦其無罪。

    此戰(zhàn)敗不久,李憲奏請再起大軍,主張把兵力集中在涇源一帶,自西寧寨(今青海西寧)設(shè)置堡障,直抵嗚沙城(今寧夏中衛(wèi)境內(nèi)),駐兵屯防,討伐西夏,以將功補過。神宗問計于宰相王珪,王珪見風(fēng)使舵,表示同意。神宗又問計于王安禮,王安禮認為此舉過于倉促,難免再敗。李憲督運糧草,聲稱秉受神宗旨意,自都轉(zhuǎn)運使以下不能如期按量轉(zhuǎn)運糧草者皆當處死。百姓因見前次被征去服役的人多數(shù)凍餓而死,都不愿意再去運送軍糧,出錢百緡也無法雇得民夫。為了逃避徭役,百姓紛紛入山立柵自保,不聽調(diào)遣。官吏便往山中催逼,動輒毆擊,解州(今山西運城)一帶甚至出現(xiàn)械責(zé)縣令猶自不能招集服役百姓的現(xiàn)象。另一宦官李舜舉對李憲所為十分不滿,上疏神宗:“陳師邊境,勞民傷財甚矣!”神宗這才下令李憲罷兵,詔賜白銀、絲帛四千,任命其為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制置使,配給衛(wèi)士三百人,加封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后。而后重回熙河路任職,并節(jié)制秦鳳路的兵馬。

    坐保蘭府

    主詞條:永樂城之戰(zhàn)

    西夏擊敗北宋五路大軍后,對北宋邊境地區(qū)的侵掠更加肆無忌憚。為了固守邊鎮(zhèn),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宋神宗委派給事中徐禧、內(nèi)侍李舜舉巡邊來到鄜延與種諤商議,準備在夏、銀、石三州交界地段修建永樂城(又名銀川砦,今陜西米脂縣西)。又命李憲與徐禧掎角而守,互為應(yīng)援。種諤認為此地依山而無水,有犯兵家所忌,不應(yīng)當建城。神宗不聽,反而下令徐禧率領(lǐng)蕃、漢兵民興工修筑,并限十四天把城修好。徐禧筑起永樂城后,留下副總管曲珍領(lǐng)兵一萬駐守。因為永樂城的修筑對西夏的確構(gòu)成了極大威脅,加之夏人新勝,斗志正盛,于是從全國調(diào)發(fā)三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永樂城。徐禧同諸將登城西望,但見夏兵彌原遍野,難以看到邊際。西夏騎兵“鐵鷂子”也渡河來攻,勢不可擋。

    徐禧不懂軍事,且貪功生事,以兵萬人列陣城下,結(jié)果遭遇潰敗,只得以殘兵退入城中后。永樂城便被夏人團團圍住,并切斷了水源,城內(nèi)士兵乃至于絞馬糞汁以飲,渴死者大半。夏軍又派出兩支強悍部隊截住了李憲、沈括兩路援兵,種諤懷恨未予援救。隨后,夏軍乘雨夜急攻,永樂城終致陷落,宋軍數(shù)萬士卒陣亡,損失將吏二百三十多人,得免者十無一二。一心想在蘭州建立帥府的李憲并非想要坐觀永樂城陷落,但客觀上既害死了徐禧,也損害了自己。夏人在攻破永樂城后,即遣重兵入侵蘭州。

    元豐六年(1083年)二月,西夏進犯蘭州,首破西門關(guān)。兵馬鈐轄王文郁募集敢死隊七百余人,在黑夜縋城而下,手持短刀突襲夏軍營地,西門關(guān)得以收復(fù)。李憲因守城不力被降為宣慶使。李憲認為蘭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西夏必爭之地,盡管西夏曾經(jīng)多次聚兵卻假裝平靜無事,意在集結(jié)重兵以尋求時機大舉進攻。因此,命令增修城守塹壁,積存城守器械,積極做好了守城準備。次年冬,西夏果然大舉進攻蘭州,步騎兵號稱八十余萬。由于李憲做了充分發(fā)準備,西夏圍城十余日而未能攻克,終因糧草不濟被迫撤兵。神宗詔令李憲聯(lián)系阿里骨夾擊,他又遴選精騎追擊,果然取得了勝利。但李憲在事后夸大戰(zhàn)功,激怒了朝中大臣。御史中丞劉摯上疏神宗,終使其被罷去內(nèi)省的職事。

