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路書法師承書法家哲成先生,微雕師承王秉正先生。其名字收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沈陽百科全書]。[沈陽地方志]藝術欄目收入其微雕成就。
人物經(jīng)歷
紀念“5·12”抗震救災大型群體微雕作品《擎天之石》,在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08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之后,近日已被捐贈給四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收藏。而在參與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的20位微雕家中,沈陽微雕名家張路作為東北地區(qū)惟一的受邀者,也創(chuàng)作了一件名為《生死不離》的微雕作品。昨日當與記者聊起此事時,他依然非常激動。
張路告訴記者,《擎天之石》是由杭州微雕大師馮耀忠發(fā)起的,他親自到四川從廢墟中挑選了一塊花崗巖作為材料來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川石選定后,他們便開始對花崗巖進行加工,造型上以雙手托起巨石蘊含群體抗震的精神。同時,在石身上鉆下67個孔,用以鑲嵌27件微雕作品以及安裝燈光等。這些作品全部來自享譽海內(nèi)外的微雕界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了美國的何洪江和中國臺灣的陳逢顯、內(nèi)蒙古的包英志等,而微雕作品也多種多樣,包括了0.03毫米人體汗毛并列兩行字《人民萬歲,天下為公》、0.25平方毫米赤峰凍石微雕篆印《大愛無疆》、白石芝麻粒微雕《悼五十詩魂詩》、白發(fā)凸字微雕《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巧色立體微雕《大愛》、浮雕微雕《頑強奮戰(zhàn)》以及瑪瑙微雕、珍珠微雕、寶玉微雕等。
在沈陽交警支隊宣傳處工作的張路,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現(xiàn)為中國微雕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中國微雕界成名已久。說起這次參與“擎天之石”他感到很榮幸。他說,接到馮耀忠的邀請,他非常興奮,也為馮耀忠跑了千余公里到四川地震災區(qū)選石頭的精神感動,于是他便開始了創(chuàng)作。在確定了“生死不離”這個主題后,為了刻好這件作品,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在1.8×1.2厘米的昌化黃凍石上,以1/76的比例刻下了一首百余字的現(xiàn)代詩《生死不離》,用手中的刻刀來表達他的哀思。張路表示,這樣的機會太難得,這是他最有意義的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