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葛毓芝(1857~1942),字養(yǎng)田,河北樂亭城西葛莊村人。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第二甲第四十七名進士。刑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
生平
自幼好學,敏捷多才,下筆成章,頗受人欽佩。師孫輔臣(光緒癸未進士),被稱為門中高才。孫輔臣認為毓芝有大才,可大造就。因之,倍加教海,助長加強,然而毓芝參加府、縣應試卻均被貶退,原因是監(jiān)考官員疑其文章有假,認為童年人不可能做出如此佳妙文章。后經闞子溫裁抑澄清事實,補為弟子員。光緒十一年(1885)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殿試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出館后分發(fā)刑部主事,以后調戶部主事。為官廉潔,不討權貴,食衣儉樸。當時國內通用的制錢,除戶部、工部的寶泉和寶源二局鑄制外,各省也設爐鑄造,規(guī)定質量(紅銅七成、白銅三成外和少許鉛、錫),但有的邊遠省份,時有摻假和減量。朝廷命毓芝專職查辦福建、廣東二省,查出福建省用摻減手段貪得爐銀達八千兩之多。貪主懼怕,欲將貪污所得八千兩爐銀盡數(shù)送與毓芝.以求了事。毓芝正色而言:值此災荒之年,如能將此銀兩充做急賑于災民,當能救活多少人!你也可免于治罪。如此災民得救,毓芝名聲雷動。這種不為利欲動心的廉潔作風,對當?shù)毓倜裾饎雍艽蟆釋幙h人王維勤因犯大罪,被朝廷處死于京市,其親友皆不敢去收殮,毓芝念與王維勤鄉(xiāng)榜(府試)同年之情,不顧個人受牽,將其尸體收殮葬埋,如此義氣亦非常人所能有。其解職歸家后,熊秉三、希令督辦直隸省(河北)河工(程),毓芝應邀請協(xié)助,使樂亭縣得水災賑款萬余元、冬衣許多。毓芝居家敦厚鄉(xiāng)風,勸善去惡,急公好義,尤以精減警察地畝攤款之舉,更是恩周全縣,有利萬家。自撰聯(lián)語為座右銘:“義理無窮,活到老學到老;光陰有限,過一年少一年”,書法莊重如其人。民國三十一年(1942)病逝。享年85歲。著有《補園文存》,行于世。