    終老貶所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宋哲宗繼立,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臨朝稱制。高太后雖對李憲素?zé)o恩怨,但為了平息眾怒,于是先降他為永興軍路副都總管、提舉崇福宮。次年,劉摯再上疏稱李憲“貪功圖名,屢于西北邊疆滋生事端,罔上害民,貽患國家。五路會師興州,李憲失期;夏兵圍攻永樂,李憲羈而不援;后又屯兵蘭州,遺患至今”,將其與王中正、宋用臣、石得一等三位宦官稱為“四兇”,請求將他們罷黜。高太后見劉摯所疏,遂降李憲為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

    元祐三年(1088年)閏十二月,李憲因明道宮使任滿,請求告老致仕,被除授為右千牛衛(wèi)將軍、分司南京,準予居住陳州。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李憲再任延福宮使、宣州觀察使、提舉明道宮。次年五月,哲宗準許他“任便居住”,至同年八月,又同意他以右武衛(wèi)上將軍致仕,但因中書舍人孫升諫阻,而收回成命。

    元祐七年(1092年)六月,李憲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紹圣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有重興西北軍事之意,遂追贈李憲為武泰軍節(jié)度使,賜其謚號為“敏恪”。至紹圣四年(1097年),改謚“忠敏”。

    主要影響

    李憲以中人(即宦官)為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轉(zhuǎn)戰(zhàn)于西北邊陲。在宋神宗時,屢次參與監(jiān)督、指揮邊境的征討活動,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并取得勝利。一度兼管財政,節(jié)省冗費十分之六。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內(nèi)亂,調(diào)集熙河、麟延、環(huán)慶、涇原等五路大軍二十萬攻夏;鹿倮顟椚挝鹾咏(jīng)略使,率熙、秦兩州軍隊為一路,由熙州(今臨洮)往北,攻擊西夏背面。八月,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fā),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nèi)),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李憲設(shè)帥府于城內(nèi),并建置蘭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

    歷史評價

    曾鞏:比自臨洮,率眾躬將。摧殪丑虜,恢復(fù)故疆。鼓行羌中,屢以捷告。

    王珪:朝廷以邊事屬押班(李舜舉)及李留后(李憲),無西顧之憂矣。

    劉摯:宦者李憲,貪功生事,漁斂生民膏血,興靈、夏之役,首違師期,乃頓兵蘭州,遺患今日。

    蘇轍:況自去歲以來,朝廷廢吳居厚、呂嘉問、蹇周輔、宋用臣、李憲、王中正等,或以牟利,或以黷兵,一事害民,皆不得逃譴。

    呂陶:至如章惇悖慢無禮,呂惠卿奸回害物,蔡確毀謗不敬,李定不持母喪,張誠一盜父墓中物,宋用臣掊斂過當,李憲、王中正邀功生事,皆是積惡已久,罪不容誅。

    蔡京:憲以中人侍帷幄,備聞謨訓(xùn),俾臨制閫外,遂能恢斥疆土,降其渠率。置陣行師,有名將風(fēng)烈。至于決勝料敵,雖由中覆,皆中機會……。

    趙鼎:憲勞民傷財以取不毛之地,靈武之期,永樂之援,以逗遛敗事,不誅幸矣……。

    葉適:昔李憲經(jīng)始熙河,始有所謂經(jīng)制財用者,其后童貫繼之,亦曰經(jīng)制,蓋其所措畫,以足一方之用而已,非今之所謂經(jīng)制也。

