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展覽
2007
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優(yōu)秀雕塑作品展 清華美術學院 北京
2011
北京國際服裝博覽會藝術展 新國際展覽中心 北京
《現(xiàn)在過去時:被篡改的視覺記憶》五人聯(lián)展 莼萃當代藝術空間 北京
《春寒》當代藝術展 龍德軒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八零后藝術檔案”聯(lián)展 宋莊美術館 北京
青年藝術100 全國巡回展覽 北京
青年藝術100暖房計劃 ZAN8 藝術空間 北京
2012
微作品嘉年華 白盒子藝術館 北京
2012新加坡藝術舞臺博覽會 金沙濱海會議展覽中心 新加坡
“景不徙”中國當代新興藝術家聯(lián)展 三潴畫廊 北京
2012中藝博國際博覽會 國際貿易展覽中心 北京
藝術北京 農業(yè)展覽館 北京
臺中藝術博覽會 臺中 臺灣
第六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
未來通行證全球巡回展——今日北京站 今日美術館 北京
白盒子藝術與設計100 白盒子藝術館 北京
2013
侯雯與冉玨雙個展 菲利浦畫廊 臺北
她的?——ZERO首屆當代女性藝術展 零藝術中心 北京
體積的對話:中國中青年雕塑邀請展 展洲國際藝術館 北京
”微遷移”公共藝術對話展 北塘古鎮(zhèn) 天津
香港亞洲當代藝術展 香港JW萬豪酒店 香港
2014
A12T當代藝術中心跨年展《冥想錄》 A12T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藝術評論
外化的青春痕跡
——侯雯的雕塑
文:何桂彥
對于藝術家來說,每一件藝術品呈現(xiàn)的都是一個自足的世界。它不僅體現(xiàn)為形式、風格、語言的統(tǒng)一與自律,而且,也表現(xiàn)為主題的相對固定,以及言說主題時在內在邏輯上的共通與一致性。然而,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中,不同的藝術家在營建作品自我世界的方法與途徑上會有較大的差異。大致說來,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是偏重于形式、偏重于風格、偏重于材料,即在藝術本體的范疇進行各種探索;另一種是側重于題材、側重于主題、側重于觀念,即力圖賦予作品以明確的意義和觀念的價值。當然,這兩種方式不能截然分開,而是互為表里的。但是,對于觀眾來說,這恰恰會形成兩種不同的解讀作品的方法。在第一種方式中,如果說藝術家是通過形式、風格進行“編碼”,那么,觀眾的解讀過程實質就是在“解碼”;在第二種方式中,如果說藝術家已經賦予了作品以意義,那么,觀眾的解讀其實是去尋找那些聯(lián)系意義的“索引”。
從作品意義顯現(xiàn)的方式上看,侯雯的雕塑更傾向于后者。對于藝術家來說,它們構筑的正是一個屬于自我的世界。侯雯認為,“自己的作品像是自己在跟自己編故事,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有趣世界。而一個世界需要一種人生觀,需要很多人物,環(huán)境。于是,我的夢就變成一個完全自我化的世界。里面的環(huán)境是從來沒在電影上看到過的,人物也是千奇百怪的。但是,他們都有共同點。因為都是出自我的內心!盵1]雖然說侯雯的作品有著相對一致的風格,在造型上多少受到了卡通形象的影響,但是,真正統(tǒng)轄它們的還是源于個人的青春體驗,并由此形成的自我世界。與其說這個自我的世界與夢境有關,毋寧說是個體記憶的外化,尤其是童年的成長經歷在潛意識層面所形成的生命意識。
“小女孩”的形象無疑是解讀侯雯作品的“索引”。它們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符號性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能成為青春記憶與生命意識外化的載體。侯雯曾說,“所有夢里的人物都有個共同點:要么孤獨,需要幫助,要么就是太脆弱,要么就是太瘋狂,要么就是太冷漠!盵2]很顯然,生命意識是由“小女孩”所獨有的情緒凸顯的。為了不讓這種情緒流于空泛,侯雯盡量讓作品具有一些情節(jié)。情節(jié)的置入不僅會豐富作品的表述,也會為作品帶來某種敘事性。但是,如果細致地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情節(jié)并不具有典型性,相反是從個體的生存記憶中截取的片段,同時,由于侯雯的創(chuàng)作重心在于烘托作品人物的內在情緒,而不在于還原某個真實的視覺場景,因此,許多情節(jié)反而具有了某種象征性,甚至具有潛在的荒誕感,這在《安慰》、《狼與木偶》、《密語》中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股以韓日流行歌曲、日本青春小說和香港新古惑仔電影為典型代表,以“青春”為主題的國際文化潮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和大部分青年藝術家偏重于表達消費時代下青春所遭遇的異化與話語狂歡有所不同,侯雯作品中的青春世界流露出的是潛在的感傷、生活的苦澀,以及莫可名狀的傷害感。雖然說侯雯的每一件作品在情節(jié)上都有所不同,但藝術家對個體青春記憶的言說在敘事邏輯上則是一致的。當然,作為一名年輕的雕塑家,侯雯在作品個人風格的營建與形式語言的研究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同時,如果能將個體青春體驗的表述,放在性別身份與社會學話語的范疇做進一步的結合,其作品的意義訴求將會更有針對性。
2011年3月4日于四川美院
[1] 侯雯:《創(chuàng)作筆記》,未發(fā)表。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