    脫脫: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云。

    王夫之:若其所恃以挑敵者,王韶已耳,徐禧已耳,高遵裕已耳,又其下者,宦者李憲已耳。

    主要作品

    據(jù)《哲宗舊錄》記載,李憲著有奏議70卷、《經(jīng)制財用》30卷“藏于家”。但今已佚失。

    軼事典故

    南征未成

    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因廣西經(jīng)略使沈起妄殺無辜,激怒了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民眾,他們集結(jié)隊伍,奮起反抗。熙寧九年(1076年)九月,安南軍(今越南北部)進攻北宋廣西路的古萬寨(今廣西扶綏)。十一月,又出動六萬軍隊,分水陸兩路大舉攻宋。水軍渡過北部灣,攻占欽州(今廣西欽州)、廉州(今廣西合浦);陸路則直逼邕州(今廣西南寧)。安南義軍所到之處張貼榜文,說中國實行青苗之法以窮困百姓,他們出兵就是為了拯救百姓。當時北宋君臣極為震怒,宰相王安石親自起草了《討交趾檄》。宋神宗詔命趙禼為安南行營經(jīng)略、招討使,以李憲為副使,總九將軍前往討伐鎮(zhèn)壓安南。

    在此前的熙寧三年(1070年),李憲曾在趙禼幕下?lián)芜^河?xùn)|路走馬承受,當時趙禼雖然對李憲的軍事才干頗為看重,但對李憲生性殘忍、貪功飾過的毛病也是十分清楚的,此次南征為正副使,趙禼深怕李憲更加妄為,掣肘自己,于是上奏神宗,疏曰:“朝廷設(shè)置招討使,軍事應(yīng)當一致,節(jié)度號令應(yīng)以一人為主。”言外之意是想把南征決策權(quán)歸于自己一人之手。趙禼請求罷免李憲。神宗問其誰可替代李憲,趙禼說郭逵對南疆邊事熟悉,宜用為宣撫使,自己甘愿為副,協(xié)助郭逵征討安南。李憲聞訊十分不滿,深為銜恨,在神宗面前講了趙禼很多“昏庸無能”之類的讒言。宋神宗對李憲的話深信不疑,遂改命郭逵為安南道招討使,降趙禼為副使。幾個月后,郭逵率軍打敗安南軍隊,交趾王李乾德奉表乞降。

    其實,在改命郭逵為安南道招討使、降趙禼為副使的同時,宋神宗安排李憲仍回西北邊疆,計議秦鳳、熙河諸路邊事,并嚴令西北諸將皆聽從李憲節(jié)度。當時,御史中丞鄧潤甫,以及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礪等人紛紛上疏,認為“西羌之禍害小,任用李憲之禍害大;李憲無功禍害小,李憲有功禍害大”,極力反對李憲法主持西北軍務(wù),但因神宗對李憲恩寵有加,極為信任,還是維持原命,詔令李憲赴西北就任。

    太尉足香

    宋神宗時,將軍彭孫出身劫盜,氣勢凌人,但曾經(jīng)為李憲洗腳,脫靴捧腳之時贊嘆道:“太尉(指李憲)之足,何其香也。”李憲聽后,用腳踩在彭孫頭上,斥責(zé)道:“奴諂不太甚乎!”

    史料索引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宋史》卷467

    《西夏書事》卷25~28、卷33

    TAGS:
    名人推薦
    • 囧杰
      囧杰,男,畢業(yè)于綿陽音樂學(xué)院,著名民謠歌手,原創(chuàng)音樂唱作人,榮獲《放歌奧運,唱響曲江》60強,綿陽第二屆高中藝術(shù)展演三等獎,美特斯邦威加油好男兒和我型我秀。主...
    • 吳慧媛
      無錫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1994年7月畢業(yè)于江西理工大學(xué);2001年5月取得上海交通大學(xué)機械工程碩士學(xué)位主講《機械制造工藝及裝備》、《機械制造技術(shù)》、《互換性與測量技...
    • 蘇宇光
      蘇宇光,男,1946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是我國著名國畫家,國家高級美術(shù)師。
    • 曹節(jié)
      曹節(jié)(?―181年),字漢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宦官。本籍魏郡,家族世代擔(dān)任俸祿二千石的官職。漢順帝初年,曹節(jié)以西園騎之職,升任小黃門。漢桓帝時,升..
    • 曉玲叮當
      曉玲叮當,原名李曉玲,兒童作家、少兒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曾出版《寫給小讀者》、《叮當?shù)幕仨憽、《叮當(shù)哪Хā、《魔法小仙子》,其中《寫給小讀者》一書榮獲第十一屆...
    • 高一飛
      高一飛,電視劇《家有公婆》中角色,由王同輝飾演。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